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在余杭径山的民宿住了两晚,去之前就已经计划好附近的景点游玩一下,塘栖自然不能错过。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

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

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修建使南北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

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塘栖成为水路要津,各路商贾云集。明清时期塘栖富甲一方,享有“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美誉。

历经沧桑的悠长岁月,孕育了塘栖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留下了众多文物遗产。

虽然不是第一次来塘栖,却依然觉得兴致勃发。

从圆满路停车场出来按照旅游指示牌的引导一路向东,最先看到的是何思敬纪念馆。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

老实说,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听说,知名度应该不是很大吧。

百度可知,何思敬(1896-1968),出生于塘栖,哲学家、法学家、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

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一位“有正义感、有勇气、有学问”的人,是“全国第一流的法律学家”。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4)

此处原为“承德当房”,清式建筑,是老塘栖十三当铺之一,也是唯一遗存下来的当铺房。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5)

郭璞古井,位于广济桥南岸,距广济桥很近。

这两口紧紧依偎在一起的井和一位名叫郭璞(276-324,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的人有关。

坊间流传郭璞有一年路过塘栖,恰逢大旱,为拯饥救溺,他利用所学阴阳风水之理探勘方位,打通水井,井水甘醇,百姓感恩不已,故以郭璞井命之。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6)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7)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8)

这就是著名的广济桥。

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

广济桥的诞生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守清,他被誉为“广济桥之父”。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9)

陈守清,宁波鄞县人,明弘治初到塘栖镇经商。

看到镇上的垮运河长桥坍圮严重,难于通行,遂下定决心出面牵头造桥。

他拿出积蓄白银百两,再联合当地士绅集资若干,筹措到的经费对于建桥来说仍属杯水车薪。

陈守清毅然削发为僧,抛妻弃子,奔走四方,哭拜化缘。

来到京城后,陈守清的事迹感动了圣慈太后,她发动官员一起捐助,终于帮陈守清凑足了银两。

回到塘栖后,陈守清马上请能工巧匠修建,弘治十一年(1498),历经九年后,广济桥终于建成。

镇上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这下来往两岸方便安全多了!

可以看出,当地公职部门在整个过程中的缺失,造桥修路本属国家公益事业,理应政府出面解决。

至少说明当时的县官老爷不体察百姓疾苦,政府即便没钱拨款,也应起到牵头发动募捐的作用。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0)

沿着水南街继续往东,水北街岸边河面上停泊着两艘小木船。

不由得想起丰子恺先生的文章中曾经提到,每次从故乡石门到杭州,都会雇一艘木船慢悠悠地走水路,并在塘栖歇息一晚。

给丰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塘栖的店铺都有廊棚,即便下雨天在室外也不会被淋雨。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1)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2)

再过二个多月就要过年了,商家早早地准备酱鸡酱肉等传统过年美食了。

一股酱肉食品的特殊香味隔老远都能闻到!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3)

南岸这座桥叫花园桥。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4)

水南街右拐,走过花园桥,看到跟运河连通的市河。

很好奇石帮岸上的这三个装置是派什么用场的?

两岸左右对称,底下的框里莫非是摆放盆景的?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5)

路旁照壁上的一首菩萨蛮引起了我的注意。

卓人月(1606-1636),浙江塘栖人,明末著名文学理论家、戏曲家、诗人。

他的家就在边上。

卓氏故宅——太史第,现今保存完整,位于东小河。

据史料记载,430多年前塘栖有名的大户人家卓明卿(明万历中任光禄寺署正,是明代文坛“后七子派”重要成员。),在塘栖市河(现市新街)建了这座五进的大宅。

老宅东西向有几条弄堂相通,这就是所谓的“三条半弄”。

也是塘栖镇上唯一留存下来的古弄堂。

它们分别是沈家弄、郁家弄、太史第弄,其中太史第弄比其他两条弄多出一个弯,所以算一条半。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6)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7)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8)

这可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青砖啊,现在就静静地呈现在眼前。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19)

斑驳的墙壁上留下了众多的痕迹,几百年间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过?

不知道是谁留下的,在那个瞬间,他(她)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0)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1)

从沈家弄由西往东走,太史第弄由东往西走,一个来回刚好把这两条弄堂走了一遍。

弄堂确实很窄,站在弄堂中间,伸直双臂,手指能碰到弄堂两侧的墙壁。

据说以前的大家族很讲究,主人家、客人都是从大门进屋,一直可以走到各进房内,而仆人们只能从这些边上小弄堂里进出,所以这种小弄堂又叫“避弄”,回避的意思。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2)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3)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4)

临河的廊棚下有一道道的拱门,拱门上有两幅图画,可能是当年建造时留下的墨宝。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5)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6)

脩厥堂墙界,开泰元墙界,找不到任何有关这两块墙界的介绍,但显然应该是商铺号的名称。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7)

逛到了水北街,看到一扇门上绘制的门神图案,凶神恶煞一般,镇邪效果肯定好。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8)

以前赶集农户只要沿着箭头所示方向进去,就可以把小鸡小鸭抓回家饲养了。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29)

外立面经过改造以后的塘栖耶稣教堂。

该建筑始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0)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1)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2)

乾隆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初二。

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时,考察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

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

为表彰浙江受灾后未拖欠钱粮,皇帝大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

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

乾隆御碑得以保存完好离不开湖州吴兴人卢锦江(1881-1954)。

是他出资购入水北原水利通判厅旧址空地约四亩,建三楼三底住宅(现已不存,只能看到露出地面的一些地基石块。),并将乾隆御碑砌入墙体内。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3)

水利通判厅遗址。

又名“添设府”,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当时浙江督抚胡宗宪奏请朝廷设立。

据说府内还设有虎牢和水牢。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4)

塘栖水北粮站前身是一家名为“广太丰”的私人米厂,后经“公私合营”,成为塘栖粮管所管辖的粮站,“水北粮站”名称由此而来。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5)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6)

古镇旅游热的兴起,带动了旅游商品的热销。

这样的情景几乎在每一个江南古镇都能看到。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7)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8)

西姚宅,典型的清代建筑,保存完好。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39)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40)

余杭方志馆,陈列布置在古宅内。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41)

临河的廊棚,高大宽敞,即便下雨,也能带着悠闲的心情赏景。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42)

江南六大名镇小桥流水(京杭古运河畔的)(43)

站在广济桥上,两岸风景尽收眼底。

说起塘栖,几乎人尽皆知塘栖枇杷,尤其白沙枇杷,果实大甜度高水分多,深得大家喜爱。

但塘栖不只有枇杷!

沿着运河两岸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对小镇的历史过往有更多的了解,那种充盈的感觉岂不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