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自律给我自由!也包括“优化”的自由吗?
曾几何时,步数排行成了朋友圈的热词,于是趣步App趁势崛起并迅速衰落;
如今,跑步健身又成了朋友圈“新贵”,各大运动健身App再次群雄逐鹿,最终Keep杀出重围,跑马圈地、迅速扩张,好不快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结局仿佛也早已注定...
四年的时间,Keep获得6轮融资合计超1.87亿美元(约13.2亿元),坐拥2亿用户,日活600万,堪称“健身独角兽”;
无可奈何花落去,“虚胖”的Keep近日决定“瘦身”,不再keep:
据36氪获悉,10月24日,“具有社交属性的健身App”Keep开始了一轮大裁员。
据内部人士称,此次Keep裁员涉及人数或有两三百人。
对此,Keep方面回应称,网上传的300人不是真实数据,此轮优化实际占800人的10-15%。
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健身独角兽Keep也keep不住了,健身的效果哪有“瘦身”效果来得快;
裁员百人,在打造运动健身生态道路上狂奔的Keep,终于也不得不按下了紧急刹车键...
壹
10月24日(1024程序员节),程序员节对于程序员们来说无疑是最开心的一天,但Keep的程序员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不少人在当天突然失业了。
据36氪报道,以运动健身起家的Keep被曝出裁员两三百人,以技术为主。
对此,Keep官方回应称没有裁那么多人,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效率就是生命”,优化人才结构提升组织效率是公司长期发展的管理必要项。
Keep团队共800多人,每年旺季一过,没验证通过的业务会被关掉,绩效差的优化,比例在10-15%,每个人都合理补偿,好聚好散。
Keep首席技术官(CTO)彭跃辉在此次裁员内部信中表示:
“公司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更核心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要考虑ROI(投入产出比)。”
于是,就有了某职场社交平台的那张“234”的截图;
某职场社交平台认证为Keep 员工的用户称:“24 日 2 点通知,3 点谈话,4 点走人。企业人数当日从 856 下降至 797。”
也许对于Keep来说,对业务线进行优化和瘦身,这正是虚胖的Keep的必经之路。
但是,对于正在过节的程序员来说,靠技术吃饭的他们是无辜的,难免令人心寒;
不过想想也是,毕竟后台已经是成熟的后台了,已经学会自己“优化维护”了,不再需要那么多程序员去开发维持了。
回顾Keep的发展之路,不难看出这又是资本狂欢背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从健身工具类APP起家,到拥有健身器材、健身房、轻食等多条跨界业务线。
近几年,Keep的无边界扩展也给其带来不小的压力,首款健身器材被吐槽使用体验不佳,开展轻食业务没有线下实体店,人气课程打开率低……
贰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周围用运动健身APP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与传统的健身方式相比,健身APP操作简单、功能齐全、随时都可以使用的优势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根据艾瑞数据显示,去年5月国内健身APP月使用次数已经增至22.27亿次,同比增长218%。
毫无疑问,这个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当中,而其中有一款健身APP显得尤为突出——从2015年成立到现在它疯狂圈住2亿用户,一跃登上行业第一,堪称健身APP业内的一匹黑马。
公开数据显示,Keep从2015年2月上线,突破 100 万用户只用了 8 天。
今年6月,Keep宣布旗下用户注册量已有2亿,月活跃人数数量为4千万,每日动态分享用户数为600万。
除了用户优势,Keep还手握中国城市健身人群的核心数据资源。
因此颇受资本市场看好,共完成6轮融资合计超过1.87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腾讯、高盛、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GGV纪源资本等;
其中最近的一轮融资为2018年7月获得由高盛领投的1.27亿美元D轮融资。该轮融资刷新了互联网健身领域单笔融资额的最高纪录。
口袋有余粮,布局梦想就显得底气十足,恨不得Keep立马吃成个“胖子”,结果只是“虚胖”。
经过5年的疯狂扩张,Keep不再是单纯的兼具运动和社交属性的App,而是不断发力运动消费,接连涉足智能硬件、运动服装、轻食、辅助训练器械等,致力于成为运动科技平台。
然而,扩张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多个方向的业务探索也让Keep变得日益臃肿。
“2018年对于我和团队来说,是面临巨大挑战和抉择的一年。”今年4月,Keep创始人王宁在发布一系列运动产品后坦言,Keep已走到十字路口。
果然,进入2019年后,Keep内部就开始出现一些风声,类似不好拿钱、市场太差、看工时、要优化等等的讯息。
但是如此的突如其来,如此规模、立即执行的裁员,却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10月24日,程序员的节日。老板和HR带着他们准备好的离职申请、赔偿协议、离职流程清单,找到计划中每个人谈话。上述员工签了文件后,当天走完了离职流程。
从结果来看,经过5年的迅速发展和扩张,Keep仍未摆脱线上App转投线下盈利难题,通过流量转化为线下资源的模式并未达到预期。
急速扩张不到一年时间,Keep快速裁员刹车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直被焦点关注的资本宠儿Keep如此规模裁员,究竟是为什么?
叁
总结后不难发现,Keep的问题也是目前众多创业公司的积疾:大环境不好;扩张太快,泡沫太大;产品创新能力低,变现能力较差等问题。
首先,大环境问题。
健身本身是反人性的,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各种焦虑,根本不可能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投入。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运动大数据行业研究报告》对国内运动人群进行了画像。
其中,30岁以上用户占比64.6%,企业管理人员占比43.3%,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占比41.3%,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79.7%。
可以发现去运动的都是有收入有时间的“精英人士”,而处于收入下游最多的人群根本没有多余的金钱去投入运动;
再加上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白领,996成为常态,平均每天只有2.2小时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运动。
其次,发展过快,泡沫太大。
Keep从一个健身APP起家,把健身、餐饮、服饰等联系到一起,这在传统运动行业是不可想象的。
但Keep毕竟只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其上吃、穿、用、练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作为一个行业分支。
要知道,无论是家用运动设备与器材、运动健康概念的轻食,还是线下健身服务,每个业务方向都有自己的商业逻辑。
同时,电商又是包含了一系列的供应链,物流,客服、售后等多重复杂分流程和服务,把这些业务落在一个成立5年、不足千人的垂直小众非专业电商团队身上,担子未免过重。
因此,从一个小小的App上凭空“长”出一个完整的健身生态并不是那么地容易。
最后,产品创新不足,变现能力不太好。
尽管keep里有数百种健身动作展示(而不是教学),但它仍然只是一个互联网产品,而不是一款健身产品。
keep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默片式的动作展示,与教学不是一回事;
而且随着业务场景的拓展和商业诉求的增加,Keep产品越做越重,渐渐变得留不住用户。
除了线上广告,目前运动消费、Keepland、App会员都是Keep商业化的探索方向,并未最终确定自己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所以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找到并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可行。
新业务盲目追求快,而忽视产品的创新和商业逻辑的正确性,很有可能陷入新业务被砍掉、人员大量流失的尴尬境地,这正是此次裁员的直接导火索。
据Keep合伙人、副总裁刘冬介绍,Keep目前第一大营收来源是运动消费产品;其次是广告收入;第三部分收入贡献来自线下店Keepland。
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健身App还是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其它几种营收模式还需要大量的投入,短期内能够达到收支平衡就不错了。
在主业造血能力尚未完全证明的情况下,去扩展探索给企业带来沉重经济压力。
如今, Keep不再keep “健身”,开始“瘦身”——没验证通过的业务,如创新业务和探索业务等及时关掉和优化;
公司层面各个部门开启全员优化,其中技术和运营岗位因占公司人员的比例较大波及最多。
Keep,自律给我自由!也包括“优化”的自由吗?
肆
最后,笔者在这教大家一些最基础的“闭坑指南”,教你如何一眼看穿一家公司要出大事:
创始人频繁跑会;核心团队内讧;法人突然变更;团队整体裁撤;关键岗位长期空缺;直属上司行迹诡异;基础岗批量下线;核心岗位异常高薪;制造虚假繁荣;品牌公关癫狂...
参考资料:
铅笔道《2亿用户、6轮融资后,Keep虚胖了》、
中国企业家杂志《Keep陷入裁员风波,还能Keep吗?》、
品途商业评论《Keep称裁员是公司正常运营现象,我是不信的》、
36氪《“程序员节”Keep突然裁员:约占10%-15%,多为技术开发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