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意为“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

不少文博展馆也都推出了线上展览,对于一些居家隔离的朋友来说,线上“云游”博物馆让不少人在家就能够游览,对于热爱打卡艺术展览、博物馆的小伙伴,自然是一件幸事。

得益于近些年科技的发展,线上展览包括博物馆里的科技应用,让艺术能够以一种更加沉浸的方式进入周遭生活,对于整个文化产业无疑是个利好。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恭王府、金沙遗址博物馆,4场直播观看人次超400万。

“云游博物馆”成为常态,让文物和艺术品开始了一场“奇妙秀”。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1)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2)

沉浸式文化体验

科技赋予了文化接触的更多可能性,让用户有机会在手机这头就置身敦煌石窟、观赏飞天壁画,有机会看到不曾展出的国宝,让百年前的战火纷飞在眼前重现。戴上眼镜,眼前尽是亚马逊丛林;来到场馆,千年前的乐器开始自发演奏;疫情不能线下游览,手机便能沉浸式游览清明上河图,全景感受古人生活......

今天,云游博物馆已经不是新概念,随着各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深入,线上展览或直播已经形成热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黄鹤楼等等大小场馆均采用过线上展览或直播的形式,带用户游历场馆。

2020年7月,故宫博物院发布了“数字故宫”小程序,让用户在手机上即可游览故宫。如果说这还不够沉浸式,此前,故宫博物院曾展演过《清明上河图3.0》,通过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等多种科技,构筑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观众得以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技术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人在画中游”的情趣颇为奇妙。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2020年报告,全球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增加了15%以上。

疫情期间,许多博物馆联手直播平台,开展“博物馆云游”。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21年度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2021全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其中5605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

我们很难说近些年文博展业大爆发的行业现状,是因为博物馆更具体验感、更多元化的展览方式,还是大众文化需求的提升,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科技赋能的文博产业正冉冉升起,成为颇受大众欢迎的朝阳产业,且线上和线下都呈现向好趋势。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3)

2021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以四川省博物馆为例,去年川博接待观众总数达4932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2.6亿元,文创总收入超过1亿元,包括三星堆博物馆在内的多家博物馆成为全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至于线上展览,根据新华社消息,2021年我国博物馆策划推出了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

作为文化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博物馆旅游是遗产旅游或文化旅游的高级形态。现在,这些古代文化结晶正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4)

文博产业:走在科技前端

文博行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美国建成了博物馆互联网系统,将博物馆馆藏信息放在网络上任观众浏览。故宫博物院在1998年就成立了资料信息部,开始了信息化进程。

将文化产品以更加容易被感受的方式,来触发大众对于文化的认同、增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是各大博物馆和文化展览的天然使命。现在来看,博物馆和科技企业的合作,正在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这一点从博物馆越来越多采用多样化展示方式便能体现。

3D打印也是博物馆目前在用的颇为前沿的展示技术。3D打印是一项运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打印实体物品的技术,目前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均有应用。在博物馆,3D打印的一大优势是艺术品“还原”。博物馆可以通过3D激光扫描和3D建模复原文物容貌,再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让观众看到文物原貌,立体生动且高效。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5)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的应用,在如今的展览馆已经随处可见。

不过,除了展品展示,前沿科技在文物保护和修缮方面的应用,虽然不如展示时那么为人所惊艳,却是文博展览前和展览后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去年,三星堆新发现在海内外掀起高潮,在遗址发掘和文物考证等过程中,科技手段颇吸人眼球。事实上,文博产业一直都是前沿科技的重要应用场所。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又见三星堆》以及央视CCTV10出品的《探秘三星堆》等纪录片中,观众都能够看到文物修复和考古挖掘背后的前沿科技,包括利用科学仪器对文物成分和分子结构、物质组成进行鉴定和维护。

看过电影《十二生肖》的观众,估计对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有很深的印象。在现实中,十二生肖中马首铜像的许多秘密首次揭晓,就是得益于X射线成像仪器和荧光光谱仪,这些仪器能够对铜像进行“全身分析”,方便文物专家获得想要的信息。

事实上,科技对于文博产业之所以如此重要,一个原因也是源于博物馆不同于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在博物馆这个空间里,湿度、粉尘、二氧化碳浓度、紫外线、光照等各个指标都有要求。无他,要想文物维持千百年而不损坏,对于贮存、展示的场地要求也就极高。

为此,各大展馆都为文博保护下了“苦功夫”。敦煌研究院引入腾讯多媒体实验室AI病害识别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的壁画病害分割与识别。长沙博物馆设有全面现代科技化配置的“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帮助工作人员运用各种现代设备,实现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文物修复、实验研究及影像资料采集工作。

在以上种种场景中,科学仪器的身影总是充斥其中,是文博保护的重要工具。

科学仪器是制造业的细分领域,市场不大,除行业内人士,大众了解不多也是常事。科学仪器包括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是通过探测文物内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等物理化学信息,来对文物进行鉴定和维护修复的工具。

目前科学仪器在国内产业规模已超千亿美元,不过大量精密仪器多由日本、欧美所生产,以光栅这一部件为例,很多要求较高的光栅只有法国能够生产。

不过,近年来,我国的研发强度正在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增长率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未来,国产科学仪器也将有一个新提升。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6)

图片来源:智研咨询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7)

NFT 元宇宙,文博产业新业态

今年3月,全国50家博物馆、高校的60位馆长和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

作为各大数字藏品平台的合作对象,数字文化创新业态一时成为新潮,不少博物馆联合平台推出了大量数字藏品。

去年9月,河南博物院就在支付宝率先推出“一起考古吧”在线考古盲盒,将首批数十款馆藏文物如镇院之宝莲鹤方壶、武则天金简、杜岭方鼎、贾湖骨笛等文物元素充分融入,打造“数字考古盲盒”。

今年4月,开封市博物馆联合河南省寻宋纪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Art Meta元艺数平台上,发行了10000份馆藏的“水运仪象台”数字藏品,售价19.9元,3秒就售罄。此外,还有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湖北省博物馆发行的“越王勾践剑”等等,这些数字藏品大多都是上线即售罄。

在数字藏品火热的市场下,文博产业成为NFT国内市场的推动者。不仅是数字藏品,博物馆同样是元宇宙世界的构建者,不少都加入了数字化转型队伍,运用3D技术将展馆文物搬进元宇宙。开封市博物馆就表示要利用文物藏品资源,积极打造开封市的宋“元宇宙”,未来,我们有机会在一些元宇宙平台看到各大遗址古迹。

这一点其实也早有征兆,国内外都不乏基于文化产业开发的游戏,游戏又是元宇宙的先行行业,因此,文博展馆进入元宇宙可以说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三林以为,自带的沉浸式体验也是博物馆进军元宇宙的优势。试想一下,通过智能硬件比如VR眼镜、头盔等进入元宇宙世界后,用户将有机会走进真实还原的三星堆遗址,对于文博爱好者来说,这无疑具备莫大吸引力。且随着智能硬件设备产业链的成熟,设备价格下降也会降低元宇宙的探索门槛。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8)

图片来源:expatguideturkey

前几天举行的谷歌2022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谷歌I/O大会)中,不同于以前稍显“玩票”的性质,谷歌一连发布了五款硬件新品,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TWS耳机、平板电脑和一款概念AR眼镜。谷歌CEO皮查在大会上阐述了谷歌“正在完成的使命”,承担“联结者”角色的智能硬件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无法缺席。

不过,当前科技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仍然不乏一些“炫技”展示。新技术本身应该作为展示文物的辅助工具,艺术品才是主角。

当然,作为积极的技术乐观论者,三林以为,科技色彩也不必被淡化,让科技帮助人们走进艺术和历史,有何不好呢。

给岁月以文明,给宇宙以想象。未来,前沿科技将在文博产业有更多更完善的应用。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9)

美到哭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云游记之)(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