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牛是象形字,字形像动物头部的线描,突出了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字形状,以及向两侧伸出的一对尖角。有的甲骨文淡化了牛鼻子的形象。金文的牛继承了甲骨文字形。篆文的牛则加强了中间的竖笔,彻底抹去牛鼻的形象,同时也淡化了牛角。隶书继承篆文字形。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带来的,所以用“牛”指代一切。公牛为“牡”;母牛为“牝”;专门用于祭祀牺牲的小公牛为“特”。杀牛为“物”,解牛为“半”。

牛在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

甲骨文牛字的来历和故事(甲骨文牛字解析)(1)

的地位。因为牛力气大,耕田、拉车离不开它,因而"犁"字从牛。而且牛肉可食,牛皮又可制作成各种用具,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因而,中国人对牛可谓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便是"牛郎织女"的传说。鲁迅先生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至今人们还常说将憨厚老实的人称为老黄牛,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对牛非常有好感。

六畜中,牛马为大,牛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古人以为牛为大牲,隆重的祭祀中,祭品必须用牛。而从牛的牢、牺、牲等字都与祭祀有关,由此可看到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地位。

甲骨文牛字的来历和故事(甲骨文牛字解析)(2)

四川、山西等地出土过不少数千年前的牛骨/化石,证明我们的祖先在那时/已经利用牛来从事农业耕作,一代代传承下来,牛已成为役使的畜力和享用的生活资料。

从牛字发展而来的一个字是“牢”。《说文》里说:"牢,闲,养牛马圈也。"牢"的甲骨文本义是牛栏,或者是圈养祭祀用的牛、羊等牲畜的地方。引申为作祭品用的牛羊猪。作为牺牲的牢也分等级,据《礼记·王制》记载,在祭祀时牛羊猪三样祭品齐全就叫"太牢",缺少牛的叫"少牢"。春秋以后,太牢多指牛、羊、豕,少牢指羊、豕;单独的牛也称作"特",即"独"的意思。《礼记·王制》还规定: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甲骨文牛字的来历和故事(甲骨文牛字解析)(3)

而牢字监牢的意思/是后来才发展的意义,而且把"牢"用来作为关押犯人的地方,也是由"关住牛"的本义引申而来。

“牢”字的形体从甲骨文到楷书发生了质的变化。汉字楷化"牢"字有了较大的改变,与楷书直线书写的要求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