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历史背景(特洛伊的真实视角)(1)

历史上的传说或记载可能真假混杂,后人通过逻辑、证据与背景知识的分析,判断其中合理可信的成分。

为人熟知的特洛伊战争,有多少真实的情节?

特洛伊战争的过程与情节,主要来自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作品,而非正史。

荷马被认为是生活在大约公元前 9世纪的盲诗人。可是,也有观点认为历史上并无荷马其人,《伊利亚特》是游吟诗人的集体创作成果,“荷马”可能仅仅意味着“集会歌手”,因为希腊语中homaris意为“集会”。还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认为荷马时期的古希腊文字词汇不足以支撑史诗华丽的咏唱内容,因此荷马史诗是后人的托古之作。

中外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一部伟大作品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历经时间洗礼,从一个真实素材经过反复加工润色,最后由某位执笔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出色的作品。最终的成品必然呈现诸多艺术成分,但内容或多或少总有真实的蓝本。《伊利亚特》应该也不例外,在众多想象情节中存在一些历史描述。

《伊利亚特》最初是一部口头文学作品。这部史诗超过1/4的篇幅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天内的故事,主题是阿基里斯的愤怒。开篇是:

“歌唱吧,女神!

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里斯的愤怒!

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

给阿开亚人带来了受之不尽的苦难!

将许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

而把他们的躯体,

作为美食扔给了狗和兀鸟,

从而实践了宙斯的意志。

从初时的一场争执开始,

当事的双方是阿特柔斯之子、民众的王者阿伽门农

和卓越的阿基里斯。”

“伊利亚特”,是当时的希腊人对“特洛伊”的称呼。特洛伊城邦位于亚洲安纳托利亚半岛西北,达达尼尔海峡东南。“阿开亚人”(或“亚该亚人”)指当时的希腊人。公元前12世纪的希腊分为数个国家,基本都说希腊语,为共同目标,形成联盟,组成10万希腊联军,千余艘战船,越过爱琴海,围攻特洛伊。

《伊利亚特》的故事从特洛伊战争的第9年开始讲起。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联军猛将阿基里斯喜爱的一个女俘,阿基里斯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伊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阿基里斯的好友穿上阿基里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杀死。阿基里斯悔恨愤怒中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特洛伊老国王以重金赎还儿子尸体。史诗在赫克托耳葬礼中结束。

《伊利亚特》原文的24卷中,不只有人的战争,还有神的世界。里面既有雅典娜、阿波罗等分别支持不同战争方的众神,还有宙斯这样擅运用权术和搞政治平衡的神主。人间战争的爆发、胜负、停止、再战,都离不开众神的意志。

这样的情节充斥在《伊利亚特》以外的相关文学著作。特洛伊战争的前后相关情节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诸如斯巴达王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引爆特洛伊战争、帕里斯射中无敌的阿基里斯之踵、伊萨基国王奥德修斯设计木马屠城等。

这些文学作品共同形成的特洛伊战争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

文学作品肯定不能视作历史文献。与特洛伊战争同时期的中国处在殷商后期,关于盘庚迁都、武丁中兴等事件,有甲骨文档案及后世的正史资料记录。然而特洛伊战争的双方,古希腊与特洛伊,乃至西亚赫梯帝国的历史文献,均无此战记载。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著有西方最早的史书《历史》,其历史地位相当于中国西汉撰写《史记》的司马迁。这位严肃的历史学家对《伊利亚特》描述的特洛伊战争同样不以为然,除了神话部分,他不相信一个美女能让人类战争打上十年,但他倾向于这场战争真实存在过。

荷马史诗的创作,距离故事发生已经过去300-500年,希罗多德的考察则相距700年,都很难有第一手资料。然而3000年后,德国传奇式的考古学家施里曼却让特洛伊与迈锡尼的宝藏重见天日。由于施里曼严格按照荷马史诗提供的线索进行挖掘,似乎可以证实荷马史诗叙述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不过,逻辑上讲,从特洛伊与迈锡尼挖出古迹和宝藏,并不能证明特洛伊战争的存在。假设特洛伊战争是真实事件,如何证明考古挖掘成果就是特洛伊战争的遗存呢?按照荷马史诗的记载找到了古城古墓、挖到了古董宝藏,能排除这些东西是同时期其他人物与事件遗迹的可能吗?

针对特洛伊遗迹,有学者认为特洛伊城可能是毁于地震,而非战争。有学者认为古城被焚可能是意外或仪式造成的。也有学者认为特洛伊古城是战争后被焚毁的,但敌人不是来自希腊的亚该亚人,而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甚至是赫梯人。而从《伊利亚特》的内容看,作者似乎并不知道赫梯人的存在。

公元前13世纪赫梯与埃及争霸的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和国际条约的最早会战,两大军事强国在会战中集结的军队各自也只有2万多人。而几乎同时期的特洛伊战争,按照《伊利亚特》的讲述,希腊联军多达10万人,真实性令人生疑。

特洛伊城应与赫梯帝国有密切关系,但赫梯帝国宫廷档案中看不到特洛伊城受到希腊人大规模攻击被毁灭的记录。不过,赫梯人与希腊人对于特洛伊的小规模争夺战是有的,双方互有攻守。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特洛伊战争背后的真实背景基本浮现:

爱琴海西侧,孕育出古希腊文明的克里特文明被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文明取代后,繁荣的迈锡尼文明向四面扩张,并与爱琴海东侧的特洛伊地区发生冲突。公元前12世纪前后,爱琴海周边曾经存在过迈锡尼、埃及、赫梯、亚述几个强权,并围绕特洛伊地区展开过争霸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爱琴海东西政权两败俱伤,均陷入混乱与野蛮。

特洛伊城地处爱琴海东北的亚欧交界线附近,位于通向达达尼尔海峡及黑海周边肥沃土地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城市周围有富庶平原和金属矿藏,吸引移民定居。积累一定实力之后,开始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向欧亚贸易的大量船只商人征税,利润丰厚,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实力。

益发富有的特洛伊城邦,既存在加强控制本地区的欲望,又面临其它地区势力来抢夺财富的欲望。从特洛伊挖掘的文物看,有来自爱琴海南部的陶器、橄榄油、酒,有来自多瑙河的琥珀、刀剑、马匹,还有来自中国的玉。特洛伊则外销金银、木材、牲畜。对大量贸易征税,一方面增加财富,另一方面遭到敌视。

处于交通枢纽的地理资源可能是特洛伊城下发生战争的关键原因,而不是美丽的海伦。对任何稀缺资源,觊觎它的势力会设法夺取,拥有它的势力则会竭力维护,没有更好方式解决争端的时候,战争就会爆发。战争目标是交通控制权的归属。

为维护既有权利,特洛伊无疑会调动各种资源抵御外部侵略。面对来自海上的持续攻击,作为一个城邦,特洛伊的人口和物资都相对有限,因此需要取得包括赫梯在内的小亚细亚诸国的支持。

赫梯人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也是世界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铁的硬度高于铜,铁武器对阵铜武器有明显优势。铁刚出现的时候价格昂贵,是黄铜的60倍。在《伊利亚特》第23卷中,阿基里斯拿出贵重的奢侈品作为葬礼竞技会的奖品,其中包括一块没有加工过的铁块。

赫梯人建国后凭借铁器优势四处征战,占据安纳托利亚半岛,约公元前14世纪达到鼎盛,灭亡巴比伦第一王朝,并与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争霸。在卡迭石之战中,古埃及文献提到赫梯军队中有一支盟军,后世学者判断该盟军就是特洛伊人。特洛伊城邦很可能是赫梯帝国的附属国或结盟国。

如果古希腊诸国联合进攻特洛伊,赫梯支持特洛伊也是合理的。赫梯古文献中提到过传说中希腊联军统帅、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父王,但无迈锡尼与特洛伊的战争记录。

如果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确实存在,真实目的很可能是抢夺资源和控制海上交通。伯罗奔尼撒半岛曾经果实丰饶,畜牧昌盛,贸易发达。荷马史诗中描述的古希腊民众生活,穷人三餐是鱼和饼,富人与士兵早餐有酒有肉。奥德修斯和他的养猪人共同吃一只烤猪当午饭。这样的富足生活使古希腊诸国具备较高的贸易和军事实力。

但随着气候恶化、农业歉收、物产减少、流民增多,加之贸易受阻影响税收,古希腊诸国开始以军事手段维护贸易利益。如果能够征服特洛伊,至少可以打通欧亚贸易线,甚至可以获得当地的税收与资源。劳师远征需要有让士兵不畏牺牲的理由,抢掠富庶地区不够冠冕堂皇,维护国家利益不够通俗易懂,捍卫男人名誉可能会成为借口。

当时古希腊诸国多为家族统治,各族必须一致行动时,族长们就遵从他们中的最强者为国王。这个国王对军队、政府和宗教都有绝对的控制权,他的财富主要来自税收。当税收不足时,会想方设法开辟税源,商业税是主要税种。

古希腊的贸易线向爱琴海周边扩散,包括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马尔马拉海,再经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当时迈锡尼进口品主要是金属、谷物、油、酒,出口品主要是陶器。特洛伊的兴起,使达达尼尔海峡处于其控制之下,伯罗奔尼撒半岛诸国的贸易和殖民受到重税或阻挠,于是兴兵征讨特洛伊,不甘臣服的特洛伊则奋起还击。

战争一定是激烈而残酷的,结果也很悲惨。特洛伊战争之后,希腊诸国一蹶不振,可能是长年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很快被来自北方的持有铁制刀剑的多利安人征服,迈锡尼文明几乎完全被摧毁。原有的辉煌宫殿被毁,几百年未能重建。艺术衰落,陶器工艺大幅下降。秩序混乱,人人自危,希腊人开始随身携带武器。

战胜方都如此孱弱,战败方更惨不忍睹。按照荷马史诗的记述,特洛伊城在木马屠城后被焚毁。考古挖掘也发现被焚毁的证据。当然,特洛伊古城历时久远,屡次重建,考古证据很难证明哪些传说是真实的存在。施里曼挖掘的特洛伊城不到2公顷,后来发现至少有20公顷。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城上下叠加9层,他认为被希腊人攻陷的是自下而上的第2层,后来学界考证判断应该是第6层和第7层的第1阶段,特别是第6层第8阶段的特洛伊城有明显被毁痕迹。但这也只是那个时期的遗迹,是否毁于希腊人无从判断。可以肯定的是,战火毁灭了繁盛一时的特洛伊城。

与特洛伊关系密切的赫梯帝国旋即灭亡。入侵者不仅有来自爱琴海的希腊人和腓尼基人,还有来自黑海沿岸的异族,以及亚述帝国。赫梯帝国控制下的首都及各大城市被彻底焚毁,首都及附近荒无人烟达300年。赫梯人虽开铁器时代的先河,但以《赫梯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体系远比古巴比伦法律人道,死罪也不多,而灭亡后被充满剥皮、宫刑、钉木桩等酷刑的亚述法律所替代。

真实的特洛伊战争未必如荷马史诗般精彩纷呈、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更不可能有那么多神与神之间的勾心斗角和神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让残酷血腥的战争鲜活起来,参战者可能只是一系列无名战役的获胜者或牺牲者,却被后人加工塑造成各具特点和魅力的传奇英雄,并赋予他们英雄的名字和戏剧化的人生,让他们象历史人物般存在于后人的记忆中。

特洛伊战争背后还同样蕴含着政治规律:资源满足人类的需求,也会引发人类的纷争。战争是解决纷争的激烈手段,却未必能实现理想结果。统治力的边界,存在于综合实力与民心向背。

特洛伊历史背景(特洛伊的真实视角)(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