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找回失去的回忆,我赵子龙这辈子只走了一个大圈,一个很美丽的圈……

——题记

重温《见龙卸甲》之前,我又翻出网上流传的很久的对电影的烂评和差评,有很多朋友给这部电影打了低分,说这部电影的槽点和漏洞太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完全是张冠李戴,导演完全按现代人的幼稚观点虚构了一个别样三国,而且很多场景和台词让人无语,当初自己带着极底的期望值看完电影之后,一瞬间觉得这部电影其实被低估了!

三国最悲壮的一战(讲述了一个另类的三国历史观)(1)

影片故事大致如下:三国前期,刘备与曹操相争,新兵赵云投奔刘备军中遇上常山同乡罗平安,两人成为兄弟。两人虽然交情深厚,但罗平安资质能力平平,屡屡完不成任务,为了罗平安遗失刘备妻儿的死罪被饶恕,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曹营救回幼主,从而一战成名,慢慢成为五虎战将之首,而罗平安却始终是个大头兵。

在我看来,电影《见龙卸甲》,只是利用了三国时赵云的这个躯壳,讲述了一个另类的三国历史观,导演借助赵云这样一个传奇人物,通过描写他怀揣一个拯救苍生的梦却在最后时刻被惊醒的悲情结局来传达自己对战争和人性的宿命论意味的思索……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截取了青年赵子龙入伍初破曹营、千军万马中舍命救孤和老年赵云被兄弟和军师双重出卖被迫殉国凤鸣山的两个片段,展现了两个不同的赵子龙。从青年入伍时的飒爽英姿到英雄末路的须发尽白、身负重伤。当赵云独自一人冲向曹军,镜头突然回到影片开始部分的那一刻,实在令人动容。

影片最后,罗平安和子龙兄弟两个人坦诚相对,子龙并没有如观众所愿,一枪挑死叛徒罗平安,只是轻松地感慨道,“我已经找回失去的回忆,我赵子龙这辈子只走了一个大圈,一个很美丽的圈。”这句话是真正的放下和看透。电影透过此阐明了一个观点:个人激烈伟岸或庸碌无为的一生,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是没有意义的虚无。

青年时代的赵云踌躇满志,意图跟着明主汉室宗亲刘备,结束战乱,统一三国,让百姓过上和平的日子,可是他们的对手,曹营中的将领也这么想,生逢乱世,每一路军阀都有统一天下的资格,谁规定天下一定是姓刘的,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刘邦不也是抢来的江山吗,赵云秉持着错误的观点,在弱小的蜀国当个常胜将军,蜀国国土最小,人力不足,普通百姓对于战争的负担要远大于吴国和魏国,赵云的胜仗越多,百姓的负担越重,正史所载,蜀国灭亡时,四川百姓欢欣鼓舞,不正说明一切吗?赵云征战一生,并没有实现当初的理想,“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子龙在理想中曾认为无上光荣、无比重要的百战军功,在岁月的长河中,也不过是一颗石子的沉没,改变不了什么,不过一瞬间的涟漪而已,又何必执著?

三国最悲壮的一战(讲述了一个另类的三国历史观)(2)

在子龙看到军师给他的信后,明朗地透析了这一切,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棋子,曾经对垒杀戮,妄图统一的霸业,只不过是曹、刘、孙几个掌权者之间的没有意义的游戏,没有什么好坏和正邪之分。因此,罗平安此时的被叛和出卖,显得微不足道,见龙卸甲,是子龙卸掉了拖累自己一生的思想负担,子龙最后的慷慨赴死,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是奔向了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