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堂何氏起源之说(华夏何氏起源及庐江)(1)

姓氏渊源

何(hé)姓,源出有:

何氏图腾

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这个地方,虞的儿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见毛诗谱)。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为圣母。周武王与妻子邑姜欢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可把唐国封给他。后来胎儿出生了,手心果然有个“虞”字,故起名为虞,人称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

还有源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源自他姓改姓。《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兰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粤语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详见何启东家族。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官吏娙何,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娙何,亦称娙娥,是汉朝时期设置的女官名称,后成为西汉妃嫔的称号。娙何之称由汉武帝刘彻所置,后来依汉元帝刘奭执政的规定,娙何位居昭仪之下,地位相当于关内侯。娙何负责掌管内宫事务,地位相当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员。在史籍《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补遗》中记载:“娙娥秩比将军、御史大夫。众人谓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汉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俸禄。

在娙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何氏。

源于国名,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西域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节汉译。“屈霜你迦”,就是梵语化词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语Kushacirc;nik、阿拉伯语Kushacirc;niyya等的译音。何国位于古康国与古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为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曾隶属于唐王朝管辖。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①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②安徽庐江黄屯何氏,是明朝时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后代,方孝孺被惨遭极刑后,方氏族人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氏为何氏。但该支何氏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逝世后复姓方。这在何氏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③在清朝时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二十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源于僰人后裔,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过去曾有民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领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灭克烈部后,皆归于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汉姓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豁罗剌思氏、火鲁剌思氏、郭尔罗特氏等,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郭尔罗斯氏多冠以汉姓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称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据夏日哈(今青海都兰),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有汉姓何氏、夏氏、黄氏等。

⑷.据史籍《满汉大臣传》记载:蒙古族莽努特氏,为喀尔喀蒙古的一个部落,今中国河套以北、蒙古国、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广大地区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布,而且是蒙古国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腾氏,以地为氏。克什克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赐军队的“却薛台”称号,即亲军卫队,清朝时期称克什克腾旗,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来氏,为蒙古扎剌亦尔部木华黎的后裔子孙,蒙古语Mohulai(毛忽来)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扎剌亦尔·木华黎氏蒙古著名将领、攻金统帅。他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誉称为“四杰”之一。他的后裔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多冠以汉姓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汉姓为何氏、贺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时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左翼)。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nggen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称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内蒙古巴林左、右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脱果特氏,亦称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togo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⑿.蒙古族赫锡特氏,亦称何西勒,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s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大厂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为失兀喇,在元朝时期被赐给蒙古名“何也思答儿”。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儿随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为武德将军、上千户,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汉译“火者”(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演变成了尊贵、学者、圣裔)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何氏。今居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氏读为“火”音。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还有伊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亦称鄂斯尔,世居木鲁(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苏赫基诺一带)、索伦、卓秦(皆在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hu Hala。后多冠汉姓为鄂、何。

⑵.达斡尔族克音氏,世居黑龙江克音(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何、秦。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鄂温克族格尔克氏,亦称给力克氏、乌尔滚克勒氏,世居葛尔钦(今吉林和龙阴阳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后,鄂温克族、,满族格尔克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布特哈志略》记载:鄂伦春族柯尔特依尔氏,亦称克勒特西尔氏,有那旦千、红改达千、车车依尔千等分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te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伦春族、满族柯尔特依尔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姓氏始祖

民国十年全国统修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始祖为何允,韩王安次子。有关庐江何氏先祖,最早的人物见于东汉《东观汉记》,名为何修。全国还有部分族谱,以何庶、何瑊为始祖。还有川南、云贵部分地区族谱记为姒改何或杞改何。

庐江堂何氏起源之说(华夏何氏起源及庐江)(2)

何姓

还有一些人认为,何氏始祖为何侯、韩厥、韩瑊、韩庶、韩武子(韩万)、何庶、何细胡、何妥、何稠、何铭(锁铭)。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 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据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等人在广东二十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为香港、英国、美国、中国社科院清史所课题),未发现明朝时以何瑊为始祖的族谱。姒何谱的人物与庐江大同谱基本相同,有人认为是明末所编。

何允,韩王安之次子,幼封陈留侯,据江西瑞昌何氏家谱,前几代均葬于陕西扶风。 [10]

各支始祖

何大用:字太二,号毅齐。宋进士职,授宣议大夫,自端平之世同弟诚齐迁四川资县中,因宋时之乱,公迁蒲折结茅庐於洪山之腰,后迁桑园葬蒲圻天石岭坟禁上下左右穿心四丈。清嘉庆二十年合族接置家因安柴山护坟右边抵禁区一丈直下田堪坟左边以脚下走路田堪为界,土地柴树木一并在永卖之内。配曹氏,生殁未详,葬通城大水源金星山卯山酉向。生子一:何天骏。配王氏,生殁未详,葬蒲圻上边头。配应氏,生殁未详,葬蒲圻竹园角。是为楚南何氏始祖。

何转音:号士元,世居庐江,周末赧王五十九年乙己国月十六日己时生,先祖出自韩战国之未韩王安被秦所灭其子孙避难转韩为此受姓之始也。转音公随汉高祖起兵出镇长沙距楚有功,高帝二年封公为忠烈侯,西汉中元癸己年四月十六日巳时薨,寿一百零九岁,葬庐西城三江口丰面村飞凤御苔形。子二。一世祖:何四宝,字发顺,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四月十六日午时生,殁年没,葬丰城铁宫凤形午山子向有碑。元配:张氏,丰城焕达公之女,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二月初八日巳时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三月十八巳时殁。葬与夫合墓。是为浏阳何氏始祖。

何肇沅、何楚芳:字福八,号庚二,元至正间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登仙乡黄埠里沧溪保何迁居湘乡二都城前实为始祖。元配:吴氏,生没葬失考。子二:何楚芳、何楚思。一派祖:何楚芳,明洪武二年己酉十月十七日寅时生,永乐二十一年癸卯九月初五日亥时没,葬湘邑二都城前区钤。是为湘邑何氏始祖。

何赓南:字光禄,少卿,宋咸湻五年巳已二月初一寅时生,至治平固从祖父徙滨阳城西殷市何家硚转徙迎凤铺徙十五里石笋开垦成业即今有何家地名,元至正十年庚寅三月初五辰时没,寿八十二。葬向待考。元配:赵氏,咸湻九年癸酉正月初十子时生,至正十二年壬辰二月初二子时没,寿八十,葬向待考。子二:何忠献、何忠猷。是为益阳何氏始祖。

研究考证

按:《广韵》云:"何出自周武王母弟唐叔虞后,封于韩,韩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字随音变,后遂为何氏。出庐江、东海、陈郡三望。"

《姓氏寻源》卷一五"《路史》云:何,归姓,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疑,今道之宁远广济乡有何亭墟。"

庐江堂何氏起源之说(华夏何氏起源及庐江)(3)

何姓宗祠

何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强,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

先秦时,何姓在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已有足迹。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子孙繁衍,遂成望族。汉晋时期,何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的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东汉时何姓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广东。唐朝时二次中原南迁移民,何姓大批进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湾。 [12]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何姓大约有66万人,约占全国人121的0.85%,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26%。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这四省何姓大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福建、安徽,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豫皖为中心的三大块何姓聚集地。而华北、两广地区是当时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12]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12]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1300多万,为全国第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何姓、长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是何姓高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云贵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陕甘南端、青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56%的何姓人群。在沪浙闽台、湖北大部、江西北部、江苏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西中南部、甘肃大部、宁夏、新疆北部,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一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6%,居住了大约22.4%的何姓人群。 [12]

传统文化

庐江堂何氏起源之说(华夏何氏起源及庐江)(4)

郡望堂号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300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

陈 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其代表人物有何夔、何曾。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其他另有南阳郡、陈留郡、东莞郡、齐郡等。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着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11]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11]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三高堂:两汉时期,何氏发展已为当地名门望族,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时期的何胤、何求、何点三兄弟,曾先后官至太守,且皆有“利民革奸,政声远播”,淡泊功名富贵,继承祖辈之志,时被世人称之为“三高堂”;至今,何氏宗祠春节时,宗族们仍在门上贴出“三高门第、四友人家”的对联。

庐江堂何氏起源之说(华夏何氏起源及庐江)(5)

  《庐江*庐江郡*庐江堂》释义《一》,"庐江",说到庐江,与我们何氏紧密关联,是何氏的发源地…………(1),顾名思义,是一条江水。这条江水在哪?源出何处?流经何地?沿袭至今为何水?自古至今,数千年来众说纷纭。古籍所载各异,历代历史地理学家解说各有不同,直至当今难以确指定论。今说此题,指在抛砖引玉。(2),据《山海经·海内经》所记载: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此书成于战国时期,为先秦古典。后人据此17个字研究争论了近2500年。一说是安徽境内的青弋江,二说是庐山西麓的石门涧水,三说是江西境内的乐安江经鄱阳湖流赣江入江。(3),事必法古,地而不古,失其地矣!也就是说山川河流地域命名,以古为先。距《山海经》成书较近的文献较全的年代是东汉,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明确注释: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东汉时期的陵阳就是现今的太平县(黄山区),"三天子都,天子鄣"为黟山(黄山)。即庐江源出黄山出太平县西北汇水阳江入芜湖长江,就是现今的青弋江。(4),但是同是一本《汉书·地理志》,同一时期的著名的东汉历史地理学家桑钦所写《水经》中所注:淮水(指青弋江)出东南,北入大江。又注:庐江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西北,入于江。但没明确庐江为何江水。(5),到了唐朝文宗年间,户部员外郎、庐州刺史、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卢潘作《庐江四辩》,专门对庐江作了考证,指出"三天子都"或"天子鄣"指皖赣交界的率山(黄山支脉,婺源西北,鄱阳水系与钱塘水系的分水岭)。即庐江源出率山,汇于庐山西麓的石门涧水,北入大江。同时指出,庐山因庐江而得名(历史地理学家对庐山得名于庐江存有异议)。但这一说影响颇为深远!(6),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魏嵩山在上世纪50年代实地考察,严谨考据历时十多年写了《庐江考》,指出"三天子都"或"天子鄣"即是率山,庐江上游即是江西境内的乐安江,下游则是经鄱阳县西北穿过鄱阳湖至庐山东麓与赣江汇合,然后流于湖口县西注入长江。这一说法虽有争议,但得到学术界的多数认同。(7)原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魏嵩山教授经考证认为,从秦未设置庐江郡区域的地理位置来看,既然郡名为庐江,那可以认定其行政区域内有庐江水,因而得名。先秦古典"山海经"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其中"三天子都、天子鄣"在何地?谁也无法确定,无名氏所作先秦古典"山海经"咬文嚼字,是一部奇书,包罗万象,也是一部文学史书。

庐江堂何氏起源之说(华夏何氏起源及庐江)(6)

《二》,庐江郡(1)"番县潘阳县城"。郡,古代行政区域名,历代沿革不同。秦前比县小,秦时比县大,汉朝设州、郡、县,隋朝时废,唐朝设道、州、县,武则天时改州为郡,明清时期改为府、县。秦始皇统一中原,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36郡。后相继打败匈奴、南越,收复两广,全国又调整增置48个郡(约900至1000个县)。庐江郡就是于秦末,分九江郡江南西南地区置,以境内有庐江水为名。时庐江郡辖今江西全境和今安徽黄山、宣城及芜湖南部地区,郡治(首府)番县(今江西鄱阳县)。(2)"舒县庐江县西南15公里城池村",汉初,承秦旧制。高祖刘邦在整顿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县与分封并存的地方行政区划管理双轨制,全国设置郡和王国。汉景帝后元九年(前154),"吴楚七(王)国之乱"后,为防止事端,景帝将各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汉武帝元狩一年(前122),庐江王刘赐亦因反叛阴谋暴露自杀。武帝震惊,决定收回各王国所属支郡。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这时的庐江郡只是沿用原庐江郡旧名,境内已无庐江水了。《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即西汉时庐江郡下辖12个县,除雩娄(故城位于今河南固始县黎集附近)、寻阳(故址今属江西)外,其余10个县均在今安徽境内。他们分别是: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王莽改为庐江亭)、临湖县(治今无为县百胜乡临湖圩下临壁村)、枞阳县(治今枞阳县城南下枞阳镇)、居巢县(治今巢湖市区东北)、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松兹县(治今宿松县柳溪乡。王莽改为诵善)、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王莽改为昆乡),郡治设在舒县。(3)"皖县潜山县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安四年(199)曾移郡治皖县。(4)建安十九年(214),庐江郡仍治舒县庐江县。由上可知:庐江郡治舒县,乃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因邑建县,隶属庐江郡,兼郡治。(5),东汉末,群雄割据,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孙权)庐江郡仍治舒县,魏(曹操)庐江郡治阳泉。(6)"舒县撤销",延康元年(220),曹魏代汉,无舒县。(7)"恢复舒县",西晋太康元年(280),三国归于晋,恢复舒县,属豫州庐江郡。此后,由于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庐江郡时废时置,舒县亦时并时析。特别是东晋亡,替而代之的是一些短暂的小朝廷,史称南北朝(420~589)。这些小朝廷动荡不安和奢侈腐败,地方行政管理混乱不堪,分州裂郡,虚增、滥设各级行政区划达到历史上最膨胀的程度。还有州、郡、县多处同名,郡、县侨置更是杂乱无章。(8)"潜县霍山县",南朝·宋泰始二年(466)九月,庐江郡改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县境改设灊县(治今庐城南二里)。这里需要交代的是,安徽境内,古灊县位于今霍山县(上元街村),东晋孝武年间(373~396)为庐江郡治。(9)"庐江县南二里",南朝·宋,撤龙舒县并入舒县,改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因庐江郡治于灊县交通不便,一度迁址舒县。后又因舒县城不便隐蔽,便将灊县迁往今庐江县境设置,兼庐江郡治。《路史》(南宋·罗泌著):"庐江南二里有灊城,即灊所迁居,今庐江之灊也。"(10)"庐江县南二里",梁武帝天监年末(519),改灊县为庐江县(仍治今庐城南二里)。增置湘州,领庐江郡(均治庐江县),增析南、北始新县。郡、县同名,庐江县名始此。(11)"合肥",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反寿阳南下,今县境于三年(549)入东魏,仍为庐江郡,改庐江县为灊县,改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陈太建五年(573)五月,伐北齐,复改灊县为庐江县。时庐江郡仅领庐江一个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太建十年(578)十二月乙亥,入北周,仍设庐江县。(12),在整个南北朝时期,舒县、灊县、庐江县,变更无常。直至大定元年(581)二月,隋代北周,于隋开皇三年(583),废庐江郡,以州统县,州名以境内原有庐江郡、庐江县的首字为名,改合州名庐州,复汝阴为合肥县(兼州治)。为保存旧名,正式改旧郡治舒县(灊县)为庐江县。至此,历史上安徽境内的"舒县"、"灊县" 消失,庐江县定名不变。时庐江县区域较大,东至长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今舒城县龙河口),北至鹊渚(今肥西县三河镇),凡数百里。后经两次大削疆,一是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析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二是北宋熙宁三年(1070)析庐江、巢县地设无为县。(13),清康熙六年(1667)置安徽省,庐江县属安庐滁和道庐州府。民国元年(1912)元月罢府,庐江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至民国17年(1914-1928),隶属安徽安庆道。继而先后改属安徽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芜湖)、第三行政督察区(驻立煌)、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桐城)、第九行政督察区(驻巢县)等。(14),1949年1月22日,庐江县全境解放,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庐江县隶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8年7月,划归六安专区;1965年7月,复划归巢湖专区。1999年撤地建市,庐江县隶属巢湖市。2011年10月,撤市并县,庐江县隶属合肥市,为"大合肥"南部副中心郡望:"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指名门望族。"郡望"连用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指郡中望族;二指望族的根源地或发迹地,含有"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的意思,同时区别于郡内外的其他同姓族人。郡望是从东汉至隋唐这个特定历史时期门阀政治与士族社会的产物,是这个时期社会上一部分世代以官为业家族的"家门地望"标志。郡望并非指某个地方姓氏家族人丁兴旺,而是指这个地方大族"世代为官",有较强的经济文化实力,并影响当朝政治与社会生活秩序。郡望初步形成于东汉后期,发展于魏晋,盛行于东晋、南朝、北魏,到隋唐发展到高峰。郡望经历一个由形成、发展、巅峰到衰落消失的过程。唐末,随着士族的消亡而逐渐消亡,但郡望的消亡不是彻底消失,而是转化成一种同姓共享的姓望。郡望转化成姓望后,失去了原拥有家族的政治权利与地位,由原来政府赋予一个家族独享的"家门地望"标志,最终成为社会上同一姓氏共享的地望标志。何姓的郡望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  一、庐江郡"何桢魏晋":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西至宿松、湖北黄梅,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东晋幽州刺史、廷尉何桢是史籍中出现的庐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桢以下至南朝宋齐梁朝的300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献记载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们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机要,手握权柄。还有东晋何充居中枢宰辅之重,南朝何尚之等,都是朝廷重臣。更多的还是雄居一方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据不完全统计,在 52人之中,做过州刺史、郡太守的地方官就有15人之多。"何氏三高"何点、何求、何胤,"通五经章句"的何炯等等都是他们的代表。何充弟何准之女何法倪"以名家膺选"成为晋穆帝司马聃皇后(时357年8月)。在位48年。见(《晋书·穆章皇后传》)。第二位是南朝刘宋废帝皇后何令婉。何令婉为庐江何瑀之女,于宋武帝孝建三年(公元 456年)被纳为皇太子刘子业之妃,461年病逝,后刘子业即位追封为献皇后。她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皇后,但"何氏外姻疏戚莫不能沾被恩纪"(《宋书·何皇后传》)。第三位是南朝齐废帝萧昭业皇后何婧英。父何戢,母为侧室宋氏。永明二年(484年),聘娶何婧英为南郡王妃,隔年完婚。十一年(493年),立为皇太孙妃。萧昭业即位后,立为皇后。(《南史·郁林王何妃传》)。二、陈郡"何虁东汉末年":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该家族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的何夔。其代表人物是何夔之子何曾。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魏明帝时改封平原侯,后任散骑侍郎、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时,何曾身为丞相,在废曹立晋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晋朝一建立,他官封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爵位也由侯晋升为公。朝会之时,何曾享受坐车佩剑的特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曾有二子:何遵、何劭。何遵有四子:何嵩、何绥、何机、何羡;何劭有三子:何袭、何阐、何岐。历史上的陈郡何氏发迹与庐江何氏大致同步。其家族曾出过丞相宰辅,权倾朝野,至为显贵,但政治上"骄贵简傲,生活奢糜无度",并作为"门风"代代相传,以至天不假年,晋"永嘉之乱"中陈郡何氏家族惨遭灭族之祸,以至举家"灭亡无遗"(见《晋书·何曾传》),销声匿迹。三、东海郡"何承天南朝刘宋":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以何承天为开端,其曾孙何逊。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有"东海三何"之称。何慧炬、何远家族。有联:"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很能说明庐江郡与东海郡的关系。四、郫县郡"何武西汉何武":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五、扶风郡"何比干汉朝":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六、丹阳郡:又称润州,汉治所宣州区。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七、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庐江堂何氏起源之说(华夏何氏起源及庐江)(7)

《三》,庐江堂(1),堂号的产生与郡望的形成不同,它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堂号往往是以某个分支中先祖所涉及的典故、功绩、官职、发源地等作为取号名的依据,它是反映某支姓氏历史文化的符号标志,是一支先贤徳行的烙印,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面血脉相承的旗帜!(2),堂号是纪念有贤德有名望的某个先祖或肇迁始祖而命名的,是宗法制度产生的,不仅用于祠堂,可用于多个方面。形成于唐代。(3),何氏著名的四大堂号:1,庐江堂(魏晋时期的何桢)。2,水部堂(南朝梁代的何逊)。3,四友堂(明代的何良俊)。4,忠孝堂(明代的何清)。(4),庐江堂的开山堂祖是何桢。魏、晋之臣,何氏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历任魏太和年中扬州别驾(相当于现今的市纪委秘书长)、魏正始年中弘农郡(河南灵宝市)太守、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刺史、尉(相当于现今的最高法院长),入晋为尚书(相当于现今的部长)、光禄大夫(一品大员),身后封雩娄侯(雩娄即现今的河南商城、固始及安徽霍邱地区),史称何庐江。自桢公下魏晋南北朝时期300年间有正史记载54人为历史名人(何允宰相,何淮之女何法倪为晋穆常司马聃皇后,何琦,何氏三高,南朝刘宋废帝皇后何瑀之女何令婉,南朝齐废帝萧昭业皇后何戢之女何婧英,娶皇室之女,与名门联姻),历四世三朝形成这一支何氏庐江郡望族,其后人设庐江堂纪念始祖桢公。这是何氏最辉煌灿烂的一页。庐江郡望成为何氏的共亨郡望,庐江堂也从广义上成为共亨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