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存的世界语言文字有5000至7000种尽管各种语言文字的写法、唸法都不一样,但如果是文字,就要具备三个因素,这就是形状、声音和意义这是所有文字的共性所在如果只有形状而不能发音、或者可以发音却没有意义的符号,都不能称其为是文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汉字从甲骨文至今有几千年历史?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字从甲骨文至今有几千年历史
据说,现存的世界语言文字有5000至7000种。尽管各种语言文字的写法、唸法都不一样,但如果是文字,就要具备三个因素,这就是形状、声音和意义。这是所有文字的共性所在。如果只有形状而不能发音、或者可以发音却没有意义的符号,都不能称其为是文字。
在文字的共性方面,汉字与世界其它文字是一样的,也具有形状、声音、意义这三种因素。但是,汉字又具有一些世界其它文字不能比拟的特殊性。例如,汉字的形状就非常特殊,很多汉字的笔画线条极其繁杂,有的一个字甚至达到二十或三十多个笔画,如鬱、鬻、籲,等等。因此,这样的汉字,除了它内涵和延伸的意义之外,它自身的形状结构又会有很多意义存在其中。这是其它文字所不具有的现象。正是因为每个汉字的形状都不相同,所以在发音上,即便是同声,也不会妨碍每个汉字各自的定义所在。汉字这种超越声音的特殊性,赵元任先生在他写的一篇《施氏食狮史》的短文中做了充分的说明。
细想一下,文字能够超脱声音之上,这也是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上的一个智慧,这就是 “以不变应万变”。一个汉字一旦形成之后,就不改变它原有的形状和意思,就像各种现实的事物(如日月山川花鸟鱼虫,无论变换什么叫法,它们本身的性质不会改变)一样。例如 “谢” 这个字,它就是这个形状,就有感谢的意思。不管你在感谢上用什么样的方言、语言去表示(即使是各种各样的外国语言也无所谓),“谢” 这个汉字的形状和意思都不会改变。世界上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方言、语言,就是因为人们对同样的事物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发音叫法。这是方言、语言繁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汉字不受发音的束缚,能越脱各种方言口音的混乱现象。这是汉字使用区域广泛、使用人口众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很多古老的传说:有仓颉造字的传说、结绳记事之说、易经八卦之说、河图洛书说、原始图画之说,等等。
仓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专管记录部落的各种事件,由此创造了文字。但是,仓颉到底创造了哪些文字,并没有留在下什么凭证。而且,文字绝对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集体智慧和一代一代人传承营造的结果。不过,仓颉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可能是存在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只能说明早在五千年前华夏民族就有了创造文字的想法。
易经八卦之说和河图洛书之说,都是在仓颉造字之后,是比黄帝时代要晚一些的传说。但是,结绳记事之说和原始图画之说都要比仓颉造字的时代要早,可以追溯到比五千年之前还要早的原始时代。
根据考证,在原始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就可以制作尖锐的石器去杀戳猎物,去磨砺玉器。所以,用这样的利器去划出各种道道线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某个原始人无意间在石壁上画出一些动物的象形轮廓,这就成了某种动物的替代记号。积少成多,这些象形图画的记号,就会成为置身于人和动物之外的一种单独的存在,这应该就是文字的最早起源。
根据文字必须具有的形状、声音、意义的三要素,不具备这三个要素,任何线条记号就都不能称其为是文字。所以,那些结绳的形状、八卦的符号、原始的象形图画等,这些可以说是文字的一种雏型,但都不能称其为是文字。而仓颉造字的传说不过是一种造字的想法而已。
由于历史的久远,缺乏各种实料证据,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找到有关古人们到底是怎样发明和创造文字的细节实物。为此,我们不如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不是以古推今,而是以今推古。根据现代的各种各样发明的经历过程,去揣测,去推断古人们发明文字的想法和他们创造文字的过程。
因为,任何一个新的发明都是软件和硬件相互结合的结果和产物(例如电子计算机、电脑的发明)。这就是说,如果只有软件而没有硬件,或者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都不能成其为是一个真正的成品,也不能称做是一种新的发明。
文字的发明也是如此。你想得再好,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一个想法,没有用硬件将其表现出来,这就不能说明和证实你发明了文字(例如一块石头一张纸,上面没有字,就是一块石头一张纸。必须写上字迹才能成为文字作品)。因为任何想法都必须通过实践,要运用实际的材料去进行表示,要有硬件的存在,要留下真实的成品物证。这才能说明你发明了文字。
所以,中国最早的文字,不是那些在殷商之前的各种号称为文字的记号,而是在殷商时代,那些刻在甲骨这些硬件上的刻文,这就是甲骨文。而这些甲骨文都是当时被称为 “巫师” 的一群贞人们创造的。所以,那些贞人们才是中国文字的真正发明者和先驱制造人。
所谓贞人是殷商时代一个非常特殊的家族群体。他们并不与帝王有着血缘关系,也不是帝王的亲戚贵族,但却一直跟班在帝王的身边,掌管着占卜祭祀等很多重要的事务性工作(就像现在党政机关的办公厅一样)。而且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贞人们,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服伺在帝王的身边(据说仓颉就是黄帝时代的史官,而这些贞人很可能就是仓颉的后裔),就在为帝王们打工,以此来维持他们的专职和生活。
根据现存的甲骨文的记载,有名字的贞人就有128人。商朝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实际上贞人的人数要比这多很多。那么,这么一个家族群体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可以想像,在公元前二千年前的那个年代,文字是非常稀缺的。但是,这并没有妨碍生产生活的发展。很多产业,如农业、陶器的制造、酒的酿造、青铜器的制造、衣裳的制作等等,在华夏大地上都慢慢地发展起来,并且还达到一定的规模。
那个时代,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但是,口头语言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口语的传递、呼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媒介(事实上,人类在没有文字只有口头语言的状态之下已经生活了数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随着部落地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各种各样的事务越来越繁杂。如果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会造成很多的混乱。一些重要的法规、事件、历法、天象等等,如果不记录下来也会被遗忘。由此,文字的创造和需求引起了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同时,帝王统治者们也急切需要用文字这样的记载符号来纪录他们所做的一切。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贞人的家族集团应运而生。
当时,在社会上并不是没有文字的存在。据说,在商代就出现了学校,学校的名称为 “庠”。儿童们聚集在一起,不仅学习各种生活知识,也学习怎么创造文字。按照中国文字的简单原理,其实用树枝在地上划上几道就能形成一个新的文字。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这都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从甲骨文造的字来看,不排除有些是小孩造的,很多都是民众造的,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这些学校的建立,对文字的创造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贞人集团把文字的创造给专业化和神秘化了。那个时代的帝王们都非常迷信,崇尚鬼神巫术。贞人们投其所好,也是为了使他们的祭祀占卜更具有仪式感和神秘感,搞出了一种非常奇葩的巫术玩法:这就是在乌龟的腹甲上钻眼,然后在钻眼的地方用火烧灼,在高温下,龟腹甲最薄的地方会出现炸裂,发出 “卟卟” 的声音,裂纹处也会呈现出 “卜” 的形状,这就是预识凶吉的 “先兆”。然后再把有关的文字(贞人们是如何懂得创造文字的?这其中仍有很多迷团难以破解。但大体上是三个渠道:一个是从他们的长辈传教下来、一个是从学校学到的,还有是从民间听到的)刻在甲骨上。
毫无置疑,这种巫术其实是一种非常愚昧、完全是护弄人忽悠人的荒唐做法。其中没有任何可以相信的依据,也毫无任何 “神灵” 可言。但是,那时的帝王们就愿意相信这种荒诞的巫术把戏。据说大到国之戎祀大事,小到牙疼打喷嚏,他们都会要让贞人去占卜。而且,这种奇葩的癖好竟然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
其实,在甲骨上刻字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首先是龟甲材料的收集,不知道那个时代乌龟这种动物是不是非常多,反正现在是很少见了。抓到乌龟,还要开膛处理臭味,只取腹甲的那一部分。据说,由于常年都在使用乌龟的腹甲,搞得甲骨成了当时最紧俏而昂贵的物品(贞人们之所以要使用甲骨,可能他们知道甲骨是可以长久保存的)。后来甲骨不够用,又用牛肩胛骨。其次,在甲骨上刻字需要一些硬件工具,如锛、锯、刀、凿、钻,还需要用磨石打磨。必须经过很多道工序,由贞人家族的成员分工去做,才能完成一片甲骨文的成品制作。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出土的贞人墓葬中就发现了铜锛、铜凿、各式的刻刀和磨石等。
正是有了这些硬件材料和工具,贞人们在表演了占卜的把戏之后,再把他们想要表达的文字契刻在甲骨上。一片片史无前例、名副其实的文字作品(这堪称是软件与硬件结合的先例)就这样在贞人们的手中出现了(谁也没有想到,几千年过后这些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史上非常宝贵的文字作品)。
不得不诚认,那时的帝王们崇尚鬼神占卜是极其愚昧的,那些贞人们搞的巫术也是极其荒诞的。但是,谁曾想歪打正着,他们发明的甲骨文却开创了中国文字的先河(商朝之前的夏朝,却没有这种歪打正着的幸运,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至今还让人置疑它的存在),为推动后来华夏文字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至今出土的甲骨共计有154600多片。甲骨上刻有的单字有4500个。已释出判明的单字约2000个。从甲骨文的内容来看,包括祭礼、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内容相当丰富,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了商代几百年的历史面貌。
特别可贵的是,甲骨文记载了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交错相配组成的,分为六十个干支的天干地支表。这可以称为是中国最早的日历。
根据天干地支的顺序,甲骨文还记载了商朝历代帝王的名字,从而证实了司马迁《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多年。这是甲骨文对中国历史考证做出的极其重要的贡献。
从甲骨文的文字组句来看,如果只是人名、地名、器物名的排列堆砌,这都只是 “字”,还称不上是 “句”。文字最关键是要创造和使用动词,要使句子处于 “活的”或“动的” 状态,这才能成为文句。通观甲骨文字,其中已经有了不少的动词,例如:走、食、饮、视、望、听、坐、争,等等。但甲骨文中缺少形容词的创造和使用,还未出现《诗经》中的那些美好句子。不过,甲骨文已经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文字表了,已经存有了大量的长短句子,已经从文字上升到了 “文句”的档次。这为以后的文字成为 “文章” 或 “书籍”奠定了丰富的基础。
东汉时代,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收集和考究了历代留下的各种文字(可惜他并不知道甲骨文),历经二十余年,编撰了中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在这部著作中,他对汉字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汉字由简至繁的造字原理,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个方法。这个由许慎开创的 “六书” 造字理论是对中国文字学最精辟的论述。
但是殊不知,早在他之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是按照这六个方法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字。这比许慎的造字理论要早一千三百年。
从甲骨文中可以识别出的约2000个单字的字体来看,它们就是采纳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的象形字要比之后的大篆、小篆的字体更为象形。其他的造字手法,在甲骨文中也都有采用,甚至更多。字体的笔画从简单的到复杂的,无所不有。古人们为造甲骨文确实经历了几百年的切磋和磨砺。所以,甲骨文才称得上是汉字最早的起始字体。
然而,这个风靡几个世纪的甲骨文却在进入到周朝之后突然消失了。以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都不太清楚甲骨文的始末,更不用说是汉代的司马迁了。
那么,为什么甲骨文会泯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根据个人的推断,大体有以下三点:
一是贞人们发明的这种占卜巫术根本不灵验。忽悠一次两次还可以,老是这么忽悠,预测不了凶吉的征兆,也就没人再相信他们的把戏了。占卜最后只变成了一种记录事件的日记。
二是占卜使用的材料太昂贵,而且要用刀刻,费时费工,制作麻烦。
三是甲骨文的骨片,一片一般只能记录几十个文字,最多上百个文字,成不了文章,也不能编缉成为书籍。不适合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这三点,甲骨文被时代淘汰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也就是在商代,一种与甲骨文比肩存在的文字材料出现了,这就是竹简(这又是一次软件与硬件结合的产物)。竹子是多年生植物,遍地生长。用竹子作为写字的材料,显然要比甲骨便宜了很多。在竹简上可以用毛笔写字,不用刀刻,更为简单。一片片竹简可以用绳子连接起来成为书册。司马迁在《史记》的《殷本纪》中写道:“自成汤以来,采於书诗”。这里的“书”指的就是竹简,而不是甲骨文。甲骨文只能算是 “卜辞” ,成不了书。当然,竹简也是有重量的,阅读、携带、保管都不太方便(随着纸张的发明,竹简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比起甲骨文,竹简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之中就取代了甲骨文(就像苹果手机取代诺基亚手机一样)。而竹简文字的发展,为后来诗歌的兴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周朝之后,甲骨文虽然被埋没了,但它的精华部分并没有被丢掉和消失,而是像潺潺细流一样,融入到了后来的文字大河之中。所以,后来的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们即使不太知道甲骨文的由来史迹,也不妨碍汉字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也并未阻止汉字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随着甲骨文的消失,那些贞人们家族也走向了没落。他们虽然懂得一些造字的秘笈,但他们搞的那些巫术把戏已经不受统治阶级的待见,甚至遭到了唾弃(秦始皇焚书坑儒,杀了很多术士,可能就有这些人)。那些帝王将相们再不愿意赏饭给他们吃,他们只好流落到民间另找出路。从此,甲骨文的传奇随着其所附带的一切就这样消声匿迹了。
1899年,要不是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从一付中药的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将永远不会被人知晓。幸运的是,经过三千多年的沉睡,这个隐没已久的龟骨秘密终于被揭开了。而且,谁也没想到,在这些片片甲骨中包涵着庞大的文字世界,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当然,揭开这些秘密:有的是精华、有的是糟粕、有的很血腥、有的是事实、有的是猜想、有的是知识。直到今日,仍有二千个以上的甲骨文的单字不得其解。不过,这些都不太重要了,作为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已永远载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