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修行录(写在一多庐太极体悟录增订本之前)(1)

读二水的文章,我脑海里常会浮现出陈微明先生的印象,我常会拿二水跟陈微明先生作比较。研究太极拳,是绕不开陈微明的,陈微明整理出版《太极拳术》、《太极答问》和《太极剑》,他把杨澄甫的拳架,以及杨家太极拳的理论公布于世,大大推动了太极拳的传播,居功至伟。二水对陈微明研究颇深,曾应邀为北京科技出版社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陈微明的孙子陈文成先生曾说:“他对我爷爷的研究,比我们亲属自己知道的还要多。”二水借吴志青美誉陈微明之言,赞陈微明为“武界孔门”,“孔门”是指曾参、子思等孔子门生,他们把孔子的一言一行认真地整理出来,才能使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二水赞誉陈微明对太极拳的贡献,如同孔门的子思等弟子一样,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透过二水的文章,同样能看到二水所肩负的弘扬太极文化的使命,并努力着作出他的贡献。我从二水整理叶大密的武学中看到了他的使命感。

二水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又经过严格的逻辑、哲学等现代西方思维的训练,因此他不是一个只会翻阅古籍的冬烘学究。他能运用现代思维来审视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因而,他的武学论文别开生面,不同凡响。二水又以现代管理理念,改造、完善太极拳的教学模式,努力使太极文化吸引年轻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我这样描述二水似乎有些一本正经、过于拘谨,下面我想谈得轻松有趣一些。

说起二水的传统文化积淀,我曾经陪他访邯郸太极学院,院领导临时决定请二水来录制一档访谈节目,谈谈他对三十二目老拳论的理解,以作为教育资料存档。录像室除了一名摄像,一位老师采访二水外,我是唯一的听众。二水从性命践行入手,剖析杨家三十二目老拳论的历史背景,随口说来,却又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我听得畅快淋漓,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2018年9月,我和王鸿义等朋友组织了闵行区两岸武术交流会,请二水再次大谈太极拳的性命之学。也难怪二水的华东政法大学同学戏称二水“是华政中文系毕业的”。华东政法大学原本就没有中文系。戏称他是中文系毕业,虽说有不务正业的戏谑,但另一层含义显然是夸二水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语言水准足以当得起中文系。

北京科技出版社曾邀请二水校注太极拳三本经典老拳论书(即《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太极法说》),2016年5月,邯郸一位著名的太极学者,一手拿着二水的赠书,一手拉着二水说:“我一直以为我的国学水平在武术界是首屈一指,想不到还有你二水比我更强”,大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2017年12月,二水和我在北京科技出版社,接受长达一天半时间的录像采访,晚上又随出版社去采访一位著名的养生专家,一起讨论仙道学说的周天运行。当专家谈到“羊车”、“鹿车”却一时忘词,二水就接口谈“牛车”运行,以救场采访录制。随后大家随性谈论仙道学说。二水谈到内气通关到这一阶段时,所用的意念和呼吸必须都更加专注,用一意不散,一心不二的调息,勇猛精进,方可通过这一关云云。二水侃侃而谈,在场的专家都聚精会神地倾听,对二水的博学无不钦佩。

再说二水的功夫,2016年11月在大理,姜存兵开车,载梅墨生、二水、丁尔和我环绕洱海观光。在海边看景时,梅先生对二水说;“二水,你的文章写得好,不知你的功夫怎样?来!我们摸摸手”,说完伸手往二水手上一搭,还没等我看清,梅先生已收回手,笑着说:“二水,你不但文章写得好,功夫也了得!”这次推手,我是唯一的见证人。当时他俩只是轻轻一接手,外人几乎看不出所以然来,而他们两人之间,早已心知肚明了。这事使我对二水更加信服。另外梅先生能欣赏他人长处,不忌讳他人胜过自己,他的这种光明磊落的胸襟,也令人敬佩不已。后来,梅墨生弟子杨大卫也说:“梅先生临终前给我说过,在世的,能够推几下的没几个人了,一个是于志钧,一个就是二水。”

最近,二水制作了百来集系列小视频,发在微信视频号上,收视率出奇的高,尤其有众多年轻观众的好评点赞。当然也有人对二水演示的杨式叶派太极拳拳架表示疑惑,问我如何看待杨式叶派太极拳。叶大密一脉传承的太极拳,融合了刀剑,婆罗门气功等元素,且每一动作都有明确的技术含义。但我首先要谈的是对武术的审美,我们如果不从花拳绣腿式的审美观中跳出来,是难以欣赏真正的传统武术,也就不容易理解二水所演示的杨式叶派太极拳。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我先借用书法来谈拳。

写毛笔字不是划几下、扭几下都能成为书法的,它是从笔法、笔势、笔意进阶为书法艺术的。我上高中时,曾经拿一幅草书作品去请教张南冥老师,问怎样欣赏书法?张老师拿出张旭的字帖让我去作比较,我比较后说:张旭的字,它笔画像似一根钢丝在舞动,有弹性!而临摹的字虽然也扭曲晃动,但像一根面条那样软绵绵,没有弹性的感觉。张老师笑着说:“孺子可教”,于是就对我讲了笔法、笔势、笔意等书法的道理,还拿出《张迁碑》来让我去临摹,并叮嘱我不要学那些花描的字体,临摹一二本朴实的字帖,并要多看些金石篆刻作品。几十年来,我没有学会书法,却学会了区别什么是太极操或太极舞,什么才是太极拳。大松大软不一定就是太极拳,柔中有刚,绵里藏针才是太极拳,因为有弹性就有拳势,有拳势才谈得上是拳。在我眼中,杨澄甫所演示的杨家太极拳如同颜体,法度严谨,宽舒典雅,圆劲浑厚,纵逸雄健。但是,现在的人看惯了杂技舞蹈般的太极操,拳操、拳舞犹如美术字,不是书法,虽造型精巧,秀逸多姿,清润流丽,风致翩翩,但缺少浑厚的文化内涵,没有质实雄健的气魄。太极操、太极舞的流行大大影响了人们对太极拳的审美观,以至有人感叹:中看不中用,中用不中看!甚至怀疑现在是否还有真正的太极拳。同样,倘若以太极操、太极舞的审美,来观赏二水演练的太极拳,自然也是一头雾水。好比对隶书的欣赏,一个人看惯了《曹全碑》,其阴柔之美,秀丽纵逸,清丽流畅,绰约多姿,再去看《石门颂》《张迁碑》,便会感到拙朴别扭。其实《石门颂》《张迁碑》豪放真率,雍容古雅,浑穆厚重,结构拙朴,淳厚之中含有灵秀之气,方正之中,揖让错落,拙中寓巧。所以同为隶书,风格不同,美感也就不同。杨式叶派太极拳如同《石门颂》《张迁碑》,奇纵恣肆,淳古老健,方峻茂密,铁石浑厚。

如同各家,二水演示的太极拳也重“形”,二水常说,形是“神之舍”。“形”之外,二水更重“势”。形与势,相得益彰。二水居士在《一多庐太极体悟录》卷一,写了“拳中金石味”“拳中刀味”“拳中剑味”。二水在“拳中金石味”里说:“近代书法家对篆刻情有独钟,原因是书法的金石味须从碑拓的点、画、方截形态的临摹,让自己的线条、质地,透出筋肉骨气的生命现象。这便是书法中的金石味。书法如此,太极拳更如此”。有一次,二水向我介绍金仁霖老师是怎样把刀法融入拳架中的,加深了我对叶氏拳的认识。二水说:“我在行功走架时,时常意想自己手中时而有刀、时而有剑、时而为枪、时而为棒。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巧妙效果。可见书法中的金石味,便是太极拳中的刀剑枪棒味。”他又举潘天寿先生1960 年作《松石图轴》自题款识“偶然落笔,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铸青者,不胜涓涓”句,二水说这是对书法金石味的参悟,也是太极拳刀剑棍棒味的写照”……二水所说的“味”是什么?是“韵味”,是艺的境界。“味”,如同书法中的笔势、笔意,“使其形势,递相映带”;“味”,是拳术中的拳势、拳意;“味”,是阶及“神明”的阶梯,也是太极拳“性命之学”的门槛。

书法有笔势,武术有拳势。《孙子兵法》说:“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是历来兵家所看重的第一要素。苦心营势,以求一战而胜。所以有势如破竹、势不可挡之说。说到拳势,明代唐顺之在《武编》中也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如:“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可是今人很少有人关注“拳势”,原因是武术被体操化了。

杨式叶派太极拳重视拳势,从而使习练者能从一拳一脚的拳术上升为拳艺。二水居士制作的系列视频,详细介绍了他所演示太极拳的形与势、拳势在敌我攻防体系内如何相互作用,如何造势、借势、得机得势等等。二水将拳艺的传授成为了一门学问。二水在他的一多庐拳友圈内试行他的拳学晋阶考核体系,把拳势也列入他的考核内容。一多庐裁判评分标准,是“根据每一级拳技里的形势、意气、神情三部分不同的占比来考核。比如初级拳技,对于形势的要求高一些,分数占80分,其中形40分,势40分。形的要求,只要动作不打错,就像写字不写错别字为准;势的要求根据从头到脚十大要领,每一项占4分,做不到位就扣分,相对来说有定量分析。意气考核……”从形、势,意气,神情三方面考核,也正好符合金仁霖老师对杨式叶派太极拳要求的:“规规矩矩,堂堂正正,浩浩荡荡”。二水居士不仅把拳势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运用现代管理学的思维,对杨式叶派太极拳拳制订考核标准,这种引进现代管理学的思维,来改进传统武术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在国内武术界是极为罕见。

叶大密老师的功绩是他看到全国上下推行简化太极拳,而太极拳被“去技击化”、阉割成体操、舞蹈时,一种文化使命感促使他立誓在有生之年,把他所理解的真正传统的太极拳记录下来,为太极拳界保存独具特色的杨式叶派太极拳的“种子”。金仁霖老师的功绩是完成叶大密的心愿,把杨式叶派太极拳整理成文,并开枝散叶传承下去,以求“生生不息”。二水居士,作为金仁霖老师的亲传弟子,十数年如一日,系统承继杨式叶派太极拳的拳技、拳艺、拳理、拳史和教学法,并以他说理解的太极拳学“一”与“多”的理念,来精确定义太极拳的文化内核,将太极拳定位在一门“性命践行的哲学”这“一”上,从“间架结构”“脏腑”“经络”“五官”“奇恒之府”五个方面来释“多”,以此诠释一多庐,以此诠释太极拳学应该具备的内涵,为传播太极文化作出了新的贡献。二水居士和他的一多庐,日渐璀璨,未来可期。

是为序。

唐才良 庚子金秋

太极修行录(写在一多庐太极体悟录增订本之前)(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