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秋日,我漫步在申城福州路上,途经外文书店,透过橱窗看见陈列着一本新书,16开大小,书名为《旧上海明信片》,学林出版社出版,我急忙走进店堂,兴趣盎然地从书架上取出此书翻阅起来…

这部专集是哲夫先生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上海1903至1938年期间印制的三百余张反映城市风貌之老明信片,这是旧上海的缩影,也是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风貌的真实写照。

明信片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传说有人要寄一张画只因有点大,塞不进信封,干脆将收件者地址、姓名写在画纸的反面,贴上邮票交邮局投递,从此形成了明信片,上海的明信片是在19世纪末由香港传入,初期均有几家外商出版和售卖,主要由日本、英国和美国印刷。就此清政府得以效仿。

看着那些个冒险大佬们制作的明信片,仿佛使我们也经历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沪上沧桑之变。公开透明的明信片大聚会,展现的更多的是老照片,还有各国邮票、邮戳…成为了见证社会发展的珍贵史料。

明信片具有通信、宣传、收藏等功能,也是本小利大的广告新媒体。对我们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贺年(有奖)明信片的涉及。

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刚刚在浦东陆家嘴建成不久的90年代,一些小贩在外滩兜售明信片给外国游客,老外也很精怪,看了一眼明信片讲没有东方明珠不要,小贩一脸茫然:明珠塔还来不及印上呐。

那个时期的明信片和贺年卡风靡都市,尤其是圣诞平安夜的前几天,大街上的邮筒被各类贺年卡片塞满,放不下了只能立等投递员来邮筒取件时直接交给他…

在高速的网络时代,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信件、还有中文BP机、手机短信、电脑QQ来传递信息。大家都记得新世纪初每逢过春节,一毛钱一条的贺年短信频发频接收,一边看春晚一边阅短信,你一直在上下点头,来一条看一下,像鸡在啄米…

10年代后,腾讯推出聊天软件,微信空降,顿时热火朝天,你来我往,朋友圈、摇一摇、飘流瓶应接不暇,随后的视频聊天,问候就像隔着层窗户,仿佛你在隔壁向我示意,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啊,叫我如何不摸机?一机在握,全球为你旋转,什么信息不怕看不到,就怕你不想知道,衣食住行,手指一点,招之即来,方便得让你躺平。将来的智能手机或许更吸引人,逐步实现3D全息投影,手机直接射出三维影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站在你面前声情并茂地跟你聊天,到那时可能会情不自禁伸手去摸,从而血压升高…

如今邮筒与电话亭几乎成了街头摆设,快要进历史陈列馆了。那越飘越远的明信片,将成为记忆中的往事,顺手抓上几片可让自己的生活足迹清晰留存。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

上海外滩 1900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

20世纪初的外滩是泥土之路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3)

20世纪20年代初的外滩,左侧的钟楼是江海关,建于1891年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4)

江海关近景,到了1927年将被新建的海关大楼所替代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5)

20世纪的前几十年,上海外滩成为了洋人的天地,背景建筑是汇中饭店和德国俱乐部等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6)

1937年 “十里洋场” 南京路夜景,先施和永安两大百货公司南北耸立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7)

南京路上的全安茶楼,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8)

外滩码头由南向北望,远处为虹口段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9)

外滩公园,异国情调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0)

从虹口南眺外滩,百年前的景象与如今完全不同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1)

虹口的昆山公园很开阔,阳光明媚,环境怡人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2)

1856年英国商人威尔斯在苏州河上建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威尔斯桥”,要收中国人过桥费。记得有个故事,就是当人们过桥经过哨卡的一瞬间立马转个身,收费员从哨卡里出来所见以为行人就是从那一个方向而来,指出不交过桥费不让过,行人退回去,就这样蒙蔽过关没收费便过了桥。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3)

1873年工部局造的木桥可免费通行,被称为外白渡桥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4)

民众从外白渡木桥上免费通过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5)

1907年建成的外白渡桥是钢结构的,桥的北岸是著名的理查饭店,饭店的西边要到三十年代才建造起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6)

1870年上海的马车,可出租逛街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7)

2路有轨电车驶向静安寺,交通警为印度人,俗称“红头阿三”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8)

在黄浦江上摇舢板送儿子上学,你敢讲你经历过,那我们缴枪,过来搀扶你一把,送上三盒五香豆和梨膏糖。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19)

吴淞路昆山路口,成了日本风情街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0)

四马路(福州路)塔形建筑是时报馆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1)

1870年的中央医院,后改名为公济医院,建国后是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少年时我在这里住院,置身宅内可以听到苏州河上拖轮噗噗噗的马达声和黄浦江上轮船的汽笛声。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2)

理查饭店的大厅可容纳500余人,是当时上海最大最繁华的旅馆,上海首次交际舞会在此举行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3)

虹口三角地菜场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4)

上海旧城为圆形,高约八米,城上有箭台,城外有护城河,始建于1553年,当年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来侵犯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5)

唯美的《龙华晚钟》——昔日上海的八景之一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6)

水磨粉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7)

西洋镜摊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8)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29)

流动的明信片(飘去的明信片)(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