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的万寿寺大禅堂,明万历五年(1577)始建,清代重修,原为寺内主持讲经说法及僧人坐禅之处。 现为“万几余暇”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
满洲入关前已经接触过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掌握了一定的汉文基础,有的还接触过书画艺术。入关后,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社稷,顺治、康熙两朝统治者推崇文教,开科举鸿博、编撰图书,使文化艺术得以接续宋明之传统,蓬勃发展。由于帝王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顺治、康熙两位皇帝书画雅好的风气一开,客观上使帝王审美趣味在宫廷、文士及市井中快速蔓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清初任职宫中、辅导帝王课业者,多为前朝大臣、名儒。他们受晚明主流书画风格影响颇深,比如常与顺治帝直接进行书画交流并代笔的戴明说,无论书法、绘画均有董其昌遗风。在这些帝师近臣的影响下,清初的统治者们很自然地将明末以董其昌书画为主流的传统接续起来,并在康熙朝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顺治帝画钟馗图轴 清顺治(1644-1661)纵132.4厘米,横63.6厘米
顺治皇帝的书画艺术:顺治皇帝接触汉文化较早,对书画极有兴趣,创作了大量作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收录顺治帝书画作品三十四件,其中书作十五件,画作十九件。书法上他擅长篆、楷、行和擘窠大字,在学习钟繇、王羲之、董其昌诸家基础上,广泛临习各家名帖,笔力雄健。今北京西北郊北法海寺“敬佛”碑为顺治十七年(1660)御笔,体现了顺治帝的楷书及篆书面貌。而在《御临诸名家帖五册》中更可看到顺治帝临习过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怀素、欧阳询、颜真卿、苏轼、蔡襄、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诸多名家书法。绘画方面顺治帝擅长水墨人物、山水及梅、竹题材等。其所绘人物肖像如镜取影、须眉毕肖;山水多仿宋元名家,笔意生动;墨竹与明末画家戴明说所绘如出一辙。
戴明说竹石轴 清顺治(1644-1661)纵140.5厘米,横37厘米
以墨笔画竹石,构图奇特。一丛修竹自画面左侧生出,有竹枝向上翘起拔节,有竹枝垂落而生,竹叶向背分披,疏密有致;用墨浓淡适宜,笔笔中锋。画面下端绘山石、水草相呼应,山石简括,水草疏懒。作品构图简洁明晰,画面署款“戴明说”,后钤白文印“戴明说印”“宫保司马之孙大司农之章”两方。画首正中钤朱文“米芾画禅,山峦如觌,明说克传,图章用锡”十六字叠文印。
戴明说竹石轴 清顺治(1644-1661)纵140.5厘米,横37厘米
以墨笔画竹石,构图奇特。一丛修竹自画面左侧生出,有竹枝向上翘起拔节,有竹枝垂落而生,竹叶向背分披,疏密有致;用墨浓淡适宜,笔笔中锋。画面下端绘山石、水草相呼应,山石简括,水草疏懒。作品构图简洁明晰,画面署款“戴明说”,后钤白文印“戴明说印”“宫保司马之孙大司农之章”两方。画首正中钤朱文“米芾画禅,山峦如觌,明说克传,图章用锡”十六字叠文印。
顺治帝存世画作多见山水,人物画数量少,并以佛道人物题材为主。清彭孙贻在《客舍偶闻》中就有“世祖御笔,每图大臣像以赐之”的记载。以绘画描摹官员形貌,面如钱大,须眉毕肖。这件钟馗画像,工写兼备,极为传神。其冠、脸、衣、靴,均以大写意的粗狂线条勾勒轮廓,而脸部的胡须却根根明晰,生动精细,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画上有“御笔”“赐户部尚书戴明说”两处题款。钤印“顺治御笔”“广运之宝”“顺治一年御笔”“宣统尊亲之宝”朱文印。
康熙帝御笔行书轴 清康熙(1662-1722)纵117厘米,横47厘米
画面题诗“画潭竹与傍幽蹊,画楫浮空入夜溪;芰荷覆水船难进,影舞留人月易低。”钤印三方,朱文印“康熙宸翰”“敕几清晏”,白文印“渊鑑斋”。渊鑑斋是康熙晚年在畅春园的书房名号。作品结体自然,行笔流畅,点画洒脱。章法布局呈典型董其昌行书风格,行距较宽,萧散有致。
康熙皇帝的书画艺术:康熙帝同他的父皇一样喜爱书画艺术,学习书法尤为勤奋。他曾言:“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其作品法度井然,功力深厚,酷肖董其昌,体现出对帖学的尊崇。形成这种面貌除了源于其个人喜好外,与书法老师和善书近臣陈廷敬、傅以渐、沈荃、励杜讷、高士奇、王士祯、张英、徐乾学、何焯、姜宸英、汪士鋐、陈邦彦、笪重光等人引导也密切想关。他们收明末董其昌书风影响很深,多以晋、唐、宋人帖学为本。在此氛围下,康熙帝刻苦研习、临仿董其昌书法。绘画方面,康熙帝褒扬和支持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等以宋元名家笔法为尊的画家,使“四王”山水画占据画坛正统地位,引领着皇室书画创作和审美的趋向。
康熙帝行书五言唐诗卷 清康熙(1662-1722)纵31.5厘米,横185厘米
墨笔行书“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句。”内容出自唐代李峤的五言诗《风》,表达了作者对风的赞叹:秋风能扫落叶,春风能开鲜花,风能是水生波,能将竹竿吹得歪歪斜斜。“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充满力量。作品结体自然舒朗,笔划苍劲,兼有董其昌、米芾遗韵,呈现了康熙皇帝后期行书空灵清雅的面貌。画面钤印朱文“康熙宸翰”“敕几清晏”“日镜云伸”。卷后有法生注文,拖尾有丰城杨瑄、桐山张廷玉、昆陵钱名世,查慎行、南沙蒋廷锡、泽州陈壮履、浙西查昇,甬江徐文驹,襄平强国忠,晋陵唐执玉、浙西钱以瑝等人跋文,并附钤印二十四枚。卷外题签“康熙御笔”。
康熙帝御笔条 清康熙(1662-1722)纵105.5厘米,横46.5厘米
墨书行草诗文“叠嶂层崖一线开,草深径路绝尘埃。龙沙雨后滦河水,日夜朝宗入塞来。巡历塞北杂咏。”钤朱文印“康熙宸翰”“敕几清晏”。
康熙帝御笔“依清旷”横幅 清康熙(1662-1722)纵57.5厘米,横133厘米
墨书“依清旷”三字于蜡信笺纸上。结体端庄、行笔自然、行距舒朗。依清旷是皇帝上朝、退朝途中停留、休息、更换上朝服务的场所,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乾隆以后更名为“四知书屋”。画面上部正中钤朱文印“康熙御笔之宝”。卷外题签“御笔依清旷”。
康熙帝御笔行书“天宇咸畅”诗扇页 清康熙(1662-1722)纵16.5厘米,横47.5厘米
墨笔行书“通阁断霞应卜居,人烟不到丽情虚。云叶淡巧万峰明,雁过初,宾鸿侣。鸥雨秋花遍洲屿。天宇咸畅调寄万年斯曲”。画面钤印三方,朱文“康熙”,白文“稽古右文”“惜寸阴”。内容是康熙皇帝所书热河三十六景诗其十八“天宇咸畅”。
康熙帝御书册 清康熙(1662-1722)纵21厘米,横10.5厘米
封面题签“康熙御书成道记”。内容为唐太原王勃所撰“释迦如来成道记”。册后有“天启四年十一月长至前一日,云间香光居士董其昌识。康熙戊戌八月廿又四日临。”钤朱文印“康熙御笔”。
康熙帝御临各种法帖册 清康熙(1662-1722)纵22厘米,横10.6厘米
封面题签“康熙御临各种法帖第十册”,雪青色天华锦镶木边封皮。本册页内容为汉传佛教大慧禅师礼观音文,前九册遗失。本册后有落款:“董其昌,丁酉二月十二日临”。后接“观音灵感真言”“宝晋斋砚山图跋”及谈国桓跋文等。
康熙帝御笔行书册 清康熙(1662-1722)纵22.5厘米,横11厘米
封面题签“康熙御临各种法帖。第四册”,雪青色天华锦镶木边封皮。册后有落款“其昌。康熙庚申长至五日”钤朱文印“康熙御笔”。
顺治、康熙两期,在皇帝身体力行进行艺术创作的引领下,早期宗室贵族中涌现出大量艺林妙手。其中顺治帝同辈宗室中著名者有安和郡王岳乐、六郡主;康熙帝同辈宗室中著名者有裕亲王福全、辅国将军博尔都、庄亲王博果铎、裕亲王鄂扎、固山贝子蕴端;康熙帝诸子中有直郡王允褆、诚郡王允祉、淳亲王孕祐、怡亲王允祥、恂亲王允禵、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慎亲王允禧等,都是宗室中的书画佼佼者。
直郡王允褆行书“克绍家声”横幅 清康熙己卯年(1699)画心纵44.5厘米,横181厘米
行书“克绍家声”绫本横幅。落款“康熙己卯夏日书”,后钤朱文印“直郡王”“皇兴堂”,白文印“逊志堂章。”据题款可知,此作品写于允褆受封直郡王的第二年。
允褆(1672-1735),爱新觉罗氏,康熙长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时年二十六岁的允褆被封为直郡王。
果亲王允礼行书唐诗卷 清康熙(1662-1722)纵27.2厘米,横212厘米
以行书笔法抄录唐诗十三首。依次为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唐徐彦伯《上巳日祓褉渭滨应制》、唐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唐李隆基《过大哥山池题石壁》、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山中问答》、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望天门山》、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唐储光羲《同武平一员外游湖五首时武贬金坛令》、唐常建《三日寻李九庄》、唐李颀《寄韩鹏》、唐钱起《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2022年9月24日
谢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