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古村落(挖掘村落九最探寻禅城根脉)(1)

禅城古村落(挖掘村落九最探寻禅城根脉)(2)

禅城古村落(挖掘村落九最探寻禅城根脉)(3)

禅城古村落(挖掘村落九最探寻禅城根脉)(4)

禅城古村落(挖掘村落九最探寻禅城根脉)(5)

禅城是佛山初地,222个自然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读懂佛山的一扇窗口。

十大人气魅力古村落,邀你来点赞!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这个得名和禅城大有关系。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城内塔坡岗挖掘出三尊佛像,以为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原季华乡为“佛山”。这个塔坡岗就在禅城。

古村落孕育了文化,承载了乡愁。禅城是佛山初地,佛山古镇核心区,曾为明清时期“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1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22个自然村落,他们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成为读懂禅城的一扇窗口。

为进一步加强禅城区自然村落人文历史普查成果的开发利用,彰显禅城古村落独特的文化品牌,增强古村落的持久活力,禅城区档案馆、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与南方 禅城频道于近日合作开展禅城区十大人气魅力古村落评选活动。

在此背景下,我们翻开了禅城区档案馆、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出版的《全粤村情·佛山市禅城区卷》。在这本90多万字的书里,挖掘了这些自然村落的九个冷知识。

最早建立的村落在哪里?

肇迹于晋在山紫

佛山在唐代之前称“季华乡”,后来成为“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镇”,大部分区域都在今天的禅城境内。

不少人好奇,“肇迹于晋”,晋代在季华乡最早的村落是哪?

答案是:祖庙街道永红行政村下辖的山紫村。

山紫村,位于祖庙街道中部,约于晋代前已有人定居耕作,形成村落。该地原有一座名为“顿地岗”的山岗,西侧有一条山紫基堤,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该基堤旁边的村落为山紫村。

在山紫村之后立村的是同为永红行政村下辖的垂虹村和新涌村。

垂虹村始建于隋朝,因人们聚居而形成村落,原叫村尾。垂虹之名来源有二。一是明朝中后期,村民在村内佛山涌上建了通济桥,当夕阳斜照时,拱桥倒映水中,如天上垂虹,形成佛山古八景之一“村尾垂虹”,村随景名,故改称垂虹村。二是传说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某天风雨之后忽然放晴,一道彩虹垂直挂在天边,村民大为惊奇,以为是上天示意该村要改名,便取“垂虹”为村名。

新涌村同为隋朝立村,由来已不可考。明清时期,该地开挖了一条分别通往南海县张槎东鄱和上沙大观街出汾江河的新河涌,因此名为新涌。

自晋代之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禅城境内均有陆续建村。

哪个朝代立村最多?

宋代移民南迁建村近半

按朝代划分的话,晋代1村、隋代2村、唐代7村、五代南汉国1村。

唐代7村均位于今天的张槎街道大沙行政村。大沙下辖的白屋、田心、第南、第北、东西、高社、清水均为唐代中晚期立村,他们共同的先祖是岭南道观察使杨环庵。杨环庵在任上殉职,其子孙在大沙定居繁衍。第南、第北、清水更明确的历史记载为杨氏八世祖雍穆一支繁衍,田心则是十世祖宣义一支。

到了宋代,因为北方常年战乱,居民南迁,一下子有111个村在禅城立村。

宋代最早立村的是今南庄镇上元村,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立村。其时,山西太原霍姓先祖子中公南下为官,后在此定居。同为宋神宗在位的元丰八年(1085年),山西太原霍氏一支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又从珠玑巷迁至今天南庄镇贺丰行政村理教村。

北宋靖康年间,又有三个村在今禅城境内立村,其中一支是从江苏沛县彭城为避战乱而迁。

宋代其他106个村均为南宋立村,尤以咸淳年间南迁立村者居多,达到15个。咸淳年间是宋度宗在位,内有贾似道奸臣当道,外有蒙古大军南下攻宋,偏安朝廷一片风雨飘摇。除了明确记载在咸淳年间立村的15个村外,还有19个村记载是南宋末年或宋末元初立村。

宋代之后,在短暂的元代有23个村立村。

明清时期是佛山镇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被称为“明清四大聚”之一。明代有49个村立村,清代有15个村立村。

立村数量的变化,见证了历史更替,朝代兴亡。而从宋代南迁而立的百村中,可以读出汉朝赵晔所言“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大姓家族来自哪儿的人最多?

南雄珠玑巷 南迁氏族根

如果按今天的行政区划,禅城222个自然村落的始祖或者大姓家族,来自13个省市。

广东省内自然占尽天时地利,有93个村的始祖或者大姓来自顺德、南海、三水、新会、棠下、南雄、茂名、东莞、梅州等地。

排在第二位的是福建,共有14个。不过这些村的始祖,大多数是先从福建迁来广东,而后才迁来禅城立村。

第三位是江西和陕西。有7个村的始祖或大姓来自江西,包括宁都、南昌、云都县等。还有7个村落则全部是由来自陕西弘农的杨环庵后人所建。

再往后,有来自江苏和安徽、山东的各3个村。来自山西的有2个村,来自上海、甘肃的各1个。

还有3个村仅记载始祖来自中原,南庄镇的良宝村和沙闸村则记载始祖来自河北、湖北一带,而且也是先迁至广东茂名,而后迁至现处。

有意思的是,许多南迁来禅城的村民都是先落户韶关南雄珠玑巷。珠玑巷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大道。这里成为中原南迁氏族的驻足地。在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出现了三次居民大规模南迁,禅城正是南迁氏族的落脚点之一。

大姓家族最远来自哪里?

千里跋涉 定居禅城

在有据可考的村落记载中,禅城222个村落的始祖或者大姓家族最近的来自紧邻禅城的南海、顺德,远一点有番禺、江门,省内还有梅州、南雄等地。

有46个村落记载始祖来自省外。比如前面提到的张槎街道大沙行政村7个自然村落的共同始祖杨环庵,是自陕西弘农而来,相当于今天河南灵宝、商洛和陕西华阴一带。南庄镇上元村、理教村始祖均来自山西太原。

如果单纯从地理直线距离上来算,祖庙街道南浦村的始祖是迁徙距离最远的。

南浦村立于元朝,是外地人到佛山经商落户定居,与当地人融合聚居而形成的村落。村内李姓始祖源于陇西甘肃,元初南迁,经大庾岭至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然后迁徙到石湾等地,最终聚居于南浦。按今天地图直线距离算,禅城至陇西超过1500公里。

南浦原名“大塘尾”,村落临水,四周有栅下涌支流环绕,河面辽阔,舟楫往来,船只常泊于岸边树阴之下,有大石桥通往城区,更有酒坊供游人宴饮,远近人们常到此处乘凉避暑娱乐,明代故有“南浦客舟”之称,被列为佛山古八景之一。后村随景名,“大塘尾”被“南浦”所替代。

除了南浦之外,南庄镇上淇村始祖来自上海淞江,村民说“阿拉祖上八代是上海人”绝不是信口开河。

石湾镇街道石梁村始祖来自山东东平府,《水浒传》里天立星双枪将董平正是东平府兵马都监,后被宋江所擒归顺梁山,位列第十五,是马军五虎将之一。要是石梁村民来一句“俺们祖上差点也上了梁山”,也有小说为据。

此外,南庄镇岗贝村始祖来自江苏彭城,桥头村、田边村始祖来自河南固始,文宗村始祖来自山东曲阜,理教村来自山西太原,上元村、吉利阮村、桥东村等均有大姓始祖来自山西。

这些村的大姓家族也都是历经上千公里来到禅城,不得不为古人长途跋涉的勇气和毅力感到钦佩。

世居村民谁是第一大姓?

陈、梁、罗、关、何

禅城222个村立村始祖或大姓一共有57个。

梁姓、陈姓在各个姓氏中排名第一,分别有37个村的立村始祖或宗族大姓来自于这两个姓氏。

紧随其后的是罗姓、关姓、何姓,分别有29、21和20个村。

之后是潘、霍、杨、陆、冼、冯、周、招,立村始祖或宗族大姓来自于这几个姓氏的村达到10个以上。

再往后是李、简、吴、麦、黎、黄、谭、庞、刘、张、区、江、卢、廖、徐、林、马、岑、蔡、叶、孔、朱、苏、高、谢,分布在2—9个村之间。

邓、邱、邝、劳、沈、阮、伦、杜、聂、萧、夏、陶、吕、丁、袁、仇,这16个姓氏在禅城属于独一份,各自都只有1个村。

这与今天禅城户籍居民姓氏的分布颇为相似。

根据禅城区2019年户籍人口情况,陈、梁、李、黄、罗、何、张、刘、吴、杨是禅城户籍人口中排名前十的大姓。

哪条村最“红”?

理教村一村10烈士

禅城许多村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烈士最多来排,南庄镇理教村当属第一。该村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烈士9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烈士1名。理教村也是禅城红色遗址最多的村。这里有中共贺丰支部、中共南顺工委遗址理教小学,南海人民抗日独立中队理教村农场旧址,南海人民抗日独立中队保卫“新老家”巷战遗址理教大街等,还有革命烈士霍瑞、霍拔友、霍祥、霍万胜、霍桐、霍胜云、霍富、霍润行等烈士故居遗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者职务最高的,是出生于南庄镇紫洞格巷村的革命英烈罗登贤。

罗登贤出生于1905年,中共党员,曾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全国总工会常委会负责人、中共中央军事部书记等重要职务,是我国著名的工人运动领导者和东北抗日武装的重要创建人。1933年3月被叛徒出卖被捕,同年8月29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8岁。2015年10月,在罗登贤诞辰11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文章《罗登贤同志的名字永远光辉》,对其领导工人运动和东北人民抗战的革命事迹作了详细叙述和高度评价。2018年10月,南庄镇紫洞村罗登贤事迹展览馆被公布为佛山市党员教育基地、禅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哪条村“文气”最盛?

良宝中举人最多 黎冲下村更盛名

自隋唐到清末取消科举考试的上千年间,以村史明确记载为凭证,禅城共有51个村出过举人进士,其中有29个村出过进士。这里有进士44人,举人105人,包括2名状元,1名榜眼,3名会元和5名解元,他们大都出在明清时期。

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如果按人数算,南庄镇良宝村是“文气”最盛的村。明清两代良宝村出过7名举人,2名进士。良宝村是廖氏家族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从茂名高州迁居而来的。因“乡以良名志善人也,良曰宝何珍善人也”而名良宝。文宗村也出过7名举人、1名进士,与良宝可谓并驾齐驱。

相比之下,石湾镇街道黎冲下村的“文气”更为外界所熟知,因为这里有“父子四元双进士”的佳话。明朝时,伦文叙(1466—1513年)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先后获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他教子有方,长子伦以谅、次子伦以训、三子伦以诜先后中了进士。其中伦以谅是乡试第一,伦以训是会试第一,殿试第二。

和黎冲下村相邻的黎冲上村,也出过一个状元简文会。简文会(约907—958年)在南汉乾亨四年(920年)中状元,任工部尚书内阁右丞相,曾管辖兵、刑、工三部。他也是禅城自然村落中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状元。

河滘四村也有类似的故事。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村民潘光岳中进士。其孙潘衍鋆、潘衍桐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先后中进士,其子潘汪澜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中了举人,可谓家学渊源。

哪条村最年轻?

62岁厚安村尚是黄童

自晋代至清代,只有209个村落,还有13个村落呢?

有11个村立村时间不详,而在剩下的2个村中,最年轻的是祖庙街道东升行政村下辖的厚安村。

厚安村,位于祖庙街道北部。该地在民国时期仍未形成村落,仅有房屋十来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只有几户以养奶牛为生的人家。土地改革后,在这里分得土地的村民逐步定居建房,村落逐渐变大,村落所处的基堤既厚实又安全,因而取名为厚安村,曾名厚安围。这里的世居村民多由外地人到该地务农经商聚居而成。

如果从1958年隶属佛山郊区人民公社杨堂大队算起,厚安村今年才62岁。对人虽年逾花甲,对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佛山而言,厚安村尚是黄童。

最有趣的村名有哪些?

东南西北最受宠 田边村头别走错

古人选择村名往往有着多重考量,和地理方位近山傍水、立村家族姓氏等关系密切,有的更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在禅城的村名中,东南西北上下头尾这八个表示方位的字出现频率最高,有77个村的村名有八个字之一。其中有一个村包括了两个字,那就是张槎街道东西村。东西村建于中晚唐时期,原为大沙东镇坊、西安坊,后两坊合并各取一字为现名。而石湾镇街道河宕行政村辖下则是有河东、河西、河南、河北四个自然村。

村名出现比较多的另一类字是和水相关的,如沙、涌、河、江、水、湾、海等,这和禅城岭南水乡的古韵一脉相承,有32个村的村名中包含了这几个字。

再其次则是除了水边以外的地貌的字眼,如田、岗、地、边、巷等,再就是立村始祖或大姓作为村名的,如高家村、阮村等。

还有一些村的村名寄托了愿望和希冀。

这其中最“霸气”的是南庄镇文宗村。文宗村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由孔子四十七代孙孔豪置买田地而形成,该村以文宗为社而得名。没想到吧,这里的村民是孔子后裔,曾出过7位举人、1位进士。

再如南庄镇永丰村,是20世纪40年代,当地村民邀请一位人称“老雍”的私塾先生为该村取名,他看该村土质肥沃、四面环水、交通方便,将来定能“岁岁丰稔”,于是为该村取名为永丰。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在禅城去这些自然村落一定要说清楚在哪个镇街,因为一不碰巧就会遇上同名的。比如田边村,南庄镇溶洲行政村和吉利行政村、张槎街道东鄱行政村、祖庙街道东升行政村,都有叫做田边村的自然村落。这里还有3个村头村,2个村尾村,千万别走错了!

策划:李展华 段思午 梁健鹰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段思午 李晓玲 阎锋 李晓莉 高绮桦 罗湛贤

图片:禅城区档案馆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图表:陈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