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俄罗斯一个偏僻的军事警戒区发生了一场爆炸事故。

事故发生后,俄罗斯国防部紧急发布声明,“发生爆炸的导弹发动机为超然冲压发动机,没有有毒有害物质对外泄露。”

但尽管如此,附近恐慌的市民还是第一时间抢光了药店里能买到的全部碘片。

1986年爆发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成了俄罗斯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因为什么(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1)

事故现场照片

1986年4月26日这一天是白俄罗斯姑娘柳德米亚▪伊格纳坚科终身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凌晨,她接到了一个电话,她的丈夫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从切尔诺贝利回来以后就立刻被送到了莫斯科休金大街第六医院。

这是一座专门治疗放射病的医院。

因为受到了切尔诺贝利爆发所产生的辐射,瓦西里的中枢神经全部被破坏了,为了救命,他做了骨髓移植,但病情依旧没有好转,每天他要排便二三十次,全身长满水泡,头发也开始不停地脱落,全身都是渗血的伤口。

尽管医院全力救治,但几天后瓦西里还是走了,柳德米亚也因受到了瓦西里带来的辐射,孩子生下没多久就病逝了。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现场,瓦西里共受到了一千六百伦琴的辐射,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只要受到四百伦琴的辐射就足以致命。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启用于1972年,位于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列西耶地区东部的普里皮西亚河边,河水一直流向第聂伯河。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因为什么(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2)

第聂伯河

第聂伯河被乌克兰人视为母亲河,著名作家果戈里在《狄康卡近郊生活》中写道:

“风和日丽中的第聂伯河多么奇妙,它那充沛的江水舒展地、平稳地流过森林,流过山峦。没有声息,没有喧嚣。望着望着,却不知这琉璃般的浩渺烟波是否在流动,犹如广袤无垠、源远流长的蔚蓝的明镜般的道路,在绿色的世界里蜿蜒飞翔。”

坐在河边,有一种史无前例般的安宁和洁净。

距离核电站3千米的安全地带以西就是普里皮亚镇,许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及家属都住在那里,那时候的普里皮亚镇居住着近5万人,拥有幼儿园、文化宫、商店、旅馆等各种娱乐设施,被喻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城市。”

然而,所有美好的一切都被一场史无前例的人为事故破坏了。

在这场事故中,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爆炸而产生的燃料辐射最高达到了每小时15000伦琴,机组周边的本底辐射达到了每小时1200伦琴,普里皮西亚镇空气中辐射大约为0.5-1.0伦琴,道路每小时为10-60伦琴,就连距离切尔诺贝利60千米远的伊万科夫的辐射量也达到了每小时60毫伦琴。

糟糕的还远不止这些,虽然在事故发生的36个小时后,普里皮西亚镇的所有居民就被转移了,但他们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高辐射,很多人因辐射病而死,也有些人活了下来,但他们无一不因辐射而导致的各种后遗症所困扰,就连他们的后代也大多身体不好或基因突变,还有许多人终身未婚。

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共造成了大约9.3万人的死亡,27万人致癌。

当时的人们最想知道的是,1986年6月25日也就是爆炸前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因为什么(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3)

普里皮亚镇全景

1986年6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准备进行定期维护。

根据当时的总工程师N.M.福明制定的程序,对核反应堆进行的维护是绕过反应堆安全系统来实施测试的,也就是说测试中所有设备将被完全切断供电。

这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如果一座核电站里的所有设备的电源都被切断,那么所有的机械装置都会停止运转,这就包括向反应堆堆芯供应冷却水的水泵。

懂点核知识的人都知道,没有冷却水会导致堆芯融化,这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所以类似的实验都是在安全系统开启的状态下进行的。

但是切尔诺贝利的专家们却并不打算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实验电气方面的负责人根纳季▪彼得洛维奇▪梅特兰柯本身就不是反应堆设备专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他不仅没有对测试程序附加安全措施条款,也没有对工作人员不遵守操作规则提出意见。

当然,不专业并不是根纳季一个人的问题,当时分管核电站安全事务的V.S.孔维茨也只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水电站设计师,他的核物理知识仅限于高中课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那个时候,上到决策者,下到值班工长,都认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核电站,是不可能发生事故的。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因为什么(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4)

切尔诺贝利隔离区

这种盲目的自信究竟从何而来?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持缄默的秘密约定。

在那个年代,在事故面前保持缄默似乎成了默认的惯例,从1957年起,前苏联共发生11起核事故,几乎每一起都有工作人员或维修人员受到了高剂量的辐射,但竟然没有一家核电站主动通报自己的事故。

因为不通报,所以大家都认为核电站很安全,自然也不会有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久而久之,虚假的安全让包括操作人员在内的所有人都会安全放松了警惕。

正式这种盲目的自信加上没有完全理解反应堆的物理学原理,所以应急堆芯的冷却系统就这样静悄悄的被关掉了,不仅如此,向反应堆供水的管线上的闸阀还被提前切断了电源,上了锁。

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安全隐患需要启用的时候,手动操作都无法打开。

如果说决策者的不专业加上工作人们对安全的疏忽还不足以导致爆炸发生的话,6月25日那天的安全测试时间被推迟可以说成为了点燃了爆炸的最后一根引线。

那一天的实验时间原本为下午2点,但在基辅供电调度员的要求下,时间推迟到了6月26日凌晨1点23分。表面上看,机组从电网断开的时间是推迟了,但4号反应堆确是在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关闭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着运行。

灾难性的情况发生了:在反应堆还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发电机就减速旋转了,如此一来,反应堆就开始因放射性衰变产物而中毒,这也就是事故的开始。

因反应堆严重中毒,恢复到正常参数已然不太可能,这时候有两种做法,第一种就是立刻升高功率,第二个是立刻停止,等24小时等衰变产物消散。

当时负责运行的副总工程师佳特洛夫选择了第一种,4月26日凌晨1点,4号反应堆机组的功率最终稳定在了200兆瓦,但由于堆芯中毒的速度非常快,升压期间反应堆持续遭到衰变产物的破坏,再升高是不大可能了。

此时,反应堆已经失去控制。这个时候,只要立即停止实验,打开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启用备用柴油发电机,确保电力供给储备,通过逐步降低反应堆的功率,直到反应堆完全停止,灾难就可以避免。

但佳特洛夫的放松让大家失去了避免灾难发生的机会。

1986年6月26日凌晨1点23分58秒,由于各个隔间内爆炸性混合气体中的氢气浓度达到了爆炸临界点,爆炸终于发生,这一系列气体引发的爆炸后,4号反应堆机组和反应堆建筑物被彻底摧毁。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因为什么(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5)

核事故后的普里皮亚季镇

作为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时向大气喷出的核燃料几乎有50吨,是广岛原子弹的10倍,不仅如此,在被摧毁和反应堆机组附近还有约70吨的核燃料和约700吨的放射性反应堆石墨。

发生了如此大的事故,第一现场的佳特洛夫本应该如实向上级报备准确的事故情况和辐射数据,然而,佳特洛夫没有这么做,惊恐中的他还在幻想只是地板某处着了火,未经调查就编造了一个反应堆安全无恙的虚构的故事。

“肯定是地板上某处着火了,你们以为那就是反应堆。显然是保护与控制系统的应急水箱里的爆炸性气体发生了爆炸,掀翻了屋顶。……我们现在想办法去救反应堆,他还是完好无损的——我们得想办法向堆芯注入冷却水。”

这就导致了前苏联政府以为切尔诺贝利只是发生了一场火灾,反应堆则安然无恙,时候戈尔巴乔夫回忆道:

“有关这个核电站处室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已经是26日清晨,当天我着急政治局委员,由主管这类问题的多尔吉赫做了通报。他宣布这个消息时显得相当平淡,没有让人想到危险的巨大程度。”

由于当时苏联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向莫斯科的汇报并不是单一的渠道,同一时间,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向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发了报告,虽然报告内容不是完全一样,但都只提到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动力机组在例行检修时发生了爆炸和火灾,火已经扑灭,对核反应堆的情况却未如实上报。

直到第一批28名消防员的牺牲的消息传来都没能让他们警醒。直到27号,切尔诺贝利情况不断恶化的消息才引起了莫斯科的重视,他们疏散了普里皮亚镇近5万居民,通过直升机向反应堆的主喷口填沙土、红黏土和铅,以遏制外喷。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因为什么(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6)

2016年切尔诺贝利密封穹顶

可悲的是,事态已经如此严重了,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苏联政府都决定隐瞒。

1986年5月6日,在莫斯科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谢尔比纳、苏联国家气象委员会主席尤里▪伊斯拉埃尔和副主席Yu.S.谢杜诺夫声称,被摧毁的反应堆周围的辐射值只有每小时15毫伦琴。

这个数据不准确到什么程度?据统计,仅在普里皮亚镇,6月26日一整天及随后几天里,街上随便哪个地方的辐射都在每小时0.5-1伦琴之间。

对外隐瞒,对内也是一样,所有与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都被政府打上了“机密”二字,借口是“防止引发恐慌”,专业学者不能公开谈论与核辐射有关的一切,否则就会被剥夺学位,还有党证。

一直到辐射通过云层飘香了斯特哥尔摩,国际原子能机构才知道苏联境内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后期的清理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平民英雄,比如志愿排水的三勇士、飞跃反应堆上空的飞行员们、切尔诺贝利的部分工作人员,还有许许多多的清理者。

他们明知道在这种高辐射下工作会引发癌症、白血病等各种后遗症,却仍然坚守了下来,后来,这些清理人员都没有活过40岁。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2016年11月,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共投资了15亿欧元,在事故机组上方修建了一个重达24860吨重的钢结构金属拱顶,将保证在未来的100年里当地不再受核辐射的污染,这为继续处理切尔诺贝利核废料争取了时间。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因为什么(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7)

到目前为止,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过去了30多年,这30多年里,市面上涌现出了不少关于核事故的非虚构书籍,《亲历切尔诺贝利》就是其中之一。

但和其他相关书籍不同的是,《亲历切尔诺贝利》的作者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是俄国高级核能工程师,同时也是切尔诺贝利1号反应堆的首席工程师。在4号机组发生事故的时候,他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这本书,便是格里戈里站在一个专家的角度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前后所做的进展记录。

通过这些日志,我们看到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原因,它背后的故事,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