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悠悠运河,联通南北。京杭大运河以3200公里的绵延,串联起南北沿河数十城,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独特载体。

古镇的兴盛,蕴含了哪些文化,又为当今提供了哪些价值?今起,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推出《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栏目,从北京出发,沿着运河一路抵达杭州临平,探寻沿线古镇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运河第一城游玩(千年古镇行从临平到张家湾)(1)

“杭州码头装大米,一纤拉到北京城。”

一句俗语,道出了大运河极为重要的漕运作用,也道出了两座城市以河为媒形成的历史渊源。

作为最早的“物流”方式,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其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漕运体系,也造就了两岸亘古不灭的人间烟火。

于是,这个秋天,我们从大运河南端的临平出发,首站来到千里之外、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通州张家湾古镇,寻找漕运文化背后的繁荣。

(一)

因漕运而兴

运河第一城游玩(千年古镇行从临平到张家湾)(2)

微缩版永通古桥上的石板清晰可见。桥上,两只毛猴扶着栏杆看着桥下的水,另外一只则斜倚着栏杆眺望远处,显得怡然自得。岸上,四只毛猴两两一组抬着木材,送往码头。一只毛猴挺着肚子,吃力地推着一车粗大的木材。周围卖冰棍的、吃西瓜的、喝茶看书的、夹着公文包坐洋车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中,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这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京味儿毛猴第四代传承人张凤霞手中创作的漕运景象。在这一幅幅文化的缩影中,昔日漕运码头熙熙攘攘、商贾云集的繁忙景象再现。

查阅古籍,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历史上曾是四方来贡、漕运物资的水路必经之地。因潞河(北运河)、凉水河、肖太后河、通惠河在这里汇合,张家湾自古以来就是水陆重要码头。

《漂来的北京城》一书中记载,从明代中期起,北运河浅涩,大部分漕船不能抵达通州城下,只能停泊在张家湾附近,再从张家湾运送至京城。运河之上,漕船、皇船、驳船、官船、客船、商船、附近居民售卖蔬菜果品的小船,你来我往,成千上万艘各类船只汇集河上。

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张家湾也被誉为“大运河第一码头”。

运河第一城游玩(千年古镇行从临平到张家湾)(3)

大运河南端,位于杭州北部的塘栖古镇之于江南地区也有重要意义。“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也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

拥河而立,千百年来大运河奔流不息,悉心哺育着塘栖这座小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和商贾众聚、文化昌盛的江南名镇。作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也一度承载着繁华。

寻根溯源,临平与通州还因漕运有着一段渊源。

据塘栖史料挖掘者虞铭介绍,塘栖地标广济桥,也正是因漕运而生。广济桥始建年代不详,已无从考证,据说桥建成于唐代宝历年间。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桥塌,百姓来往均靠摆渡,每逢风高浪急,总有人落水遇难。此时,宁波义士陈守清挺身而出,筹资建桥。

因所需资金甚巨,陈守清便搭乘便船至京城,以铁链束缚自身向来往官民募捐。此事惊动了官府,太后、太子纷纷助金赐银,朝廷命官也纷纷解囊,使陈守清募得巨款,历时九年,终于建成了这座七拱长桥,时为公元1498年。

而后,这个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从某种角度而言,塘栖最早的城镇文明,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哺育。

(二)

南北融合的文化

运河第一城游玩(千年古镇行从临平到张家湾)(4)

“远看通州城呀,好大一条船,高高燃灯塔呀,是条大桅杆,铁锚落在哪啦?张家湾喽……”张家湾古镇里,寻着北调南腔、中气十足的叫喊声,一曲原生态“运河号子”再次唱响。

喊号子的人叫常富尧,已经79岁的他,是通州区文化馆退休人员。从1987年开始,常富尧就收集和整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其中,最让他满意的就是收集到10个种类、22首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过去没有机械的时候,船只启程或靠岸都要靠纤夫拉,号子则是提示大伙儿一块使劲的信号。

曾经的运河河面上,漕船千帆首尾相接,河岸上船工被称作“十万八千嚎天鬼”。他们口中整齐划一的运河号子,指引着漕船起锚、立桅、摇橹、闯滩或是货物出舱。

运河船工号子从出现到消亡,正是契合了漕运的兴衰。

多年研究之下,常富尧发现,在运河北首通州,本地的船工号子还有四个鲜明特色——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北调儿含南腔儿,闲号独一份儿。

所谓“北调儿含南腔儿”,就是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也含有南方民歌的音调。这在速度较慢、曲调平缓的号子中,表现得最明显。“出现这样的现象与漕运本身相关。运河号子也是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形成的。”

运河第一城游玩(千年古镇行从临平到张家湾)(5)

漕运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缘界限,促进了南北文化的沟通交流。

在塘栖,至今仍盛传关于乾隆皇帝的故事——京杭大运河航线上的运输业空前繁荣,无数的江南美食、茶叶、丝绸、工艺品……沿着这条水路由南至北,运往皇城。是年,乾隆皇帝乘坐龙舟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巡。据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三次是在塘栖登陆,自此以后,文人墨客跟风而来,纷纷为塘栖吟诗作画,留下各种作品。

时至今日,在水北街东街的御碑亭中,依然可见由乾隆皇帝所题词的乾隆御碑。而今日的御碑码头,也正是曾经乾隆皇帝下脚之地。

经考证,乾隆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时,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如今,乾隆御碑也成为一段厚重的文化记忆。

“门市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萧歌声喧春梦杳,两廊灯火映溪红。”南北文化的碰撞,为昔日塘栖带来了辉煌。

(三)

续写昔日繁华

运河第一城游玩(千年古镇行从临平到张家湾)(6)

盛也漕运,衰也漕运。

元初,北京城物资匮乏,修建北京城、紫禁城等所用的大量建材和物资都要从南方调运。正因当时所有货物都集中在张家湾上岸,坊间甚至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一说。

嘉庆七年(1802年),京东大水患,上游洪水导致北运河改道,河道在张家湾上游甩尾东去。一夜之间,一直作为北运河漕运枢纽的张家湾远离了运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天津到北京铁路开通,北运河停漕,通州城也开始衰落,由州降级为县,张家湾也不复往日辉煌。

时过境迁,曾经的热闹场景不再。随着最重要的漕运功能消失,运河古镇也面临着由盛至衰的变化。

如何再续古镇繁华?南北两端,临平和通州,在保护和发掘漕运文化上,似乎更加心有灵犀。

此前公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古镇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全维度历史沿革梳理,挖潜张家湾古镇四大历史文化价值。未来的张家湾古镇地区,将定位为古今记忆交汇地区、漕运文化展示窗口、文化功能融合节点和文化旅游休闲胜地,为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及度假区提供重要补充,形成一动一静、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

千里之外的临平区,也为大运河这一IP赋能。目前,临平区已印发《临平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以“文化为魂、科技赋能”为抓手,围绕“环境再造、文化再生、产业再兴”整体建设目标,深入挖掘以塘栖段为核心的运河文化。

临平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按照“河为线,城(镇、园)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布局理念,立足大运河(临平段)文化资源分布,着力构建“一核一城两翼四区四片”。

此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中的大运河科创城,是临平融合科技与文化的一次探索。科创城将围绕“文化 科创”双赋能,聚焦数字文化、数字贸易等新经济领域,加快总部研发类和都市创业类项目落户,通过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的根本性变化,高标准打造生态、创新、人文融合发展之地。

古镇新貌,运河南北,再现通达盛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