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历史上关于八仙其人,也是有原型人物,而这个故事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由于每一位人物都代表着各个不同的阶层;毕竟有一些人物很接地气,所要呈现的正是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富贵与贫穷;只要把这八位放在现实的生活中,可以一一对应,所以这个故事才会在民间扎根。

道祖吕洞宾(吕洞宾不仅道行高)(1)

世人杜撰关于八仙的故事,无非就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的生活中无法满足,只好通过那种虚构的故事,以此来表达对于生活的诉求。那么在八位中人气最高的则是吕洞宾,关于他的故事也是比比皆是,而且吕洞宾也是有原型人物,在各种古籍有相关的记载。

吕洞宾,原名吕岩,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那个时期,号纯阳子,又自称回道人。最早的记载是来自于宋朝的读书笔记,后来逐渐被神话,成为了八仙中的人物。吕岩虽然是一位道士,但是学富五车,通诗文会创作,同样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道祖吕洞宾(吕洞宾不仅道行高)(2)

唐朝的文人大多会写诗,吕岩所生活的时代,尽管是唐朝后期,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下,由于耳目濡染自然会创作,其诗也是意境唯美,以这首《牧童》来说,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写得生动有趣,把一位小小的牧童描写得活灵活现;侧面也说明了诗人对于生活观察细腻,从而才能够写得那么传神。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道祖吕洞宾(吕洞宾不仅道行高)(3)

牧童在唐诗中也是经常出现,而这一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古代的儿童在读书之余,还需要帮家里干农活,放牛就是其中之一。有一些诗人正是在田间地头采风,看到了牧童,于是写进了诗歌中。吕岩在这首《牧童》一诗中,用很平淡的笔触来描写,并没有高超的技巧,也没有引用典故,只是那么淡淡着笔,但是写得生动有趣。

道祖吕洞宾(吕洞宾不仅道行高)(4)

牧童在傍晚时分开始打算回家,吕岩正是看到了远处小小的牧童,于是在第一二句中,先是描写周围的环境,以此为切入点,所要重点突出的是牧童身上最纯真,也最天真烂漫的一面;远处的青草一直伸向远方,犹如是从地面上铺展开来一样,方圆六七里地的都是茂盛的草地,在晚风中还隐隐约约传来了牧童的笛声,那声音断断续续听得让人入迷。

吕岩虽然并没有正面描写牧童,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但是同样写出了新意,让开篇显得与众不同,让读者会有一种声临其境之感,这也正是诗人最了不起的地方,看似好像只是信手拈来,可是短短的两句,却让开篇有着一种独特美,也使得牧童的形象更加的生动。

道祖吕洞宾(吕洞宾不仅道行高)(5)

最后两句还是没有描写牧童的相貌,同样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呈现,描写的正是牧童平淡而悠闲的生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当牧童归来之后,在家里吃过了晚饭,还吃得很饱,这个时候已经是快要接近黄昏了;牧童连身上的蓑衣都没有来得及脱,便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

道祖吕洞宾(吕洞宾不仅道行高)(6)

整首诗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由此可见诗人对于生活的感知,还有对于事物的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明明是很寻常的风景,还有极为普通的牧童,可是到了诗人的笔下,却又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当我们读完了这首诗,脑海中立马有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远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当天色渐渐暗下来时,一位牧童正好躺在草地上,欣赏着夜色中的一轮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