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的遵道而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的遵道而行(论语其身正)

论语的遵道而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孔子曾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在整个春秋时代的政治、外交活动中,《诗经》常被人们断章取义地用来借喻以表达思想与情意。

诗经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的风气,然而孔子说,就算是能背诵《诗经》,却不能运用的话,那又有什么意思呢?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

孔子接着说,一个当领导的作风清廉端正,不用他下命令,下面的人自然也会听从仿效。如果当领导的本身就昏庸、邪曲,那么,即使他三令五申地强调,要下面端正作风,下面的人也不会听从,还是会变着法儿地作奸犯科,有一句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和康叔是兄弟。并且,鲁卫两国的政治状况也相差不远,在当时说起来都还算不错。

所以,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在这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上下级、兄弟间相互影响的必然性,以及领导人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