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中,徐州集团会从哪个方向撤退?《大决战》通过张震对粟裕讲的一句话做了精准的总结:“你打的是神仙仗,他杜聿明打的是学生仗。”应该说,徐州的30万大军之所以被歼灭,这句话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大将粟裕歼灭74师纪录片(杜聿明太听校长的话)(1)

大将粟裕歼灭74师纪录片(杜聿明太听校长的话)(2)

在当时的淮海战场上,局势依然非常紧张。华野大军于1948年11月22日歼灭黄百韬兵团,南京国防部商量徐州集团撤退的时间是在11月28日(12月1日正式开始撤退),而黄维兵团被歼灭的时间则是半个多月后的12月15日。

也就是说,华野在经历了一场大战后(歼灭黄百韬兵团),接着先支援中野作战,然后再全力以赴歼灭从徐州出逃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重兵集团。另外,对于徐州集团撤退路线的判断,粟裕也有自己的分析。

大将粟裕歼灭74师纪录片(杜聿明太听校长的话)(3)

《大决战》中的这段情节展现得非常好,粟裕之所以坚持杜聿明会选择西南方向而非东南方向撤退,主要是基于东南(经两淮至苏中)方向河川纵横、不利于机械化行军。那么,粟裕为什么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呢?

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是歼灭徐州集团的30万国民党军,让长江以北再无大的战事。至于怎么歼灭,前线的指挥员更有发言权。粟裕对于徐州集团各支大军的情况显然更了解,他选择在西南方向截击国民党大军并没有违反中央军委的总战略目标。

仅从这一点来说,解放军的高层决策过程远比国民党灵活。所谓“学生仗”并不是完全的贬义之意,《大决战》中的粟裕也正面肯定过杜聿明的指挥能力。归根结底,杜聿明太过于忠实地执行蒋校长的命令了。

大将粟裕歼灭74师纪录片(杜聿明太听校长的话)(4)

在11月28日的国民党国防部会议上,蒋介石同意放弃徐州,想把部队带出来,再找解放军决战。这个态度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蒋介石仍然没有下定放弃黄维兵团的决心。杜聿明的意见则很直接:“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

徐州有坚固的城池和城防工事,30万大军可以据城固守,解放军并不容易轻易得手。如果按照蒋介石的意思先走出徐州城,再找解放军决战,那无疑是把邱、李、孙三个重兵集团往“火坑”里送。最终,蒋介石勉强接受了杜聿明的意见:用黄维兵团继续牵制解放军,其他三个兵团从西南方向撤退。

大将粟裕歼灭74师纪录片(杜聿明太听校长的话)(5)

大将粟裕歼灭74师纪录片(杜聿明太听校长的话)(6)

客观地说,如果徐州的30万大军自始至终按照这个部署撤退,至少不会被全歼。12月3日,当撤退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蒋介石命令空军投放了一封亲笔信:立刻停止撤退,协同李延年兵团进行南北夹击,解救黄维兵团。

大将粟裕歼灭74师纪录片(杜聿明太听校长的话)(7)

尽管当时的撤退非常混乱,尽管邱清泉坚决拥护蒋介石的命令(第五军45师被包围,他想去营救),可杜聿明如果坚持继续撤退,他们有很大的希望逃出包围圈。毕竟,此时三个兵团仍然集结在一起,并没有分散突围(三天后,杜聿明下达了各兵团分散突围的命令)。

蒋介石的这封亲笔信让杜聿明再次犹豫起来,也让他最终选择了“执行校长的命令”。时至多年以后,杜聿明在回忆录里都承认:从辽沈战役到淮海战役,蒋介石的指挥思维已经趋于混乱。

大将粟裕歼灭74师纪录片(杜聿明太听校长的话)(8)

粟裕根据战场形势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打出了神仙仗;杜聿明因为蒋校长的命令瞻前顾后,也只能打出学生仗。即使仅从军事层面出发,国民党军在战斗打响之前已经棋输一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