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
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史晓琦
电视剧《大决战》剧照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其无可比拟的历史性、战略性和人民性,成为最能展现中国革命历史规律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经典战役,生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赢”等重大命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众多影视作品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电视剧《大决战》全景展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该剧从战略、战术和战斗三个层面立体展现了解放战争,将个体命运与宏大战争相融合,将伟人战略思想与人民支持相结合,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赢得最终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是在什么情况下打的?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为什么不得不打?这是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问题。为此,《大决战》开篇用了很长篇幅,从重庆谈判讲起,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待和平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有力阐述了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要求和平谈判,民主建国。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是假和平、真内战,不断进攻我解放区。和平的希望破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以战争求和平的三大战役由此打响。
《大决战》首先回答“为什么打”,接着回答“为谁打”。这是决定战争性质和走向的根本性问题。面对敌强我弱的现实,如何以弱胜强,赢得战争的胜利?根本在于要依靠人民。土地是中国最广大农民的根,是生活之源。剧中,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共产党搞土改,就是把土地交给农民。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党中央派出大量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轰轰烈烈开展“土改”运动。
解决农民的基本问题,老百姓分到了土地,再也不受地主剥削和压榨,让他们更清楚谁是自家人,更坚信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党。为此,广大群众送子参军,踊跃支援前线,救助伤员,甚至拆下自家的门板送到前线,谱写了人民战争的壮丽诗篇。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开展“诉苦运动”,进行思想动员。解放军战士来自穷苦百姓,对于百姓的疾苦,他们深有体会。打仗是为了什么?不为自己,是为了天下的穷苦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人民解放军是为人民而战,国民党军打仗是为了升官发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大决战》从广大军民的视角回答了“为什么而战”的问题。与此同时,知道了为什么打仗、为谁而战,最终还是要落到“这仗怎么打?如何打赢?”的问题上来。当时,蒋介石扬言3至6个月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此情况下,敢不敢进行决战、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能不能攻克敌人占领的重要城市、歼灭敌人的强大武装,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成为摆在中共中央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战争中,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客观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和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势,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比如辽沈战役中,毛主席分析当时形势后,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强攻锦州,关上东北大门,全歼国民党东北守军。林彪犹豫不决,毛泽东提出严厉批评,要求主动出击,限10日内拿下锦州。这才有了塔山阻击战和31小时锦州破城,最终解放东北全境。
片中,除了展现毛泽东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外,还展现了他善于充分吸收前线将士的意见,灵活做出战略调整的统帅风范。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就是粟裕的“子养电”:1948年初,中央决定派粟裕率华野主力渡过长江,开辟江南战场,吸引敌人分兵。粟裕反复考虑,认为在长江以北打歼灭战,更有利于加速解放全国。于是,他先是在电文里大胆直陈不过江的理由,又在4月面见毛泽东时再次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权衡利弊,同意了粟裕的意见。还有,粟裕根据战场形势变化,预判了国民党军黄百韬的意图,提前两日发起进攻,打响了淮海战役,为全歼黄百韬兵团占得了先机。这次用兵再次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支持,充分体现了我人民军队高超的战争智慧和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从《大决战》讲述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在战术上更是坚决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实战中活学活用。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包括,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在《大决战》中,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看到,毛泽东全面运用 “十大军事原则”,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夺取城市及地方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集中优势兵力和全部消灭敌军的强大兵团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大规模的运动战、阵地战和城市攻坚战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结合起来。可以说,这些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大决战》中,三大战役是决战沙场,人民是重要支撑。该剧从“战略、战术、战斗”三个层面来塑造人物:战略层面是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战术层面是前线将领,战斗层面是著名战斗中的前线指挥员、战斗英雄等。此外,该剧还塑造了武雄关、乔三本、王翠云等一批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一主题。
剧中,白老虎屯之战,一个连面对十倍之敌,用血肉之躯展现了革命战士的钢铁意志;四平之战,武雄关扛着红旗冲锋陷阵,战死沙场;济南战役,无数战士迎着敌人的炮火,勇敢冲锋,用生命架起人梯持续攻城;义县之战,以炮为痴的朱瑞,用生命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塔山阻击战,惨烈至极,全团战士顽强阻击,凝成“塔山英雄团”的不巧丰碑;还有众多无名战士,用身体做桥墩,架起一座“人桥”,帮助战友们过河……与此同时,以王翠云等为代表的基层群众,积极推进党的土改工作,踊跃支前,救助伤员,从不同视角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贡献。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剧中,毛泽东以推碾子为例,形象地说:“淮海战役这个石碾子,不只是你我在推,也不只是前线几十万将士在推,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起在推。”这就是人民的力量,这就是解放战争必然赢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