混凝土受压破坏可能有以下三种形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

混凝土受压破坏可能有以下三种形式:

1.骨料与水泥石界面的黏结破坏;

2.骨料本身发生劈裂破坏;

3.水泥石本身的破坏。

混凝土发生这三类破坏的原因,与骨料的强度、水泥石的强度、水泥石与骨料的黏结强度等内部因素有关,还受到搅拌、振捣密实效果、养护条件(温度、湿度)和龄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1.骨料

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一般粗骨料 料抗压强度是混凝土设计强度的 2倍,粗骨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通常比水泥石石高,且粗骨料体积超过混凝土体积的一半,一般认为粗骨料在混凝土中起至到刚性骨架的作用。普通混凝土承受压荷载时,因为水胶比较高,水泥石强度度和砂浆与粗骨料的界面强度相对低,成为混凝土的薄弱区,制约着混凝土强度,粗骨料的强强度影响不显著。但是在高强混凝土中,因为水胶比通常低于0.4,水泥石强度和砂浆与粗骨料的界面强度提高,粗骨料本身的强度与其矿物特征就有可能成为制约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

此外,骨料的种类、形状及表面特征、 最大粒径及级配、吸水率等因素均会影响混凝土 拌合物的性质,进而影响硬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水泥强度等级和水胶比相同的条件下碎石混凝土的强度往往高于卵石混凝土。在高强混凝土中,粗骨料体积用量的增加对混凝土强度有一定促进作用。采用再生骨料制备混凝土时,骨料的强度、吸水率和表面特征的影响不容忽视。

2.水泥石的强度

混凝土强度的主要来源是水泥石的强度。水泥石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的矿物组成与硬化产物的孔隙率,而孔隙率又取决于水胶比与水泥的水化程度。水泥水化的结合水一般只占水泥质量的23%左右,但在混凝土拌和时,为满足施工可[塑性或流动性的要求,用水量高达水泥质量的40%~70%。待混凝土硬化后,多余的水分蒸发或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毛细孔、气孔或水泡,使水泥石的有效断面减小,并且在这些孔隙周围易产生应力集中,使混凝土强度降低。

3.水泥石与骨料的黏结强度

水泥石与骨科的黏结强度通常与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有关。 界面过渡区的强度直接影响了水泥石与骨料的黏结强度,其影响程度与基体水胶比及骨料特征有密切关系。基体水灰比较大时,ITZ 的影响较弱,但水胶比较小时,ITZ 与水泥石基体的差异变大,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变得突出。随着骨料尺寸的增大,ITZ厚度增大,其影响增大,黏结强度下降。

此外,水泥石与骨料的黏结强度还与水泥石强度和骨料表面状况有关。水泥强度越高则水泥石与骨料的黏结强度越高。碎石表面粗糙、多棱角,水泥石与骨料的黏结强度较高卵石表面光滑,水泥石与骨料的黏结强度较低。

总的来说,水泥强度和水胶比成为影响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决定性因素。

4.搅拌与振捣效果

搅拌不均匀的混凝土,不但硬化后的强度低,而且强度波动的幅度大。当水胶(灰)比较小时,振捣效果的影响尤为显著;但当水胶比和拌合物流动性逐渐增大时,振搞效果的影响就不明显了。通常,机械振捣效果优于人工振捣效果。

5.养护条件(温、湿度)

养护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混凝土在一种保保持足够湿度和适当温度的环境中进行硬化。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进行充分养护。养护不足或不当,将导致混凝土强度发展不足和耐久性不良。

6.龄期

通常,混凝土强度随龄期逐渐增长, 但强度增长主要发生在3~28d 龄期内,此后强度 增长逐渐缓慢。当某一龄期n大于或等于 3d时,根据我国施工人员的经验总结,在该龄期 的混凝土强度fn与28d 强度f28 的关系如下:

fn:f28=lgn:lg28

该公式仅适用于在标准条件下养护, 中等强度(C20~C30)的混凝土。对较高强度混 凝土(≥C35)和掺外加剂的混凝土,用该公式估算会产生很大误差。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1.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或早强型水泥

2.采用低水胶比混凝土

3.采用湿热处理养护混凝土

4.振捣要充分

5.掺入适量外加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