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 娟 车茂娟 周作昂

人口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和支撑要素,成德眉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本文基于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历史资料,对成德眉资人口发展特征做简要分析,探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下的人口支撑问题。

成德眉资人口发展基本特征

成都人口聚集效应凸显

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共有常住人口2965.8万人,比2010年增加537.8万人,十年间累计增长22.15%、年均增长2.02%,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10个和1.62个百分点。其中,成都常住人口总量突破2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581.9万人,十年间累计增长38.49%、年均增长3.31%,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44个和2.91个百分点;眉山常住人口总量略有增加,德阳、资阳二市常住人口总量有所减少。与此同时,成德眉资四市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5.44%,比2010年提高5.25个百分点。其中,成都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为25.02%,比2010年提高6.22个百分点;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13%、3.53%、2.76%,分别比2010年下降0.37个、0.14个、0.47个百分点(见表1)。

人口结构显著特征(数量增加素质提高)(1)

人口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

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34%,较全省平均水平(56.73%)高13.6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7.36个百分点,增幅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81个百分点。其中,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8.77%、55.97%、50.14%、41.29%,分别比2010年提高15.26个、14.65个、16.03个、11.96个百分点(见图)。

人口结构显著特征(数量增加素质提高)(2)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403.29万人,占13.60%;15-59岁人口1958.71万人,占66.04%;60岁及以上人口603.78万人,占20.3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466.47万人,占15.73%。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0.8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4.90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4.0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4.71个百分点(见表2)。

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成德眉资整体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全省平均水平(21.71%)低1.35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全省平均水平(16.93%)低1.2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成都大量的人口流入,而流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比位居全省第一,在减缓成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同时,拉低了成德眉资整体人口老龄化水平。

人口结构显著特征(数量增加素质提高)(3)

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2.7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12.8万人,文盲率由3.52%下降为2.45%,下降1.07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12年提高至10.23年,较全省平均水平(9.24年)高0.99年;其中16-59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24年,较全省平均水平(10.27年)高0.97年。成都、德阳、眉山、资阳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85年、8.98年、8.77年、8.27年,分别比2010年提高1.06年、0.54年、0.62年、0.44年(见表3)。

与此同时,成德眉资四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19.33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43.09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2.94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51.35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1571人增加到25334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991人增加到30108人,拥有初中文化的由人36545减少到14940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8907人减少到20882人。

人口结构显著特征(数量增加素质提高)(4)

成德眉资人口发展主要问题

人口规模集聚不足

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35.44%,比GDP占全省的比重低10.55个百分点,人口规模聚集程度与经济规模集聚度存在较大偏差,这一偏差说明成德眉资特别是成都产业基础较好,具有较高的人均产出水平,基于提高全省人均产出的视角,成德眉资仍有较大的人口吸纳潜力。其中,成都市常住人口占比低于GDP占比11.43个百分点,人口首位度显著低于经济首位度,人口吸纳潜力较大;德阳常住人口占比低于GDP占比0.82个百分点,人口排位落后于经济排位,具有一定的人口吸纳潜力;眉山常住人口占比高于GDP占比0.59个百分点,人口排位与经济排位相当,人均产出水平有待提高;资阳常住人口占比高于GDP占比1.10个百分点,人口排位高于经济排位,人均产出相对较低,人口经济效益不明显(见表4)。

人口结构显著特征(数量增加素质提高)(5)

人口城镇化进程差异明显

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城镇化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基本匹配,除资阳城镇化率排位相对靠后外,其余三市城镇化率排位与GDP排位完全一致,但地区间差异明显。除成都外,其余三市城镇化率都低于全省水平(56.73%),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3.89%);最低的资阳仅41.29%,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5.44个百分点,较成都市低37.48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非农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往往城镇化率也较高,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占比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8,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人口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除成都外,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占比之间的差距都在30个百分点以上,并且都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1.87个百分点),区域人口布局有待优化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并释放经济增长潜力(见表5)。

人口结构显著特征(数量增加素质提高)(6)

人口负担呈现两极分化

2020年,按照国内标准,成德眉资人口总抚养比为51.41%,人口数量红利已经消失;按照国际标准,成德眉资人口总抚养比为41.50%,人口数量红利仍然存在,但区域分化明显。在国内和国际标准下,成都人口总抚养比都是全省最低,都处于人口红利窗口期,德阳、眉山、资阳3市人口红利都已经消失或趋于消失,特别是资阳,总抚养比位居全省首位,与成都形成极差,人口负担较重(见表6)。

人口结构显著特征(数量增加素质提高)(7)

人口素质有待全面提升

成德眉资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重要的一核,其人口素质对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尽管成德眉资人口受教育程度整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地区差异显著,并且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020年,除成都外,德阳、眉山、资阳三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德阳、资阳二市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全省的排位有所下降,文盲率排位有所上升(见表7)。尽管成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但分别比全国排位前三的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低1.79年、0.96年、0.44年。

人口结构显著特征(数量增加素质提高)(8)

成德眉资人口发展重点策略

增强区域吸引力

一是坚持做大做强成都这一“主干”和“极核”,致力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同时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二是聚焦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人口集聚,强化人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引投资、促消费,充分挖掘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三是对标发达地区,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等,全方位增强成德眉资全域核心竞争力,打响打赢“人才人口争夺攻坚战”。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是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以县域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致力夯实底部基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县域城镇化发展潜力,积极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三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创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二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成都主干带动和极核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三是积极探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应对人口转变的适应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对人口转变的适应力。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一是加快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成德眉资全域教育质量和水平,促使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二是做强做优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鼓励、引导、支持在职教育培训,完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三是实施人才梯度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精尖人才,同时完善区域人才流动协作机制,强化人才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促进作用。(2021年《四川省情》第9期。更多权威数据及财经要闻请下载《四川省情》APP客户端,复制下载链接到浏览器打开:安卓系统点击https://dwz.cn/WUP8yybi,IOS系统点击https://dwz.cn/jzcHEl5T)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