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上海生活5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庄逸云,每天都从复旦大学赶往上海图书馆,一头扎进海量资料堆,一本本搜集、阅读、整理清末明初的文言小说,最后写出了一本著作《收官:中国文言小说的最后五十年》(下称“《收官》”)。在天府书展期间,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在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科技生活区举办了《收官》新书发布会。

12月1日下午2点半,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庄逸云,著名作家何大草,杜甫草堂博物馆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学博士后彭燕,就《收官》的成书过程、学术意义、版本学价值等进行了对谈,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

全球仅40名川大这位教授入选(四川师大副教授庄逸云)(1)

从左至右,责编迟剑锋、庄逸云、彭燕、何大草

庄逸云“沉潜”上海图书馆5年

庄逸云从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出发,分享了自己“沉潜”在上海图书馆5年的经历,以及自己对清末民初文言小说研究的新发现。

刚到复旦读博士时,庄逸云就向她的导师黄霖先生汇报,要以收官阶段的中国文言小说作为博士论文选题,他的导师当即给予了肯定。

从复旦邯郸校区乘校车往枫林校区,再走过约20分钟的喧闹大街,去到上海图书馆。庄逸云在后记中详细回忆了这段时光。在她看来,这段时期的文言小说,既延续传统,又呈现新变。据她所知,作家萧红、沈从文乃至于张爱玲,都受到清末明初小说家影响。而研究者对文学的推动作用其实非常大,庄逸云说,没有夏志清的登高一呼,张爱玲不可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没有苏东坡对陶渊明的高度推崇和反复唱和,不会让陶渊明的才华这么快被发现。

5年的时间,庄逸云每天就生活在收藏近代文献最丰富的的上海图书馆,“我每天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故纸堆里,所谓薪资涨跌、口水八卦都远离了我,我俨然与世隔绝。”这其中,是必定有些孤寂的,但是庄逸云更愿意用“安心而浪漫”来形容这段与世隔绝的岁月。

何大草说,学者就像侦探、间谍一般,长期潜伏在图书馆内浩瀚书海中,一定有惊喜发现的时刻。这与网络时代通过快速搜索,是不一样的感受。

全球仅40名川大这位教授入选(四川师大副教授庄逸云)(2)

何大草:

《收官》再现了文言小说斑斓的豹尾

何大草是著名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刀子和刀子》《盲春秋》等,根据小说《刀子和刀子》改编的电影《十三棵泡桐》获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何大草坦言,自己既是小说家,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忠实爱家”,他首先认可《收官》一书的价值,认为“文言小说源远流长,如果用虎头、猪肚、豹尾来打比方,它的头在先秦,肚在唐宋,奇诡俏丽于清代的《聊斋志异》……但它的尾巴却难以辨认了,似乎只剩下若干的碎片,消失在晚清的迷雾中”,而《收官》一书则钩沉索微,详细梳理,终于再现了文言小说斑斓的豹尾,让我们有机会去重新认识、分享这几乎被遗忘的珍贵文学遗产。

何大草与庄逸云在交流中,谈到当下文学小说与影视的转化这一话题。何大草认为,其实文言小说内容也非常精彩,《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就不多赘述,当他读了庄逸云的《收官》,其中列举的一般读者都很陌生的文言小说,才发现这些故事其实很精彩,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宝贵资源。

庄逸云表示赞同,她列举了一本晚清文言小说,说这一故事曾在民国时期被拍成电影。她认为,众生喧哗的文言小说也能成为今天的电影宝库。

杜甫草堂副研究员彭燕:

耗费5年光阴进行研究,值得佩服

彭燕从事文献学研究多年,她从《收官》的版本学价值,分享了自己对清末民初稀见文言小说钩沉的见解,并就文言小说的当代意义谈了自己的看法。彭燕表示,当她看到这本书《收官》二字,有强烈欲望想把书读完,这本书书名非常好,主题契合而精彩。她迫切翻开了本书,看了文献注释,得知这本书有了丰富资料,但她认为,这不仅是文献的网络,依然有分析,细节的交代说明,得出的论断令人信服,且有精辟的论述。

在彭燕看来,庄逸云做人和做学问都极为认真,她倾尽全力做事,即使是要耗费5年的光阴,但可以把中国文言小说的变迁和发展态势一探究竟,从自身规律、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就非常值得佩服。

在接下去的互动环节,三位嘉宾简短地就清末民初文言小说的具体作家作品,以及文言小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借鉴意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收官》一书系统研究了收官阶段(1872-1921)的中国文言小说,深入论述了这一阶段文言小兑的生存环境、出版机构、传统与新变、终结与遗响,揭示了文言小说传统与新变的双重特质,对我们一窥该时期文言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编辑 潘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