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1)

[诗临其境]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却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弄潮儿。他在调任湖州知州时,给皇帝进《谢上表》上表谢恩。

本来上表谢恩是例行公事,结果被新党将他的表文和平日里的一些诗句断章揉合后,到皇帝面前状告了他。苏轼因“讥讽文字”“愚弄朝廷”罪,惹上了“乌台诗案”,若不是旧党们奔走呼号,新党派政敌王安石等出手相救的话,苏轼差点丢了性命。

从“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于元丰二年被贬黄州。“乌台诗案”算是苏轼第一次参与到权力斗争中,而在这次斗争中苏轼以失败被贬。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黄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2)

黄州的四年半的生活对苏轼磨砺最多,也是苏轼文学艺术及生活艺术成就最多的地方。黄州把苏轼重新塑造成一颗文坛巨里,生活大艺术家苏东坡。

刚到黄州的苏轼,满心怀着悲凉。古代的文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如果没当官那就“百无一用是书生”。

想那二十岁就科举成功,并被当时的大文豪欧阳修赏识的苏轼,该是何等的荣耀与得意。

然,就在苏轼踌躇满志,一心施展抱负的时候,卷进了权力斗争的漩涡,沦陷到荒蛮之地黄州。午夜时分,寒风吹醒苏轼,此时倍感悲凉的苏轼提笔发感: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这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谁懂?

今天,苏轼站在黄州的赤壁矶头,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面对滔滔汩汩、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苏轼要面赤壁怀古伤今了,借用黄州赤壁感慨自己的人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3)

[一句钟情]

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一开句就以一种磅礴、光照千古的气势向世界宣告,“千古风流人物”终将被滔滔江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看!一幅旷达的画面,以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多么壮美呀。

这里所说的风流人物,是古往今来所有的英雄人物,当然也包括苏轼自己在内。黄州的四年半,是他内心变化最大的几年。经历过权力斗争死里逃生的苏轼,此时的心态正在一步一步地慢慢转变。

“人道是”,谁道是呢?其实苏轼很明白黄州赤壁,非三国时期的赤壁战场。但是,苏轼为了怀古伤今,他必须借用赤壁战火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所以苏轼说“人道是”,也就是说,那是别人说的“黄州赤壁是古战场”。其实到底“赤壁之战”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对今天苏轼要抒发的感慨并不重要,所以苏轼狡猾地用了“人道是”三个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4)

接下来便是惊心动魄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

其实江山美不美,并不是英雄竞折腰的理由。而真正令无数英雄折腰的原因,是江山背后是权力。

政治斗争亦如战场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重重层层的千堆雪,向苏轼袭来。苏轼为这场斗争付出了被贬黄州的代价。

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感慨,自己神游当年的古战场,应笑自己太多情,自己早已是满头白发的一老翁了。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是四十七岁的人了。中国古代的人到了三十多岁时,就开始自称“老夫”了。

一个四十七岁的老翁,想起三十四岁就成功了的周公瑾,怎能不倍生悲凉,感慨万千之余,逼出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恍如梦,还是举杯祭奠明月,祭奠自己不处安放的满怀豪情,和一腔报国之心吧。

从词学史来看,苏轼这首词,第一次以樽前花下的词体抒写怀古伤今的思绪,犹如石破天惊之举。在宋代词史上是一篇开天辟地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5)

[词之感悟]

苏轼在做这首词的时候,还尚未完全从刚到黄州时的消沉中走出来,他仍有抱负,还在为周瑜有幸三十几岁就成功名,而耿耿于怀,自己已经到了鬓如霜的年纪了,却仍然要以酒祭月,寄托自己的孤独、艰难。

苏轼的才气太高,名气太大,但他一生都在被贬中度过。苏轼的才气和命运的背离,总能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面对遭受二十多年被贬生涯的刘禹锡,白居易在诗中说:“亦知合被才名者,二十三年折太多。”

意思是说,你刘禹锡的才气太大,名气也大,如果不打压你一下,你让别人怎么过?但是,压你二十三年,也确实是太过分了。

苏轼和刘禹锡的豪情、才气、命运非常相似。虽然终身不顺,但最终他们都走上了“豪”路。

黄州赤壁成就了苏轼,苏东坡也让黄州赤壁名扬千古。黄州的赤壁在慢慢地转变着苏东坡。从宋代到今天,从中国到国外,苏东坡的作品生命力超乎想象。而苏东坡的艺术成就,正是从黄州发起,走向巅峰。

苏东坡喜欢喝酒,喝醉了也写诗,他的诗不是竹林七贤的“狂”,也不是李白的“豪”,他是“达”。恰到好处地不多不少,让自己可以达到一种清醒时无法达到的真,但也不至于洒后失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6)

苏东坡一生从来不缺快乐,郁闷了写词,高兴了写诗,惆怅了写帖,馋了就研究美食。一生,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大江滔滔唱风流。

为官时造福百姓,落寞时关心自己。白居易在东坡上种花,苏东坡就在山坡上种大麦,在丰收中获取成就感。苏东坡每天都有思想的火花在闪耀,在孤独中与自然对话。

千百年来他一直在人们的身边,当人们吃着东坡饼,东坡肉时,他在和人们嬉笑,当人们有思念时,他在“千里共婵娟”中与你低语,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吟诵“天涯何处无芳草。”苏东坡啊!虽逝千年精神在。

有一种永恒叫“苏东坡”,有一种达观叫“苏东坡”,有一种遥远的幽谷之思,还叫“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7)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樯橹:这里代指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做“强虏”,又作“樯虏”“狂虏”。

华发: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同“樽”酒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8)

[作家简介]

苏轼,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集作家,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人物,他诗、词、赋、文样样精通。论词,他与辛弃疾并称;论文,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论书法,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指导、奖掖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被称为他门下的“四学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9)

[佳句背襄]

1、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追忆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自己的白胡须染成黑色。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何必用羌笛吹起的那支哀怨的《折杨柳》曲子呢?春风本来就是吹不到玉门关,玉门关根本无柳可折呀。

3、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都说李广难封,也有卢纶为他唱颂。)山高林密,月黑风高,草丛俯仰,山林中突然刮起一阵寒风,惊得李广以为老虎来了,然,更令人吃惊的是,李广的弓箭比风更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大江东去浪淘尽)(10)

[轶事]

据俞文豹《吹剑录》所记载:

苏轼手下有一位幕僚,特别擅长唱歌,有一次苏轼问他:我的词和柳永词相比,怎么样?这位幕僚回答: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士的词,需要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苏轼一听,为之绝到。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岁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诗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宋)俞文豹《吹剑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