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文章我们详细回顾了伊斯兰教在穆罕默德时期的初创和发展,了解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起源与特性。本篇文章我们走进“四大哈里发”时期,从前两位哈里发的事迹中深入了解阿拉伯帝国的起源。

以色列过约旦河讲章(精读中东史第二十六篇)(1)

一、争夺“哈里发”之位

穆罕默德归真后,很多皈依伊斯兰教不久的穆斯林开始表露出反叛的迹象,穆斯林们需要尽快选出可以服众的统帅,继续维持伊斯兰教的发展。

但可惜的是,由于穆罕默德归真前,不仅没有指定自己的继承人,更没有留下如何推选继承人的遗嘱。所以由谁来继承伊斯兰教最高统帅的位置,就成为关系到伊斯兰教后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了获得“哈里发”(意味继承人)称号,穆斯林内部各自形成了小团体,开始明争暗斗。其中最大的四股力量是“迁士派”、“辅士派”、“合法派”和“伍麦叶派”。

迁士派主要由穆罕默德所在哈希姆家族的贵族集团组成,他们最早皈依,跟随穆罕默德经历了所有苦难,英勇作战,对信仰始终不渝,是穆罕默德最亲密的伙伴。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最有资格成为哈里发。

辅士派主要由麦地那当地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认为伊斯兰教的今天,离不开麦地那当地人的支持,他们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威望提出哈里发应该从麦地那贵族中选出。

合法派主要由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及其跟随者组成,他们认为哈里发不应该和穆罕默德毫无关系。而阿里是其堂弟,是最早新教的两三个人之一,还是其仅存的女儿法蒂玛的丈夫,更是早早建立了赫赫战功的杰出领袖。他们认为只有阿里有资格出任哈里发。

以色列过约旦河讲章(精读中东史第二十六篇)(2)

“伍麦叶派”(又称倭马亚派)主要由麦加圣地的贵族组成,代表人物就是阿布·苏福扬,他们长期执掌麦加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穆斯林团体中影响力极大。不过在争斗的初期,伍麦叶派并没有介入,直到第三任哈里发时期,伍麦叶派才顺势崛起。

最先发力的是辅士派,他们在得知穆罕默德逝世的消息后,不顾葬礼的举行就召开“赛基发会议”推选麦地那当地威望颇高的族长阿萨德·乌巴达为继承人。得到消息的迁士派立刻赶到会场,拒绝承认其选举的合法性。双方争执一度激化成了打斗,险些酿成内战。

最终迁士派依照《古兰经》第9章第100节中所提到的“迁士”在前、“辅士”在后为依据,证明“迁士”有优先继承权,说服了麦地那人,并确定了第一任哈里发为阿布·伯克尔。迁士派和辅士派达成和解,合并为“圣门弟子团”。

此时,一直在主持穆罕默德葬礼的阿里因忙于丧事没有参加会议,等听到消息后为时已晚,虽然内心非常不满,但苦于大势已定,不得不承认阿布·伯克尔的哈里发地位。

虽然这次权力斗争最终以“迁士”的获胜而告终,但这也为伊斯兰教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后来承认四任哈里发均为合法继承人的派别发展成为“逊尼派”,而只承认阿里为正统继承人的派别发展成为了“什叶派”。派别争斗和互相倾轧的种子由此埋下,将在未来酿成重大的政治问题和流血冲突。

二、第一位哈里发时期

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比穆罕默德先知小三岁。在穆罕默德创教前就是其挚友,皈依后,穆罕默德娶了他的小女儿阿伊莎为妻,其本人更是参加了所有战役。

以色列过约旦河讲章(精读中东史第二十六篇)(3)

穆罕默德对其也非常信任。公元631年,穆罕默德命他率领第一批穆斯林朝觐麦加,而且在穆罕默德病重时,全权委托他主持穆斯林集会。所以他继任哈里发,在一定程度上称得上众望所归。

阿布·伯克尔继任哈里发后,为了稳定局势,联合了另外两位政治巨头欧麦尔和阿布·欧拜德,形成了政治上的三巨头。

为了维持哈里发的集权制和威望,保持麦地那作为宗教、政治和财政上的中央地位,阿布·伯克尔继续执行穆罕默德的临终计划,委任裁德之子伍萨迈率最精锐的部队北上,一雪穆尔塔败于拜占廷之耻。

之后,阿布·伯克尔授命哈立德为统帅分兵11路,同时讨伐各地叛乱。有“安拉之剑”之称的哈立德,一举横扫了整个阿拉伯半岛,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稳定住了局势。公元633年夏,在哈立德的武力威慑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伊斯兰世界又被团结在了阿布·伯克尔的旗下,拧成了一股绳。

这次内战客观上点燃了各部落的战斗欲望,各大部落集结在伊斯兰旗下,让阿拉伯世界充满了对外扩张的欲望。

一方面为了践行《古兰经》中对“圣战”的号召,另一方面为了巩固阿拉伯半岛内部的统一,给阿拉伯各部落一个发泄战斗欲望、获取战利品和缓解社会经济危机的途径。阿布·伯克尔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阿拉伯大征服”。

此时的中东,由于东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之间连年战争,造成了两败俱伤,都失去了镇压阿拉伯大军发展的能力,客观上为阿拉伯扩张提供了助力。

公元633年,阿拉伯大军首先将矛头对准了日薄西山的萨珊波斯帝国,哈立德率500名穆斯林同萨珊波斯开战,在舍伊班族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希拉城。这是阿拉伯大军在半岛外占领的第一座城市,正式拉开了大征服的序幕。

随后,阿拉伯人转头向西攻打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叙利亚。公元633年秋,阿布·伯克尔派出三支部队向叙利亚进发,每支7500人,分别由阿慕尔、叶齐德和苏拉比统率。阿慕尔担任联合行动总司令。

其中,后来成长为“伍麦叶王朝”开创者的穆阿维叶也首次亮相,担任了其哥哥叶齐德的旗手,随大军西征。

叶齐德部在死海附近率先遭遇东罗马军队,一战击溃了东罗马驻巴勒斯坦总督赛基阿斯,并乘胜追击,在加沙地带歼灭了其余残部。但其他几路大军作战颇为艰难,一度呈现颓势。为了稳定局势,阿布·伯克尔令哈立德率500名骆驼骑兵火速支援。

公元634年3月,哈立德军仅用了18天就穿越了大沙漠,奇迹般地降临到了旧大马士革(加萨尼王朝都城布斯拉),在东罗马大军的后方一举击败了东罗马附属国——加萨尼王朝,攻占了旧大马士革。

同年7月,哈立德与阿拉伯大军会师后,被任命为联军最高统帅,指挥了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阿奇那丹战役,打败了东罗马大军,打开了通往巴勒斯坦的门户。

以色列过约旦河讲章(精读中东史第二十六篇)(4)

然而此时,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执政了2年零3个月的阿布·伯克尔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公元634年8月22日,他在临死前指定欧麦尔为第二任哈里发。

在这两年间,阿布·伯克尔颇有作为。他将阿拉伯世界重新置于了伊斯兰教统治之下,并开始了对外的征服,拉开了阿拉伯大征服的帷幕。他巩固了先知所赢得的一切,谋划了未来的轮廓,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身于了伊斯兰教的发展之中。

三、第二任哈里发时期

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是古莱氏部落阿迪家族的贵族,在伊斯兰教处境最为困难之际选择了皈依,将其女哈福赛嫁给穆罕默德为妻。他为伊斯兰教早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即将做出更大贡献。

他继任哈里发时,年仅43岁,正值壮年。他继续执行“阿拉伯大征服”的计划,东征西讨,奠定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不仅如此,在他的执政期间还颁布了众多教令,完善了伊斯兰教,巩固和强化了阿拉伯政权,被后世逊尼派穆斯林称为“伊斯兰教的第二创建人”。

以色列过约旦河讲章(精读中东史第二十六篇)(5)

公元635年1月,在欧麦尔的授意下,哈立德渡过约旦河攻占了斐哈勒(希腊语称为“佩拉”),2月击溃了素法尔草原的游牧部落,兵锋直指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3月哈立德围攻大马士革,在与城内居民商定了投降条约后,于9月占领了大马士革。

哈立德同大马士革达成的“不屠城”、“异教徒交纳人丁税”等条约内容,成为了之后各大城市投降的范例。这场胜利让巴勒贝克、赫姆斯、哈马等城镇相继投降。更有甚者,诸如拉里萨城市的人们一样,部分城市的百姓载歌载舞欢迎哈立德部入城。

为了阻止阿拉伯大军的势头,东罗马帝国皇帝希拉克略集结了5万大军,命其弟弟西奥多拉斯为统帅攻打哈立德部。哈立德以退为进,放弃了刚刚到手的城市,退居约旦河东的雅穆克河谷蓄势反击。

公元636年8月20日,对整个历史走向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雅穆克战役爆发了。这场战役仿佛是为阿拉伯大军量身定制的一样,炎热的天气、肆虐的狂风和黄沙,让东罗马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却让长期生存在沙漠环境中的阿拉伯大军如虎添翼。

阿拉伯人愈战愈勇,以2.5万人战胜了5万东罗马军队,罗马精锐全军覆没。统帅西奥多拉斯本人被打死。此后,阿拉伯人所向披靡,东罗马势力彻底退出了叙利亚。

公元638年,在欧麦尔批准了耶路撒冷和凯撒里亚居民投降条件(准许基督教徒保留信仰自由的权力,但必须缴纳个人税)后,两座城市相继开门投降。

欧麦尔率大军进入了耶路撒冷,将犹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都视为圣石的岩石加以清洁,清除了圣殿周围的乱石,并亲自为清真寺奠基。公元640年,凯撒里亚投降后,叙利亚全境皆归入阿拉伯管辖范围。

欧麦尔起初任命阿布·欧拜德为叙利亚总督,但世事难料,公元639年爆发瘟疫,阿布·欧拜德染病身亡,叶齐德继任总督之职,但仅过了几个月后他也死于瘟疫。叙利亚的大权最终落入到了穆阿维叶的手中。这位即将开启“伍麦叶王朝”的大人物,正式登上历史前台。

公元639年,为了能与哈立德功绩相媲美,另一位被称为“安拉的宝剑”的阿慕尔则在埃及大显身手。当年12月,阿慕尔率4000骑兵由海路进入埃及。第二年1月,阿慕尔攻占了距离今天塞得港不远的埃及东大门——法尔玛,拆毁了所有堡垒。接着又攻克了开罗东北部的比勒贝斯城,迫使其他城市相继归降,扫清了通往巴比伦城堡(今开罗)的障碍。

以色列过约旦河讲章(精读中东史第二十六篇)(6)

为守住巴比伦城堡,东罗马大军增至2.5万人,而阿拉伯军队也增至1万人。公元640年7月,为了动摇守城将士的士气,瓦解其战力。阿慕尔分出兵力攻占了周围的重镇阿因·舍木斯城,沉重打击了东罗马守军的战斗意志。

守城的统帅西奥多拉斯逃回亚历山大港请求支援,另一统帅居鲁士主教坚守城池。之后,为了尽快拿下巴比伦城堡,阿慕尔也提出了著名的“套路”:“伊斯兰教——纳贡——宝剑”模式。

看到失守只是时间问题的居鲁士同意纳税投降,并将投降议案送到了亚历山大港的西奥多拉斯处,之后上报给了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东罗马皇帝坚定地拒绝了投降,并流放了居鲁士。

公元641年4月6日,得知东罗马皇帝态度的阿慕尔发起总攻,攻占了巴比伦城堡。之后埃及最大、最美的海港亚历山大港就完全暴露在了阿拉伯大军的铁蹄之下。

几个月后,东罗马帝国皇帝希拉克略去世,其幼子康斯坦斯二世继位,之前被流放的主教居鲁士重回政治中心。主教居鲁士希望投奔阿拉伯人,彻底脱离东罗马帝国管辖,于是极力主张和谈,并亲自来到亚历山大港同阿慕尔会晤。

同年11月8日,双方签订亚历山大条约。东罗马帝国允许亚历山大港的罗马人向穆斯林交纳人头税和谷物税,并承诺永远不再让军队返回埃及。阿拉伯方面答应居鲁士让基督徒们保留教会,并自主管理当地事务,穆斯林不得干涉。公元642年9月,东罗马军队撤离,阿拉伯大军占领了亚历山大港。

说到这里,有必要为阿拉伯人辟一下谣,翻一翻案。长久以来,西方世界总是宣扬阿拉伯人毁灭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并将众多珍贵的书籍付之一炬。

但越来越多的考古遗迹和文献表明,阿拉伯人的到来并没有为当地造成什么灾难,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各类藏书皆毁于罗马帝国之手。公元前48年,罗马帝国的凯撒焚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之后重建的附属馆则在公元391年,被罗马皇帝西奥多西焚毁。

之后,阿慕尔奉欧麦尔之命,在巴比伦城堡外建立了新的穆斯林城市“弗斯塔德”,修建了阿慕尔清真寺,成为了埃及穆斯林礼拜的重要城市。该城作为埃及的首府,直到公元969年,埃及法蒂玛王朝时期才被开罗替代。

攻打埃及的同时,在东方的战场上阿拉伯军队也一路凯歌。公元637年欧麦尔派赛尔德·伊本·艾比·瓦嘎斯为总司令,率6000穆斯林大军攻打伊拉克。

以色列过约旦河讲章(精读中东史第二十六篇)(7)

公元637年5月31日,赛尔德部同波斯大军在卡迪西亚相遇,决战一触即发。颇具戏剧性的是,这日天气同雅穆克战役时的一样,仿佛为阿拉伯人量身定制。天气酷热、漫天黄沙,阿拉伯人越战越勇,大败波斯大军,波斯统帅鲁斯特姆阵亡。底格里斯河西部的广阔土地成为了阿拉伯人的囊中之物。

赛尔德在卡迪西亚附近的库法建立了军营,修建了清真寺,形成了同“弗斯塔德”相似的城市,成为了当地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

公元637年6月,阿拉伯人向东攻占泰西封,重创了萨珊波斯帝国。并在泰西封附近建立了巴拉士军营。之后的征伐,在《精读中东史第二十三篇:上古中东的终结——古代波斯文明的消亡》已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赘述。结果就是萨珊波斯帝国绝大部分的领土尽数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里。

可就在欧麦尔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刺杀终结了这位哈里发的征程。公元644年11月3日,欧麦尔在麦地那清真寺率众举行晨礼时,被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奴隶阿布·鲁尔阿刺杀身亡,享年53岁。

欧麦尔这位被时事造就的领导者,用了10年的时间,将伊斯兰教的旗帜插满了整个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波斯和埃及,他健全了阿拉伯在世俗国家方面的各项职能,完善了教律和教法,塑造了阿拉伯帝国的雏形。

以色列过约旦河讲章(精读中东史第二十六篇)(8)

所幸的是,在他临终前指定了当时最有名望的六位穆斯林组成选举委员会,选举下一任哈里发,并坚决拒绝自己的儿子当选继承人。于是在阿里、奥斯曼、祖拜尔、泰勒哈、赛尔德和阿卜杜拉六位候选人中,伍麦叶家族出身的贵族奥斯曼胜出,当选为第三任哈里发。

阿拉伯世界即将在奥斯曼的统治下逐步向世俗国家迈进,伊斯兰教的神圣性向世俗化的转变越来越明显了。

好了,本篇文章就到这里,下篇我们继续了解奥斯曼和阿里这两位哈里发的历史。希望对您了解伊斯兰文明有所帮助,这是与您分享的第621篇文章,欢迎您的阅读,我们下篇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