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几月几日哪一年开始的(可不都是一月一)(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子繇

又逢一年一度的元旦佳节。虽然今年的元旦只有一天假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辞旧迎新的雀跃心情。将陈旧的气运留在去岁,以美好的憧憬展望今朝,便是如今“元旦”对于我们的意义。现在我们都知道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但您可能不知道,古时候的“元旦”可不都是在一月初一。

在古代,“元”即“始”,“旦”即“日”,“元旦”便是一岁初始之日,意味着辞旧启元,万象更新。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岁初之日,这是一年的开始,喻示着新的希望和新的开端。在这日,举国上下往往会举行盛大的典礼仪式,民间还有众多相应的习俗,到后来便逐渐演化为“春节”。但由于我们如今采用的是西方的公历纪元,因此古之“元旦”与今之“元旦”在意涵上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上却大有不同。

一、夏商周秦“排排坐”

“元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夏朝时采用“夏历”,夏历结合月球绕地运行的周期以及物候天象、节气轮转来综合确定历法。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月球绕行地球一周即为一个“朔望月”。夏历以正月为岁首,所以夏朝的“元旦”便是正月初一。值得一提的是,夏朝所定正朔是古人根据自然物候的流转规律来确定的,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科学合理性,所以后世不论历经多少次的朝代改朔最终还是要改回正月为岁首。“夏历”也是我们如今所采用的“阴历”的基础。

商朝的时候,人们开始改用“殷历”。商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到月球的运行规律,又考虑到太阳的运行规律,因此商朝的历法在夏朝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只是商时人们将十二月定为岁首,比起夏朝来提前了一个月。所以说商朝的“元旦”是十二月初一。

元旦是几月几日哪一年开始的(可不都是一月一)(2)

周朝时又有“周历”,周历在夏商历法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在某些方面甚至并不如殷历精准。周朝以十一月为岁首,故其“元旦”为十一月初一。《史记》《历书》中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夏、商、周三代历法一个最显要的区别即是所定的岁首不同,后世称为“三正”。

秦朝大一统之后,始皇又“改正朔,易服色”,以“颛顼历”为历法,十月为岁首,在秦朝,十月初一才是“元旦”。

二、大汉天子定乾坤

与夏历相比,商周秦的岁首都分别提早了一月,《尚书大传》里说:“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既然夏历正朔的设定已经十分符合物候规律了,那为何每朝都要大改呢?

虽然各代都会对历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最主要还是因为改朝换代强烈的权威“仪式感”的需要。为了彰显新王朝的新气象,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有改正朔的习惯,甚至有的只是“为改而改”。比如周朝,忍痛舍弃了商朝时更为完善精准的“殷历”,偏要用新一代的“周历”来代替。更有甚者如秦朝,定以十月为岁首,实在偏离太远,毕竟十月正逢秋风瑟瑟、一片萧条的气象,实在不适合作为新年的开端。更何况正朔与农业生产、四时节气俱为相关,就更不得随性而为了。唐朝的经学大家孔颖达曾说:“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便是揭示了王朝初设之时常喜欢改正朔的缘由。

元旦是几月几日哪一年开始的(可不都是一月一)(3)

秦朝的历法一直沿用到汉,汉初的将近百年间仍是以十月为岁首,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才开始启用太初历,重新规定了以夏之正月为岁首的旧例。而经过武帝的历法改革后,在往后的两千多年间,历法上的正朔才慢慢固定下来,除却部分朝代有过短期的改动外,都一直沿用此例

不论历代如何改正朔,古时所循皆为阴历,与现今的公历不同,而如今的“元旦”既是依公历而设,那它究竟起于何时呢?

三、元旦节的起源

事实上“元旦”作为我国特定节日的历史并不算久,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政府提出“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提议,自民国元年(1912年)起开始引入西方的公历,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当时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时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但未正式公布,所以那时的公历新年并没有被正式称作“元旦”。

元旦是几月几日哪一年开始的(可不都是一月一)(4)

直到1949年的9月27日,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采用现行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1949年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从那时起,我国便有了两个“新年”,一个是公历新年的“元旦”,一个是农历新年的“春节”。

参考资料:《尚书》《晋书》《史记》

董小宛:一生一世一双人

明朝亡国前,太监们真的很“忠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