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中考报志愿之前,很多孩子是体会不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真实含义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天津中考和择校?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津中考和择校(天津中考变局双鲶鱼效应)

天津中考和择校

直到中考报志愿之前,很多孩子是体会不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真实含义的。

昨天中午,车内温度显示41度时,有咨询家长急匆匆地对哏叔说:

“我们已经跑了三个学校了,下午还要去另外三个”。

“可是,越跑越不知道怎么选了”

前天他们去过了其中的几所,昨天第二次去时,分数线竟然与第一天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怎么报,我们真有点懵了”。

要是去年,是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的。

因为天津中考志愿,是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很难捡漏(去年一中出漏),也是很难掉档的。

何况,一报就得是12个学校呢?

按往年的经验来看,只要去一次集中咨询会,再去与自己成绩最接近的学校看看校舍环境,回来把挨边的学校按照去年录取成绩和自己的喜好做个排序,顺次填进去就八九不离十了。

也有网友问哏叔什么是平行志愿:

天津中考这种平行志愿,其实和热门楼盘的摇号选房规则非常相近:你拿着你摇到的那个顺序号(中考成绩),进售楼处去选房,你进去时,是没有其他人和你抢的,只不过,你摇到的序列号(成绩)越靠前,选择范围越大而已。

拿到最前面排序号的那批(比如市区前1000名),一志愿是肯定能录取的,因为别管你一志愿是选TOP二的南开还是选一中,俩学校谁也不可能独吞前635名(单校招生人数)。

而成绩比较靠后的比如600以下的,本身也没什么选项了,销控表上面插满了小红旗,你能选的大概率只有顶楼了,倒也省心。

最怕的是“幸运的”摇了个中间号,进去一看,好的已被人选走,差得又不愿意选,剩下的还有好多属于新户型(有的还必须得买高价车位),选择时间还只有一分钟。

抄起来几百个砸进去,到底该怎么选呢?

今年中考成绩中段的家长,已经有点无所适从了。

像哏叔前文分析过的,某民转公后新成立可寄宿的学校,家长第一天去问时,还笑容可亲地说730可报,结果第二天就跳涨到了750。

可能,连这个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自己也没想到,怎么刚成立的学校会这么受欢迎?

实际上,从它一成立,哏叔就已经预言到了这个结果。(二耀华横空出世:和平开始了民转公!),并把它和另一所河西的“二某华”,列为未来最有可能与新华实验竞争“新市五所”的潜力校。

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三个字:“可住宿”。

哏叔预计,今年的中考分数线与往年相比,会有较大的变化。

而最大的变量,就会来自这带这三个字的学校。

可寄宿的中高分高中尤其是一些民办校,今年分数线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而一些市区老牌公立校,尤其是河东,河北,红桥三区的意义上的区级重点高中,分数线很多会低于各种根据去年分数线平推出来的“预估线”,市区高中的整体排位,与去年相比,今年中考分数线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天津167所高中全排名(独家))。

一些去年分数较高,但不能住宿的民办高中,因为叠加了民转公公立师资回归和不能住宿双重利空,这几天的学校的“预估线”像坐了火箭,高开后纷纷低走,然后再反弹,别说大热天去咨询的家长了,连学校自己恐怕都不知道自己该收哪个分数段的学生了。

哏叔整体预计如下:

TOP2的一中和南开没悬念,吸取去年教训的一中会稍微占优。

耀华尽管出了ZY,但老三的位置目前还很难改变。

新华实验市五所的分数线与预估线差距会很小。

七所的二十,四中与能住宿的两个“二”的分差有拉近的可能。

至于传统的市九所,分数线会继续走低到低于预期。

今年,七所之后的竞争最为惨烈。

有降分,也会有大幅提升。

那几所口碑较好,全市招生且能住宿的民办,

有可能会在所在分数段成为今年最大的黑马,

甚至会创造出远超“预估”的录取分数线。

三五年后,市五所后两所位置,

将主要面临来自“两个能住宿的公办二(二新华二耀华)”

以及那几所著名非著名的民办校发起的竞争。

与“引进人才”的求学需求和学校追求相对应的,

是天津中考后的高中选择与传统模式已大不相同:

新考生与热门新学校的同时出现:

带来的双重鲶鱼效应

将会对未来天津高中整体排位及高考产生重大影响。

·······························

文初提到的一家人,今天又修改了“看校”计划,去原本没敢报的两所市区民办校(公办回归加不能住宿影响,最后一天可能会降分数线),在冲(捡漏)的选项里增加了两个新的选项。

今天下雨,与昨天比舒服多了。

但忙于中考志愿咨询的家长和孩子们应该感受不到这一点,

毕竟他们面临的抉择,是孩子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决定。

回到昨天,看着超过40度的高温,想着烈日下的一家人,

哏叔(tjgenshu)打断了志愿者和学校的话题,

让焦急的家长问问身边的孩子:

“这回,知道他爸妈的辛苦了吧?”

谁知,妈妈想也没想,直接回了一句:

“孩子比我们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