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研面试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面试“送命题”,这些令人窒息的题目往往会让很多同学在刚遇到这些问题时,头脑一片空白,明明自己已经做好面试前的问题预设了,可还是会被提问的措手不及,毕竟面试官的提问都是百变的。特别是遇到竞争对比类的提问时,常常会斟酌好久,既害怕自己的回答平平无奇会让老师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更担心自己的自信表达会让老师认为自己过度包装。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学会适度画饼。

排名最后的学生可以选导师吗(教授相比其他同学)(1)

图片来源:小红书

JIANBAOYAN

一、典型提问之——“其他同学也很优秀,我们为什么要录取你?”

在面试时,缺点类、优势类、对比类等方面的提问都是常见的面试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都是需要回答的情商,稍一疏忽就会让自己尴尬地想要拔掉网线,不愿再面对面试。“其他同学也很优秀,那我们录取你的理由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优势类”问题的延伸或者变形,本质上还是在围绕着对你的能力与品质的考察。

排名最后的学生可以选导师吗(教授相比其他同学)(2)

图片来源:小红书

因此,这一问题回答不好,小简认为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心态问题。

一方面,心态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还是会在实战时因为一些不可控因素心理受到波动,这都是正常的情况,关键在于尽量在紧张的情绪下,缓解紧张情绪,理清答题思路。

不会转化思维,抓住问题本质。

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有相同的答题思路,关键就在于能够举一反三。例如,优点类的提问和缺点类的问答可以一起准备,除了内容的细节不同,基本的答题框架是差不多的。

没有真正把握面试官的提问目的。

这类需要展现自我优势的问题,除了临场反应能力、抗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人情商等是老师会考察的内容外,面试官的提问目的就在于想看到你身上具备的能够胜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学术的能力与品质,闪光点与潜能才是老师想要发掘的重要方面。所以,适度的“画饼”,向老师明确展示出做学术科研的特质是非常必要的。

二、“思维转换与答题思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其实分解一下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变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来问学生所具备的优势与能力。因此,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除了突出自身的能力和优点,尤其是对科研学术有帮助有价值的能力或品质外,个人品性方面比如细心、耐心、韧性等,综合能力方面比如自学能力、英语能力、逻辑能力等,当然还需要肯定其他同学的优秀,虽然是竞争对手,但是他人身上确实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排名最后的学生可以选导师吗(教授相比其他同学)(3)

图片来源:小红书

答题思路即肯定他人的优秀

从与本科学习实践经历和科研学术经历相结合的角度,以谦虚的态度表达个人的优势与长处,包括个性品质、综合能力等方面。例如:

谢谢老师的提问。首先,参加面试的其他同学都很优秀,他们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其次,我认为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的专业基础牢固,学习力、执行力比较强,特别是在科研项目中,能够比较专注于项目内容本身。虽然自身的创新力有待提高,但是我能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做好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最终在XX活动或者比赛中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成绩。同时,我的研究兴趣与本专业的契合度比较高,能够帮助我坚持继续深造。我认为这些我比较有优势的地方,当然我也还是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努力提升我的综合能力。

排名最后的学生可以选导师吗(教授相比其他同学)(4)

图片来源:小红书

实事求是,不要过度自夸

虽然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学会自夸,需要学会自我包装,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度自夸,不要说一些空泛的内容,重要是以务实的优点出发,可以与专业学习、科研竞赛的经历相结合,突出自己身上为老师所喜爱的特点即可。

自信的发言总是能让人更加信服

各位保研人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一定要自信一点说出自己的优势,大方地展现自我,毕竟面试时个人的面试状态会对面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你自己都不敢肯定自己,那么面试官显然也会因为你的面试状态而对你的印象平平。

事实上,你能够成功进入面试,说明你的实力与其他同学相差不大,或者你有自身尚未发现的能力,但却是面试官看重的品质。所以,不用太过担心在面试的竞争中不够突出,既然选择权在面试官手中,那么你只管稳定输出,做好自己,撕去“双非”、“保研边缘人”等标签,相信你的认真付出终将会有回报。

排名最后的学生可以选导师吗(教授相比其他同学)(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