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围绕三个城市文化带的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作者: 韩敬群

刘禹锡一生的人生态度(品读运河之子刘绍棠)(1)

关于大运河的文学书写,我们早就有了一位非常高产而且非常高质的文学前辈,就是刘绍棠先生,他被认为是“运河之子”,他用他一个人一生的创作–将近600万字,12部长篇小说,20几部中篇,11个短篇,2个散文集子,来写运河,刘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他一生有两件特别自豪的事情,第一就是他所有的创作都是献给他的乡土,再有就是他一生几乎有三十多年都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面。真的是情系乡土。

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作家协会和通州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大运河乡土文学书系”座谈会。本报选登两位评论家的发言,一起来品读“运河之子”的作品。

刘绍棠留下怎样的创作启示

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评论家): 谈到刘绍棠先生的创作,我在大学的时候大量读过他的作品,至今很多作品还有印象,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刘绍棠的创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几个感受:

第一是作家的身份和立场。刘绍棠自己说我是一个土著,他写的都是这种土著的生活,都是最土气的生活,就是通州运河沿岸人家儒林村的老百姓的生活,他一辈子都在写这个。我认为这是一个作家非常自觉的身份意识,就是把自己定位为人民之子、运河之子、乡土之子,他是一个人民的孩子,因此他要写人民,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称为人民作家最宝贵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

正是因为有这种接地气、贴着人心的写作,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写通州的家乡、写通州的乡亲们,因此刘绍棠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种清新的、纯朴的气息,他是一个生在人民中间的书写者、代言者,一辈子都在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歌唱,我们看到他13岁开始发表作品,被称为文学神童,有神童作家的称号。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作家,因为他对人民是怀着不可言说的无尽的挚爱,因此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包括在冲击中,他也受到人民的保护、人民的爱戴,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相互互补、相互哺育的关系,人民用自己的情感生活哺育了一个伟大的作家,这个作家又用他的作品反过来反哺他的故乡,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长久纪念的作家。

第二个感受就是刘绍棠的创作观。刘绍棠说他的创作一直都是立足于乡土大地,从最早的成名作《青枝绿叶》,这都是文坛佳话。1953年刘绍棠读高中的时候《青枝绿叶》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语文教材读到自己的作品,这大概也是罕见的,起码在当代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这是一个有早慧的作家,他非常自觉的传承鲁迅开启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他对鲁迅的创作怀着很崇高的敬意,而且有这种自觉的要传承乡土文学传统的意识。因此他所写下一系列作品,实际上都是为乡土中国、给中国的人民画像,为乡亲们画像,他自己说他对家乡是怀着那种无尽的眷恋和热爱,一辈子都是在为运河写作、为通县写作。

第二个创作观是他坚持做人跟作业一张脸,不是两面派,人如其文、文如其人,风格及人,他做人跟作文是一致的,这给我们其他作家都是有启示的。他说活着是为了干活,是为了争口气。1989年刘绍棠因为生病,他左臂瘫痪、能行走,但是他依然有雄心壮志,他说毁我半壁江山却留下有用的右侧,是天不灭我刘绍棠。他的右手还能写作,他的语言文字、思维能力都没问题,他在1989年以后还是非常高产、丰产,而且都是高质量作品不断推出,是很了不起的作家。

他的这种精神,他自己说也是在北京受到的教育和熏陶,当年王瑶先生说过,人老了生病,体弱多病,但是不能坐以待毙,要继续写文章。写文章就叫垂死挣扎,这是王瑶先生的话,不能坐以待毙,要垂死挣扎,还要顽强写作,绍棠先生就是传承了他的师长前辈们的这种精神,一直在写作,而且坚持自己的这种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他写作的基石。我们看到他写的《蒲柳人家》、《青枝绿叶》等等文学史的名篇,都体现他对于老百姓生活和老百姓日子的书写。

第三个方面是绍棠先生的创作的成就多方面。我们看到很厚的几卷本,实际上他的创作不止这一套书系,远远不止这些,即便是这套书系也可以看到他的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有小说、散文、纪实方面的成就,他许多作品留下丰富的文学史上难忘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些人物形象都是非常接地气、鲜活真实的,能够受到读者认可的。同时他受到孙犁先生荷花淀派的影响,他自己也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能够将老百姓生活日常写的有滋有味、清新纯朴,写的很有味道。

因此这样一个作家给我们今天的作家和文学创作的启示,起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作家要有自己创作的根据地,不能摆脱自己来自何方,你从哪里来这个根据地。第二是一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是说的要深扎在人民中间,把文学创作,包括作家,包括他的情感和笔墨,跟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三是用心、用情、用功的书写新时代新人物,绍棠先生的创作确实是有恒久价值的。

刘绍棠对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郑恩波: 刘绍棠在当代文学当中,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他极力提倡和亲历从事创作的乡土文学谈起,可以从刘绍棠语言的风格谈起,也可以从刘绍棠为人为文的表里一致的人品谈起。

绍棠写这些人物当中最突出的一点,这一点过去我写过,但是很少有人提到这一点,就是在写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刘绍棠是写什么?写女性。有的出版社说刘绍棠笔下是一个女儿国,他写的女人太多了,美好的女人形象太多了,为了节省时间我把这一小段照着稿子上说一下,然后再说别的。

劳动妇女的形象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让我们只从新时期作品中检阅一下她们的阵容(就是刘绍棠作品的阵容),像《蒲柳人家》当中的何满子,《二度梅》当中的清风,像《花街》当中的蓑嫂等等这样一些人物,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勤劳、善良、赤诚,爱憎分明,对爱情忠贞不渝,为正义和真理可以献出一切,他们的心灵春节如雨,品格高贵如金,如果把他们当中一个人摆出来,似乎还显示不出有什么特殊的价值,但是将他们集体来看却显得那样威武雄壮,令人瞩目,他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和真善美的道德力量组成一个俊美无比的女儿国,这个女儿国是中华民族的铸石,这个女儿国是中华民族准则的展览中心。

人类的历史本来开始与母系社会,妇女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超过男性,男性是不能比拟的。然而几十年来妇女的地位一直很不公平的处于男人之下,造成了人世的不平,因此女性的命运变成文学作品常常表现的主题,《红楼梦》之前文人们只在女性的不幸这一点做文章,即人们常说的红颜薄命,伟大的曹雪芹在写流芳百世的《红楼梦》里第一次描写了女性的才智,显示出了了不起的民族精神。不过他所赞美的还是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上层妇女,对下层妇女只是偶尔捎带一笔。五四以来茅盾、巴金、曹禺等著名作家扩大了表现女性的范围,但仍未克服这一局限,劳动妇女始终未能在他们的作品里占据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包括普通妇女的作品有明显增加,但作家仍然在他们的英雄业绩上大施笔墨,很少有人在描写普通劳动妇女的才智和灵性上下工夫,这种情况只有在刘绍棠的大运河文学体系里才有彻底的改观,刘绍棠是远远流淌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集中全力以近600万字宏大规模专门描写赞美普通劳动妇女的才智与才干、道德与情操的作家,这一点是刘绍棠在文学塑造人物方面突出的贡献,我敢说在当代中国文坛是没有一个作家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跟绍棠比美的。

绍棠小说的结构是非常的巧妙,就像有些读者所赞美的,结构上浑然一体,挑不出任何毛病。绍棠小说的语言人所共知,比如孙犁对绍棠的语言很佩服,孙梨讲过这个话,绍棠幼年读书甚多,再加上年幼时代锻炼出的写作基本功,他的语言功力很深,他的词汇非常丰富,下笔汪洋恣肆。孙犁不轻易评论一个作家好话,他讲了这个话。绍棠的语言非常好,小说的语言非常独特。

绍棠的语言,我的好朋友崔志远有专门研究,他写过文章发表在《文艺报》上,就是绍棠在乡土文学语言方面的贡献,这个方面我跟他是有同感的,就不多说了,根据他的说法,他总结了三点,有多声的音乐美、多样的色彩美、多姿的形象美,他梳理的非常好,我这里不多说,把这几美我在这里做一个转达给大家,这是一篇好文章。

对于绍棠的语言我也很佩服,绍棠对家乡风光景色的描写,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绍棠年轻的时候他的语言受外国翻译文学的影响很重,农民的口语他也是用的,但是翻译文学的语言,大长句子浩浩荡荡的,他受影响。比如说“从运河上升起的透明的水汽笼罩着村庄,从轻纱站上发散出来的清凉透明滋润胸膛的气味,路边和地头上的一处处火红的野花,翠蓝的野喇叭花刚刚睡醒还没有发散它们浓郁醉人的气息,树林里布谷鸟已经开始歌唱,渡口处银白的水鸟也开始向远来的客人致以清晨的问候,这就是运河的黎明。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村庄也还没有睡醒,雨后的运河滩寂静,沉默的布谷鸟送走消失的星星和远去的月亮,叫醒悠长的第一声,长久的回旋在轻纱帐上,而且在河心得到更悠长的回声。渡口处小船拴在弯弯的河流上静静摇荡,管车老张还睡在梦乡里,布谷鸟歌唱的回音惊醒河边的水鸟,它们的首领第一个尖声的叫着,于是一阵响,水鸟从地面升到淡蓝的天空。” 这是绍棠在《夏天》里面写到的,绍棠酷爱他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每一个藤萝、每一个篱笆,所有这些都纳入他美的笔端。

(原标题:品读“运河之子”刘绍棠)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