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平台

我们来看看学过的两篇课文中的片段。通过这三个片段的展示,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准确?在观察中,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到哪些感官?

1.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从加粗的字,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准确。

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从加粗的字,可以看出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3.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从加粗的字,可以看出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

重点:要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二、词句段运用

1.认真观察上下两行字,大家发现这两行字有什么特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重点知识(四上语文园地三)(1)

2.上面的字和下面的字连起来,组成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重点知识(四上语文园地三)(2)

3.上面同一个字可以连下面两个字,各组成的词语在意思上、用法上有什么异同?

第一行的字与第二行可连的两个字分别组成词语,这两个词语是同义词,一个常用于口语,一个常用于书面语

4.读一读,说说加粗词语的意思。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表明隧道最深有九寸。这个词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日积月累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以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夏天的扇子就可以收起来了。

◎二八月,乱穿衣。

指初春和初秋时人们穿衣有厚有薄的情况。农历的二月和八月正是季节交替的时候,昼夜温差较大,所以人们穿衣比较乱。

◎夏雨少,秋霜早。

夏天雨水少的话,秋天结霜就会比较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点,十场秋雨之后基本上就是冬天了,就要穿棉袄了。这就提醒我们,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