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略战法(孙子兵法兵势篇)(1)

《孙子兵法》势篇创造了一个“任势”的概念,这是兵学上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部分。

既然势篇以【使用势】为核心,那必然围绕这个主题来阐述,从整篇来看如何用势呢?

方法上来讲,用势须从两点入手。

第一,造势。

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并讲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膑兵法》奇正篇也说,奇正变化就是用光楚越两国的竹子也书写不完。

奇正造势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一是制形角度,即排兵布阵、兵力配置上以创造静态之势,这是形篇的核心思想,曹操与赵本学的注解都将形篇理解为阵形和制阵之法。

从古代制阵方法上,奇正是标配,从最初的积卒阵开始,阵形几经演变奇正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奇正制形创造一种静态的威慑,在营销上,通过产品、场景、体验、价格、传播等组合创造一个自带流量的吸引力,先让同行进入品牌设置的议题中,再形成热销氛围。

所谓的制形,用在军事上是布阵,或用一个有效的队形展开攻守,用在其他领域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现有资源通过特定的结构,实现不同的功能。

注意:结构决定功能!

当然,要做好结构的设计,必须要明白奇正的含义,《孙子兵法》中没有给出奇正的定义,故大家各种解读,连预备队都整到这里来,这种说法是杨耿光他们当时迷恋《战争论》的结果,显然是错解,预备队既可以是奇,也可以是正,既然叫预备,就是哪里不足补哪里,时机是关键。

《孙膑兵法》给出的定义是,能吸引敌人的部分是正,能打击敌人的那部分是奇。

就是说,正是能看见的,奇是看不见的,在营销上,正是吸引眼球的,奇是实现交易的。

二是奇正相生的角度,奇正是动态变化的,这也是造势的关键,要通过奇正各自的运动,创造一种有利的态势,这个有利态势的形成,按照势篇给出的方法,需要从位势转化为气势,进而形成动势。

位势在于“其势险”,占领制高点是形成有利态势的开始,也是创造气势的起点。

气势在于团队的信心,先抢占制高点,占据有利地形,攻守兼备,这种优势必然提振团队信心。

气势在于情绪的调动,团队内部的宣传鼓动,将领的动员也必然可以调动大家的情绪,创造一种冲下去就可以“建功立业”的情形,必然士气如虹。

而动势不仅取决于己,还取决于对方,在提振自己士气的同时,必须打掉对方的气势,除了对方处于不利的位置外,创造一些点上的效应,也是打击对方士气的重要方法。

在营销中,能够将点上的效应放大,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话题,形成更大的认知氛围。

动势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其节短”,恰到好处的距离、时机、时间发起攻击,才能将力量最大程度的释放。

当然,造势多是己方没有现成可以利用的好的态势,只能通过主观努力,利用力量转化条件,通过势险、节短来夺取有利于己的态势。

孙子兵法谋略战法(孙子兵法兵势篇)(2)

第二,借势。

借势是《孙子兵法》用势的重点,从势篇的内容看,除了讲奇正之外,其他都在讲借势。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是借水之势。

“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是借山之势。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是借物质之势。

“善动敌者”一段是借敌人之势。

所以,将领要善于顺势而为,老板要因势而动,孟子讲“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孙膑兵法讲“起道”,说要顺势,顺道、顺天、顺地、顺人、顺法,借助一切有利的条件,创造有利的态势,从而实现气势、动势的转化。

老板抓住风口、潮流,可以获得这些趋势所带来的红利,助推企业的成长。

当然,能否抓住风口、潮流或机会,关键在于能力的匹配性,以及团队的适应性。

李靖给出的具体借势方法有三,一是借地势,即借助地形的力量,李靖说“关山狭路,羊肠狗门,一夫守之,千人不过,谓之地势”,借助地形的特点用势,企业可借助渠道、传播载体、某个市场,或细分人群之势来实现品牌的快速成长;二是气势,即借助团队士气的力量;三是因势,借助敌人的力量,顺详敌之意,因势利导,就像打太极一样,不与对方硬碰硬,利用他的力量,顺势一拉将其打倒。

不过,借势的关键在于审势,要能够看到将要到来的势,很多企业是:刚开始时“看不见”,有点苗头时“看不起”,快速成长时“看不懂”,蓬勃发展时“跟不上”。

《孙子兵法》也系统介绍了“审势”之法,找时间我们专文介绍。

综上,作为团队带头人,必须学会用势,故曰: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