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影《大决战》三部曲一样,剧版《大决战》以“三大战役”为主线展开,而林彪、粟裕又是三部分内容的绝对主角。
电视剧《大决战》
目前,电视剧《大决战》播出过半,“主阵地”已经从辽沈战役转移到了淮海战役中。
此前在“辽沈战役”篇中,于和伟塑造的林彪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他的表演有些随心所欲,塑造的林总一会变身“咆哮帝”,一会又像个爱闹脾气的“小媳妇”,可谓“形神俱灭”。
于和伟
说白了,从演员于和伟到编剧黄剑东、导演高希希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
01
在电影《大决战》中,马绍信老师塑造的林总成为荧屏经典。
电影上映后,林总昔日部下感慨万千,紧握着马绍信的手向他表达了感谢。客观的讲,马绍信这个版本的林总抓住了角色的主要特点。
马绍信
抗战时,林总脊柱神经被友军误伤,一直有后遗症,所以他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这就要求演员不能用激烈的情绪变化来塑造人物。
因为后遗症,造成身体不大好,所以常常吃黄豆来补充营养。
但林总的个人习惯又不止吃黄豆,电影《大决战》根据林总部下回忆还原了一些细节,比如倒坐椅子,比如煎中药吃中药等等。
马绍信
演员既要表现林彪的体质虚弱,又要表现出运筹千里的气势,还有表现出角色的小习惯,这对表演技巧的要求是更高的,话剧演员马绍信很好地表现了这些要素。
而于和伟碍于“关系”和“面子”,不得不接受了导演高希希的邀请,但这次经历很有可能成为他演艺生涯的“黑点”。
02
郭广平饰演粟裕
另一位主角粟裕的饰演者则是郭广平。
相比于于和伟,郭广平塑造的粟裕是得到观众认可的,此前他曾在电视剧《粟裕大将》中饰演粟裕。
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剧情来看,郭广平饰演的粟裕中规中矩,还没有很出彩的地方。
当然随着电视剧《大决战》剧情的深入,郭广平可能会带给观众惊喜。
谢伟才
不过,要在电视剧《大决战》中饰演粟裕,郭广平的表演难免与电影《大决战》中饰演粟裕的谢伟才相比。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粟裕特型演员,谢伟才在电影《大决战》中的表演堪称经典,至今无人超越。
因为某些历史原因,“粟裕”在电影《大决战》的戏份不算多,但谢伟才老师“平中见奇”,成功地塑造了粟裕这一革命儒将的形象。
03
究竟有多成功?影响力丝毫不输给马绍信老师塑造的林总。
谢伟才
1991年,电影《大决战》首映式上,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对谢伟才说,“你这个粟裕演得好”;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众多演员中认出了谢伟才,并且对他说,“你是演粟裕的,演得好,演得好”;
当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负责人丁峤也说,“我是粟裕的部下,我了解他,你像,你演出了他的风采”;
当然,谢伟才的表演成功离不开导演编剧对故事情节的把控。
04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对一代名将粟裕的表现是丰满立体的,如今再看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谢伟才
第一幕,淮海战役的关键一战——曹八集争夺战中,为截住黄百韬,粟裕在电话里的两句话真心霸气,“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曹八集。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曹八集。哪个失事,军法从事”;
谢伟才老师的眼神里透着军人的坚毅,这是当今很多演员欠缺的。
谢伟才
第二幕,华东野战军开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有变,从原定的华野拟继续做口袋诱歼李弥、邱清泉兵团,改为配合中野打黄维,各位纵队司令员们还没表态,粟裕问道,“有什么问题没有”。
眼看大家还没表态,粟裕腾身而起,“有什么问题没有”,司令员们赶紧回答,“没有”;
第三幕,部署对杜聿明集团总攻,粟裕接到总前委书记电话,最后表示,“是的,是的,最后一击,最后一击”;
电影《大决战》中,谢伟才老师为了体现出粟裕大将在军事指挥上的坚决,使用了大量“叠词”,如今看来对塑造人物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05
第四幕,也是整部《大决战》对粟裕诠释最最经典的一幕,至今看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可能这就是表演的魅力吧。
谢伟才
粟裕晚年与家人提到了这次经历,戎马一生,他最感煎熬的就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预测杜聿明率三个兵团从徐州南撤退的真正路线。
当时“潜伏”在国军内部且已经是国防部作战厅长的郭汝瑰传回了情报,这份情报显示:杜聿明将走东南两淮;
但粟裕经过缜密分析,认为杜聿明不会走两淮,而是沿津浦路西侧南下;
是相信情报还是相信自己的直觉,此时的粟裕备受煎熬——应该如何部署兵力才能万无一失?
在这种紧要关头,千军万马浴血战阵中斩杀出来的战场第六感,让粟裕最后坚定自己的判断:杜聿明绝不会走两淮。
电视剧《大决战》郭汝瑰剧照
后来证明郭汝瑰的情报没有问题,但是杜聿明并没有执行国防部要求其走两淮的南撤指令,而是走津浦路西侧,结果被粟裕团团围死在陈官庄,杜聿明被俘……
电影《大决战》对这一情节的诠释尤其经典:正值初冬,粟裕在寒夜中披衣抱臂,来回踱步。后推门而入,对会议室的众将说,“讲老实话呀,我恨不能请人来替我们算一卦,免得心里七上八下的火烧火燎。敌情通报,我没有理由否定。如果杜聿明果真是走两淮,我不做应对的部署,贻误军机的责任,不讲,影响了整个南线决战,怎么得了哇!可是啊,我又说服不了我自己,我认为,杜聿明不会走两淮,不会的呀……绝不会的”。
谢伟才
这段表演中,粟裕的最后两句台词“如和风亦如惊雷”,把人物特点表现地淋漓尽致。
“不会的呀”是表现粟裕深思熟虑,“绝不会的”则是谋定之断,重逾关山,彰显大将之风!
在“决策”之后,粟裕再次陷入了长时间的心理折磨中,他多日不眠,等待自己的判断获得验证……
谢伟才
张震推门而入,兴冲冲道:“杜聿明出来啦!”
倒骑长凳面对地图、七日不眠疲累已极的粟司令员闻言,果决一问:“走的哪条线?”
张震回答,“司令员判断完全正确,敌人果然向萧县、永城方向撤退。”
粟裕双手持报,陡地拔身而起,军人英武之气让人震撼,抬步便往外走,张震紧跟而上……
谢伟才
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在这场戏之后添加了一段画外音:“多年以后,粟裕和家人围坐闲话,说打了大半辈子仗,最让他紧张的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经过多次任务转移,兵力使用已经达到极限,这时候,杜聿明率三十万之众从徐州南下,如果稍有失误让杜聿明跑掉,或是和黄维兵团汇兵一处,给整个战役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很难估计的。而仅靠北线原部署的七个纵队,要承担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的任务,是不够的,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这段画外音设计得很朴素,但读来却能让人热血沸腾,甚至热泪盈眶。
这就是老一辈特型演员表演的魅力,也是电影《大决战》始终难以超越的原因。
郭广平(左一)
而郭广平与谢伟才相比缺少了一些硬气和英气,对塑造大决战时期的粟裕是一大弱项。
客观的讲,郭广平如果能表现出谢伟才一半的水准就足以令人称道了。
文|宋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