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位与众不同的新生拖着行李,有些紧张地迈进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大门,一旁的学生纷纷投去了诧异的目光。
之所以说他与众不同,是因为其他新生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独属于青年的风采,而这位同学,不仅与“青年”一词搭不上边,而且还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感。
原来,他此前曾辍学过两次,如今已经30岁了。
而立之年,理应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为何会以新生的身份入学呢?
说到他的身份,恐怕会让众人惊掉下巴,他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
古话常说,虎父无犬子。无论是从遗传基因、家庭教育还是社会资源来看,这句话都是很有道理的。
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的儿子,竟然辍学两次,在30岁的时候才上了大学,这在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当我们了解钱永刚坎坷的经历之后,就会明白为何他如此“大器晚成”了。
随父归国,首次辍学1955年,在美国成长了七个年头的钱永刚刚念完了小学一年级,和同学们度过了一年愉快的时光后,他正憧憬着新学期的美好生活。
然而,有一天,父母却突然告知他以后不用去学校读书了。
刚读了一年的书就被迫辍学,钱永刚十分郁闷,不解地问父母为什么,但父母只是摇了摇头,并没有解释其中的原由。
钱永刚只好听从父母的话,在家中度过了一段无聊的时光,只能等同伴们放学后,走出院子找他们玩耍。
那时,这个懵懂的孩童还不知道,命运的巨大齿轮,已经悄然转动。
1955年9月17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争取下,钱学森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携家眷四人毅然踏上了归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钱永刚与同学们为数不多的相处时间也被随之结束,他依依不舍地和同学们告别后,便牵着父亲的手离开了。
年幼的钱永刚还不明白此次航行意味着什么,只知道父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认为父亲带他去的地方一定很美好,但有时仍会想念同学们。
一开始,他们一家四口挤在狭小的三等舱,容身尚且费力,行李摆在船舱的过道上,十分不方便,钱永刚对同学们的想念在此时达到了顶点,整日闷闷不乐。
并非钱学森吝啬,舍不得给家人买昂贵的头等舱票,而是轮船公司为了顺应当局,阻止钱学森回国,便以头等舱位已售罄为由,拒绝售票,因此他们一家四口只能屈身于条件简陋的三等舱。
好在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美国女权运动领袖认出了钱学森,她仗义执言,愤然质问船长:
“你们就让这样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住在三等舱吗?”
船长无奈地叹了口气,随即将他们安排进了头等舱。
孩子的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加上父母不断开导,钱永刚的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白天开心的和妹妹在甲板上玩耍,晚上在父母的怀中安然入睡。
快乐的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飞逝,转眼十几天过去了,时间来到了10月1日,对于钱永刚来说,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对于钱学森夫妇来说,这却是他们盼望已久的祖国的诞辰。
于是,在父母的要求下,钱永刚和妹妹用蹩脚的中文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母亲蒋英负责伴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着两个稚嫩的声音响起,夫妻二人的眼眶渐渐湿润了。
看着父母的样子,钱永刚似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会“狠心”地让自己辍学,他心想:“爸爸妈妈一定深爱着祖国,祖国也一定很需要爸爸妈妈。”
这个简单而又意义非凡的国庆节,给钱永刚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的爱国之心,也在此刻萌发。
一周后,轮船抵达了中国。钱永刚终于来到了他“素昧蒙面”的故土。
适应环境,从头再学在党中央的安排下,钱学森一家很快入住了中关村中科院宿舍,尽管这是当时中科院最好的房子,各种生活设施相对齐全,但与美国的条件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大人们不以为然,但孩子们却十分不习惯,不管是环境,习惯还是语言,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
比如,钱永刚不理解为什么做饭不用煤气也不用煤炉,而是烧煤球,燃烧产生的烟雾,常常呛得他和妹妹涕泪横流。
而更让钱永刚吃惊的,是早餐时冒着热气的牛奶。
他们在美国时,喝的都是不加热的凉牛奶,但是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食物讲究个趁热吃,因此,当冒着热气的牛奶第一次被端上餐桌时,钱永刚和妹妹都不敢喝,以为这是“假牛奶”。
一旁的长辈听到后,哈哈大笑起来,告诉他们,要是不习惯的话,可以等牛奶凉了之后再喝。钱永刚和妹妹四目相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这些生活习惯上的小差异,对钱永刚来说不难适应,但是语言的不通,却是摆在钱永刚面前的一道巨大难题。
从出生到现在,钱永刚学习的一直都是英语,对中文基本上完全不懂。因此当他回国后,很难和别人交流,更不可能进入学校正常听课。
按理说钱学森此时应担负起父亲的责任,帮助儿子跨过这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他公务缠身,忙着为祖国搞科研,基本上没有时间过问家里的事情。
因此,钱永刚只得从头学起,举步维艰地认字、读词。
好在没有错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外加语言环境的影响,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耳濡目染,很快他便熟悉了中文,能够畅通无阻的与旁人交流,不久后也顺利的入了学。
弃笔从戎,再次辍学进入学校的钱永刚,牢记父母的教诲,在学习上毫不懈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对于喜欢的书更是爱不释手。
上初中时,父亲给他带来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还给他定下了每天读40页的计划,看半天,玩半天,嘱咐他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等父亲有空时可以提问。
钱永刚发现这本科普类的书并不像小说一样通俗易懂,阅读起来有些困难,许多问题绕得他云里雾里。
于是他便趁父亲空闲时,抱着书找父亲求解,在钱学森的讲解下,不一会便豁然开朗。日积月累中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可以说,这本书是钱永刚科学世界的启蒙。
时光飞逝,转眼他已经成年,并顺利升入了高中。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以他的水平,只要老老实实读完三年,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的意愿和努力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钱永刚没有念完高中,便再次辍学了。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1966年,钱永刚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弃笔从戎去当兵。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父亲钱学森时,钱学森并没有反对,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
“你如果真的想去,你就去吧!闯一闯,好好干!”
得到父亲的同意后,钱永刚于1969年戴上了大红花,坐着军车一路向南,来到了江南的一个部队。
然而,军旅生涯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
战友们大多是工农子弟兵,钱学森儿子的这一特殊身份,在那个年代,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给他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
钱永刚在部队中,经历了身体上的锻炼和思想上的考验,也由此变得更加坚毅。
更幸运的是,钱永刚有了再次学习的机会。1977年高考恢复,钱永刚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否极泰来,圆梦大学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在钱永刚身上得到了应验,在部队磨砺了九年后,钱永刚终于迎来了曙光。
1977年,高考恢复。钱永刚得知后,迫不及待的向部队请假复习,想要实现自己被搁置了九年的大学梦。
部队很快就表示批准,但钱永刚此刻不得不思考,这会不会是他此生仅有的机会。
于是,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备考之中,不分昼夜的复习文化知识,终于在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像孩童一般兴奋地告诉了父母,与家人相拥而泣。终于苦尽甘来了!
向部队请辞,和家人告别后,钱永刚背上了行囊,走进了他期盼已久的大学。
不过钱永刚此时已经30岁了,青春被时光抛弃,已是当父亲的年纪。去计算机系报道当天,他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场景。
班上最小的同学小他十岁,这使钱永刚感到有些心酸,不禁感叹起自己坎坷的经历。
他惆怅的心绪很快被迎新的广播声打破,他心想:“之前那么多阻碍都坚持过来了,这点小小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前错过的太多了,如今一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来弥补遗憾。”
因此,在大学的四年中,钱永刚没有荒废一天时间,学到了许多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终于在1982年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学位证书。
学海无涯,钱永刚对自己的要求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提升自己,他选择回到父亲钱学森曾学习的地方——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总算沾了点父亲的光,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仍然记得当年与钱学森的约定,大笔一挥,同意钱永刚免试入学。
在这里,钱永刚以求知若渴,虚怀若愚的态度,夜以继日的投身实验,当研究遇到瓶颈时,他总能想起父亲让他坚持住,不要失去信心之类的教诲,之后便抖擞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不惑之年,钱永刚顺利拿到了硕士学历。
是时候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了。他去到了美国高科技事业云集的硅谷,在那里工作实践了几年,见识了美国计算机产业的发达,对比之下,我国计算机事业与美国仍有不小的差距,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计算机事业发展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不管走到哪里,漂泊的游子总是要回家的,钱永刚的根早已牢牢的扎在了中国。
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后,钱永刚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以父之名,致力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像钱永刚这样的技术人才得到重用。
留学归来,给钱永刚又镀了一层金,此时他已是国内顶尖的计算机专家,并在大学任职教师。钱永刚在教学岗位上孜孜不倦的工作了许多年,给国家输送了一大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2004年以后,钱永刚相继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的教授,但他并不看重这些职位和头衔,依旧像从前一样诲人不倦。
2008年,父亲钱学森去世,这给钱永刚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决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纪念父亲。
于是,他参与了父亲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并在图书馆建成后主动担任志愿讲解员,不厌其烦的向参观者讲解父亲的事业。
当看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若有所思的点头表示认可时,钱永刚总会感到一阵骄傲,他没有让父亲失望。
后来,钱永刚以父之名,陆续在几座大学创办了钱学森班,继承先父遗志,继续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人才。
他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说:
“我很庆幸,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我应该 如何对待名、应该如何对待利,让我对名和利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虽然现在他们已离世而去,但是每想到他们给我的这些教诲,让我还能够为社会做点事 ,并得到认可。我深深地感谢他们。”
如今的钱永刚已74岁高龄,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默默宣传着父亲伟大的精神。
无数人受其影响,坚定了精忠报国的决心。这也许是他对父亲最好的交代吧。
结语
桃花开于春,梅花绽于冬。
"冠军侯"霍去病二十二岁岁便封狼居胥,《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七十二岁才考取岁贡生。其实,年少有为也好,大器晚成也罢,都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花期不同,只要不放弃自己,总会等来属于自己的怒放。
虽然钱永刚前半生颠沛流离,饱经沧桑,但他从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即使深陷泥潭,也不愿丢弃自己的志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钱学森的儿子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遇到困难和不公时,又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纵使困顿难行,亦当砥砺奋进,不妨拿出永不服输的韧劲,踏实地做好当前的事情,也许现阶段的付出不会立竿见影,但生活最终一定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最后,笔者想引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诸君共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