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篇二十三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1)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公孙朝: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其事迹不可考。清藏书家、学者·翟灏《四书考异》:“春秋时,鲁有成大夫公孙朝,见昭公二十六年《传》;楚有武城尹公孙朝,见哀公十七年《传》;郑子产有弟曰公孙朝,见《列子》。记者故系卫以别之。”

▲仲尼焉学:焉是于何处之意。孔子的学问是从何处学来的?

▲未坠于地,在人:没有掉到地上。指没有被遗忘、失传,而是流散在民间。

▲识:一解为“记”。另一解为“志”,知的意思。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何处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的方法并未失传,而是散落在民间。贤能的人学会了大道理,普通人学会了小道理,民间到处都存在着文武之道。老师何处不学习呢?又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学而思】

中国自古不缺仁义之士,好的家风可以传承万代。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也伴随着五千多年的糟粕。贤者学其文明,愚者学其糟粕。

参读:

《公冶长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述而篇》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识扩展】

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