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斯人”和“是人”
文/王继续
“斯人”还是“是人”的讨论有些日子了,大部分人都有了自己的结论。
大体上分为三类,有坚信自己那本教科书上就是“斯人”的,甚至愿意以吃翔为赌注,表示天王老子来了也是“斯人”,但就是不去翻一翻自己的老教材;也有认为这事属于平行宇宙的;似乎更多的还是把它归于曼德拉效应。
我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教科书上就是“是人”。
而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是“斯人”,是因为确实在很多书籍当中就是“斯人”,尤其我们这几代,伴随着电视和互联网长大的人。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有太多的电视剧在用到这句台词的时候,说的就是“斯人”。如果说一定有记忆偏差,那就是,我几乎没有在哪个影视剧中看到有“是人”的说法。而互联网上的检索,至今你也能搜到很多“斯人”,输入法的关联记忆也同样是“斯人”。
而之所以会这样,我认为就是一种习惯,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然,也一定有人习惯说“是人也”。这种习惯一定是有某种契机的教授,是当时你的老师?还是你看过的影视剧?亦或是一些课外读物的“斯人”化。
什么?你要证据?关于“斯人”还是“是人”的讨论,早已不是第一次了,网上你检索可以找到很多证据。目前看下来,不少试卷上都是“斯人”。甚至古籍当中也有不少古人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写的是“斯人”。
所以,不用怀疑自己的记忆,更不用觉得这是平行宇宙。
古有“三人成虎”之说,现代也有虚幻真实效应做解释,那就是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真实。
也有另外一个目前的事实,那就是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哪本教科书上写的是“斯人”,注意,我指的是所有版本的教科书,不仅于人教版。
当然,纠结是“斯人”还是“是人”实在是不重要。如果今天之后,我依然说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被“是人”派嘲笑,我只会觉得这个“是人”派傻逼。
生活当中的习惯性读音有很多,我都觉得毫无纠正的必要。比如“主角”,不少演员就念成“主脚”,相应的“角色”念成“脚色”。而这两种读音都在约定俗成中被认可了,就我个人习惯来说,我爱听“主角”,和“脚色”。
语言本身就是随着习惯的改变而改变的,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来我的办公室,我也可以去你的办公“屎”,然后你来说服我,当然也可以“睡”服我,我都接受。
一些文化的改变也是常有的事。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古籍原文是“黄砂直上白云间”;“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曾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生活中往大多数人习惯的方向去改变,去繁从简,这没有什么问题。如果针对这些字眼去咬文嚼字掉书袋,大可不必。这让我想起冯小刚一次在微博里以上流社会视角俯视社会底层,拿“屌丝”说事,认为屌丝不过是鸡巴毛,觉得很多人以屌丝自居是可笑的。
网上类似这种认为“逼格”代替了“格调”的汉语言下三路现象的讨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看见屌丝就想到下体就如同看见女人就想到裸体一样,纯粹个人问题。
顺应习惯更改释义或读音,这无可厚非。但也不是什么习惯都值得去迁就的,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由读音“ji,四声”,被改成了“qi,二声”。据说是为了照顾不熟悉这首诗的人的习惯。
自此,“一骑(qi)红尘妃子笑”,成了一首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