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认可一年制硕士吗(顶尖985硕士毕业但考公)(1)

撰稿:煜婷、竞宇、婉婷

责编:代代、赛琳

摄影、排版:芳子

LegalMVP社群的社友们,大家好,我是俊倩。

有一句鸡汤叫“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但优秀的标准是由谁定义的呢?

考上顶尖大学、考上公务员、进入顶尖律所挣很多钱才是优秀吗?

不符合这种优秀定义的我们就没有价值了吗?

今天的这位嘉宾,她经历了失败与歧视,在脱离“优秀的正轨”之后,终于在“优秀”之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01 顶尖985高校硕士毕业,我却考公、面试红圈双双失败

我从小就是一个“好好学生”,高考成绩优异,能力也很出众。

在走向社会之前,我和其他所有的同学一样,渴望用很好的成绩,上很好的大学,从而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当时的我,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才是一条“人生正轨”。

并且,我对任何脱离正轨的行为都有一种未知的恐慌。

但与此同时,这样一条范式的人生道路让我也背上了许多社会标准的枷锁,从而把我推向了一个让我非常不舒服的位置。

这种“不舒服”的感知在研究生毕业之后的求职期愈加强烈。

那时我尝试去考公务员,还考了两次,但两次都是顺利通过了笔试,却跌倒在了最后的面试上。

考公上岸无果,我便选择去做律师。

我投了很多红圈所,要么直接被pass掉,要么卡在了面试关,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挫败的过程。

顶着研究生院校金光闪闪的背景,我却遭遇考公、面试红圈所的双双失败,对于从小就是标准“乖乖女”、“好学生”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为此不断自我谴责,开始自我怀疑。

“他们为什么都不选择我?我真的这么糟糕吗?”

“我不再优秀了吗?”

“是我不够努力吗?”

“我以后怎么办?我还会好起来吗?”

我没有考公上岸,我是一个不成功的人;我没有去到红圈,我是一个不成功的人;我不再是优秀的.......

职业上坎坷波折,家庭上也支离破碎。失控的人生,全方位的自恋受损,让我陷入了抑郁。

公考认可一年制硕士吗(顶尖985硕士毕业但考公)(2)

那段时间,很煎熬很挣扎。

我努力了二十多年想证明自己的优秀、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这些努力的价值,仿佛都在这一天坍塌了。

我人生的价值什么?我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02 被四面八方的压力逼到角落,反而让我直面问题核心——价值感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打压我、贬低我、否定我的声音把我逼到了角落,把我逼到近乎崩溃坍塌。

我开始反思。

为什么我要一直那么向上?

为什么这点失利我都承受不了就像天塌了一样?

为什么我要承担社会评价所施加给我的一切评判标准?

我开始回想我这前20多年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

我生活的文化背景中,是重男轻女的。而我是家里的老大,我有一个弟弟。

在小时候,因为父母的爱不是只投注到我一个人身上,所以我天然的希望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关注和爱。

这让我陷入了对自己的价值困境。

我一直在很努力、很卖命地去证明自己优秀,因为我以为优秀的才是值得被父母爱的。

这似乎是一切的根源。

我很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价值,我的优秀源自于此,我的失败也源于此,我的痛苦和挣扎也都源于此,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太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了。

我看到我自己还有我身边的女性,都面临着一个价值感缺失比较严重的情况。

从小,我们都是被一种社会价值标准所绑架,要一路向上,不能够有下滑或者是不能够脱离了这条正轨。

可这个过程中,很多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总是会有各种事件把我们逼到人生的某个拐点上。

公考认可一年制硕士吗(顶尖985硕士毕业但考公)(3)

在那个拐点上,我重新审视自己身处抑郁状态时,面对自恋受挫后不断自我攻击的部分。我开始尝试放下评判,整合好与坏、完美与不完美,接纳真实的自己。

当评判越来越少、自我接纳程度越来越高,我突然觉得自己没有那么想要获得这种社会主流的认可,而是更多地想要从自己出发,重新建构自己的价值,勇敢做自己。

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这是可以由我自己定义的,不需要让别人来定义。

03 面临职场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回归自我

除了自己对自我价值的疑问,还有社会对女性的评价和歧视也经常让我感到艰难和困扰。

我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了一年,因为渴望回到法律行业中,所以备考了小半年考研,之后读了三年研究生,研究生毕业那年没有考上公务员又蹉跎了一年时间再考了一次。这样下来,似乎比同年龄的人落后了三至五年的工作经验。

这使得我在求职的时候面临了一个障碍。

年龄。

律所在招聘的时候对女性,尤其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女性,并不是那么的宽容,他们甚至当面说我年纪大。

我不觉得自己年纪大,但是他们会觉得我年纪大,觉得我马上要婚育,不是好的人选。

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比如女孩子要乖、女孩子要长得漂亮,这些社会赋予的标签都在无处不在地束缚着女性。

公考认可一年制硕士吗(顶尖985硕士毕业但考公)(4)

而在律所这样严苛的从业环境下,我看到了对于女性尤其是大龄女性不宽容的地方。

对女性群体的刻板印象在招聘中多有体现,如果一位女性快要30岁了才刚刚拿到律师证,大家就会觉得你年纪比较大了,可能不那么适合这份工作。

在女性律师和男性律师所具有的资质差不多甚至女性稍微优秀一点或表达能力更强一些的时候,用人单位很可能更倾向于去考虑男性律师。

目前,很多律所的初年级律师都是女多男少,就会有一些团队以“女性已经足够多了,目前只招男性”为由来拒绝女性求职者。

虽然初年级律师里女多男少,但到了合伙人这一级别却是男多女少。不仅限于律所,可能很多行业都是这样。这也和传统的性别文化有关。

律师行业中,好像男性天然显得更权威,更有力量,但是好像女性天然少了一些让人信服的感觉。

社会文化里对女性的不同身份是有不同要求的。在家庭中,我们希望身为妻子或者母亲的女性温柔、宽容、体贴。在职场,我们更希望身为律师的女性能够笃定,强势,甚至雷厉风行。

女性需要处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期待。

在我看来,应对律师行业对女性的严苛要求,我们也是完完全全可以跳出性别的二元对立的视角,抛开性别去把自己当做一个最基本的人去看待这些问题。

当我们回归于一个人本身的时候,我们会思考:我们想要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这个是我们可以自己去把握的。

跳出这样的一个二元性别对立视角去看我们自己。可能出路就会广很多,而非单纯的愤怒,对立和委屈。

在我们探索自己的过程中,当我们从这个问题中挣脱出来的那一刻,会感觉到慢慢地趋向于平和,而非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奈。

04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场,做舒服的自己

除了性别歧视,还有作为行业新人的压力。

虽然没能进入红圈所,我还是成功进入了上海一家不错的律所。

公考认可一年制硕士吗(顶尖985硕士毕业但考公)(5)

当时我觉得自己都28周岁了,却才刚开始,很多人可能在这个年龄已经有3-5年从业经验了。

所以,我得快马加鞭地赶上,因为我害怕落后,害怕脱离正轨。

这么一想,我觉得我就去一家律所赶紧开始锻炼吧,那里强度大,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快速”成长。

有这样的想法,是当时的我深陷于求职的失败,将这些失败归咎于我能力上的不足。

但是现在想来,想要“快速提升能力”可能只是我内心恐惧的一个映射,而认为自己可以“快速提升”也可能是一种比较自恋的想法。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又不是天才,干嘛要求自己“快速”提升,怎么就一定能“快速”提升了?能力的提升就是会有一个过程的,一个跌跌撞撞地走过坑坑洼洼的过程。

公考认可一年制硕士吗(顶尖985硕士毕业但考公)(6)

其实,还是更多地接纳自己才能更快提升——“慢下来”才能“快起来”。我想,经历过想要逼自己更自律、更努力,但是发现自己不是真的开心的人都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我,我会说,不要将失败归咎于自身的能力,其实红圈未必适合我。

放下自己的评判,放下那些已经错过的机会,我们其实有很多的选择,这些选择中总有相对适合我们的。

作为职场新人,很多人都会想说我要升职加薪。为了升职加薪,职场新人往往不敢拒绝、害怕犯错、渴望认可。尤其是律所新人,难免陷入这样的一个怪圈。

但是这个阶段我已经过去了,我不想要升职加薪,我只想要做我自己。

现在我已经不太care如何快速成长、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问题了,因为这种晋升或提携的机遇是不可控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或许在当下社会盛行的“精英主义”教育之下,我们被精英主义、优绩主义的社会价值标准所绑架,我们很多人从小就习惯追逐“社会价值”,却缺少“自我价值”的探索,面临着自我价值感缺失的比较严重的情况,在主流社会评价下一不小心就会丧失自我。

就像我以前的感觉,我在学校的时候是一个好学生,我在职场的时候就是一个好职员,我要做一个职业女强人。

但慢慢地,当我放下评判,接纳真实感受的时候,我不再奋力追逐“社会价值”,转而开始探索“自我价值”。我发现自己还算是一个比较忠实于自己内心感受的人。我也相信,越忠实于自己内心感受,内心冲突越少,人越自由。

我承认我自己并没有在目前的工作中找到太多的意义和价值感,但是我允许自己在别的地方去寻找。

我一直在学习放下对价值的高低好坏的评判。我吃好吃的东西有价值,我开开心心玩一整天的游戏有价值,或者我读一天的书也有价值......我希望把自我价值的定义掌握在自己手里。

自我的价值是不需要我们去特别的去证明的,它是本来就应该有的。

就像是我愿意相信自己一样,就是我愿意相信我有价值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我卖力证明。

结语

当我在近三十岁的时候,终于发现原来我不需要优秀也值得被爱的时候,我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

我终于知道,我不需要卖力地证明自己,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我不需要去证明,我只要愿意相信我自己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