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不知您哪儿过年吃饺子有什么规矩?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1)

过年包饺子

威海人吃饺子的规矩是: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要一起吃新包的饺子,以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因为三十晚上吃饺子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绝无外人,所以有:“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或是“三十吃饺子——都是自家人”的歇后语流传。

过了三十,大年初一第一顿,威海人还要吃新包的饺子,寓意新的一年圆满开始。

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这两顿饺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饮食习俗。过去,再穷、再苦,这两顿饺子是省不得的。现如今,生活好了,吃饺子习以为常,这个习俗就显得更重要了。

说到饺子的重要,不能不说到饺子的来历,据传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的饺子是治冻疮病的药,具体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其他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再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放到锅里煮熟,然后,一起盛到碗里喝。这个汤有个名字叫"驱寒矫耳汤"。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2)

医圣张仲景

很多人不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把药材用面皮包了煮汤喝。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时人们之所以生冻疮,一方面是御寒能力差;另一方面是缺乏营养。张仲景的“驱寒矫耳汤”恰到好处地兼顾了这两个方面。所以,极为有效。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于是,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和“吃了冬至饺,耳朵掉不了”的说法。

因此,饺子从一出生便自带光环和流量,给了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回忆。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饺子慢慢变成了人们寄托“团圆、美满”愿望的食品。这就是过年一定要吃饺子的由来。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3)

最近,网上有不少关于饺子的叫法的讨论,我曾在悟空问答中回答过这个问题。

山东关于饺子的叫法有很多种,有的地方叫“包子”;有的叫“扁食”;有的叫“gu zha”。

过去,威海同胶东其他地方一样,有的地方称饺子,也有的地方称“gu zha”。

“gu zha”不少人把这两个字写成了“古扎”、“骨扎”或是“箍扎”。

甚至有人想当然地认为:

山东人比较顾家,很多出外谋生的山东人有机会便回家,家人则包水饺庆祝团聚,吃水饺便有“顾家”的说法,因方言的缘故,时间久了,水饺便有骨扎的叫法。也有说法因包水饺方法得名,包的时候要一“箍”、一“扎”,得名箍扎。

“gu zha”这两个字其实正确写法是“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4)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5)

不过,原来的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6)

并不是饺子的意思。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7)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8)

“gu 飵”其实是生面疙瘩,用“gu 飵”做出来的汤就叫“gu 飵汤”。胶东人有句俗语说“gu 飵汤、打鸡蛋,不哈不哈两碗半”。

“gu 飵汤”是将面粉和上水搅拌成疙瘩状,加上菜、作料一起煮熟后喝。老百姓认为,疙瘩汤能消灾解难。所以,以前有好多人在遇到倒霉的事情后,做顿疙瘩汤喝,以便把不幸从此堵住。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9)

以前,鸡蛋属于贵重物品,所以,疙瘩汤是不加鸡蛋的。一旦加了鸡蛋,味道极为鲜美。所以才会出现”主人请客人喝疙瘩汤,客人谦让说不喝不喝,结果还是喝了‘两碗半’”的场景出现。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10)

“gu 飵汤、打鸡蛋,不哈不哈两碗半”这句话说的是疙瘩汤很是美味。

至于为什么把饺子叫做“gu 飵”,已不可考。我大胆猜想,会不会是由于旧时的面粉粘性差,很容易把饺子煮烂了,结果出锅的饺子就成了疙瘩汤了。不知这个推论成立不成立。

关于这一点,也有一些证据可靠。威海有句俗话说:软面饺子硬面汤。这句话说的是包饺子的饺子皮不能太硬,要软一点。太硬了饺子容易破皮。

与饺子有关的俗语还有一句是“歇着锅烂菜儿,憋着锅烂面儿”。这句话说的是饺子的煮法。意思是说“如果一直敞开锅盖煮饺子,就把饺子馅中的菜煮烂了;如果一直盖着锅盖煮饺子,就把饺子皮煮烂了。”可见,以前煮饺子是个难度挺大的技术活儿,弄不好,就把饺子煮破皮了。

正因为以前的饺子极易破皮,所以,生出了不少禁忌。过年的时候,一旦饺子煮破了皮,不能说“饺子破了”或是“饺子碎了”,得说“饺子挣了”。

还回到原来的话题,饺子之所以被称为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11)

,其实就是因为饺子极易被煮成“疙瘩汤”。

不知您同意不同意这个说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讨论。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12)

概括介绍吃饺子的习俗和寓意(说说你不知道的)(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