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后,看出了秦王无意归还的野心,就假称玉璧有瑕,要回了和氏璧。蔺相如手持玉璧,做出准备撞柱子的动作。

说文解字归字(说文解字冠)(1)

司马迁是这样描述的: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这就是成语“怒发冲冠”的来历,用来形容人极端愤怒。一般的理解,就是因为愤怒,头发都竖起来了,然后顶起了帽子。因愤怒而竖起头发,这是夸张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至于把帽子顶起来更是无稽之谈。须知,古代的冠,并不是帽子,冠的作用主要是把头发束起来,往往还有一根簪子横穿而过,有的还有缨从颌下穿过。因此,怒发冲冠,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愤怒,头部晃动,引起了束发之冠的晃动。

我们先来看一下,冠字的古今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归字(说文解字冠)(2)

华夏民族被称为衣冠古国,素有峨冠博带之说,可见冠已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古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许慎《说文解字》:絭(juàn)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mì),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絭,束缚。冠,就是用来绑缚头发的弁冕的总称。

说文解字归字(说文解字冠)(3)

冖就是头巾,俗称帽子。元是脑袋,寸是手,整个字会意,用手把帽子加于头。寸除了表示手的意思外,还有寸度规格之意,因为身份地位不同,其冠之形制也不同。我们知道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古人也格外看重其佩饰。古代没有帽子一说,称之为“头衣”或“元衣”。元本义是头,“元首”一词就是由此而来。在古代,戴冠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才带。

说文解字归字(说文解字冠)(4)

古人在戴冠前,先要把头发盘在头顶,就是髻,然后用纚(xǐ)把头发包起来,纚是一块黑色的帛。接下来,套进冠圈里,冠圈上还有弧形的冠梁,冠梁的多少代表一个人的官阶。同时,还要用簪,也可称作笄,从冠圈穿过,以固定头发。

为了防止冠从头顶滑落,还从冠圈上引出两根绳系在颌下,就是缨。丝绳在颌下打结后,余下的部分称之为緌。唐代虞世南有首《蝉》诗,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句,句中“垂緌”,指的是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帽缨的下垂部分相似。

因为冠是古代贵族和官员所戴,加上官员出行乘车,所以就用“冠盖”或“冠缨”指代官员,由于冠的重要地位,古人非常重视,戴冠不整是非常有失身份的事,孔子弟子子路死于叛乱,被斩断冠缨,《史记》中说他: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表现了他对儒家礼法的尊重。

说了冠,再来说冕和弁。

说文解字归字(说文解字冠)(5)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冕的形制主体是一块长方形的版叫延。延的前部有旒(liú),又写作瑬,是下垂的一串串小圆玉。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丝绳叫的玉石叫做瑱(tiàn)。冕,大夫以上才有,前有旒,喻非礼勿视;耳侧有瑱,喻非礼勿闻。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

弁,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弁又分为爵弁、皮弁。爵弁为参加祭祀时使用,皮弁(以白鹿皮制成)则服兵役时用。

说文解字归字(说文解字冠)(6)

说到这里,咱们说一下,古人很重要的成人仪式“冠礼”。古代贵族男子,20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加冠仪式,冠礼由父亲主持,由家族中的长者在祖庙中给受冠者加冠。冠礼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给受冠的男子取字。我们知道,名是出生百天时,由父亲所起。名主要是供父母长辈呼唤所用。而字则是代表一个男子有参与社会事物的权利,代表着对他的尊重。这是名和字的不同来历之处。

古代的庶民,没有带冠的权利,他们用一块布罩在头顶,束缚头发,称之为帻(zé)。后来,帻逐渐扩大到士大夫阶层成为常服。

现在古代衣裳连称,在古代是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之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之以自障蔽(遮羞,当然也有庇寒暑的作用)。古代的上衣是襦,襦分为长短,交领右衽(衽指衣服相交之处,形如燕尾。)下衣裳,类似今天的裙,男女都用。合称襦裳。如果襦和裳连在一起,则称深衣。

说文解字归字(说文解字冠)(7)

最早的裤子是袴或绔,是没有裆的,只是两根裤管,称之为胫衣,又叫膝裤(像无底的袜子)用带子系在腰间。有裆的裤子与骑马打仗有关,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真正的连裆裤,叫做裈。因为绔是隐在裳下的,人们一般看不到,一般是葛麻做成的,而有钱的人家就比较讲究,能用细绢作绔,只能是富家子弟所为,纨是细绢,纨绔子弟也就指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了。

古代服装的质料并非棉花,明代棉花才引入中国种植,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内充填丝绵。填碎麻的叫做缊袍,为贫民所穿。后来袍不限于冬天穿着。

有个词叫联袂,这袂就是袖口,联袂就是联合。衣襟,古代本指交领,后指衣服的前半部分。还有一个词叫裾,是指衣服的前襟或后襟。裾又分曲裾和直裾,曲裾是交领右衽,直裾身前布幅为方形,而曲裾则为斜形三角,从背后绕至身前。还有就是蔽膝,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窄条形服饰,拴于大带之上。学者认为这是古代遮羞布的遗存。

说文解字归字(说文解字冠)(8)

总体来说,古代汉族服饰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的常服,百姓一般着裋褐(上短襦下长袴)。

最后咱们说说古代的足衣,也就是鞋。早期的鞋称为屦(jù),屦就是草鞋,也有用皮革做的叫鞮(dī)。草鞋又称躧(xǐ)、屣(xǐ)、蹻(qiāo)。屦有一种叫舄(xì),是在底子下面再加一层木底,如同木屐。在战国之后各类鞋通称为履(lǚ)。古代的袜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繁体作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