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书过程中发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是一本出版于1978年的教材—世界地理。大概一翻,里面印刷清晰,图案逼真,不输今天的教科书。

细看内容的时候发现问题了,书里有些字跟我们今天的字不一样!很多字在我们以前的许多老教师的板书里能看到,某些字在我们生活中能看到,但是今天来看就是错别字。比如,停车场的“停”,在这里面就是是一个单人旁加一个“丁”,左右结构。有些个别的页面,一面就有十几个这样的字。

以前的字和现在的字有什么不同(70年代的简化字长什么样)(1)

在以前我一直认为这是某些人的个人行为,为了图省事把一些字简写,约定俗成了大家就都认识了,现在看连严肃的教科书都用这样的字,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大家都知道我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繁体字,书体可能有变化,但是繁写是基本固定的。繁体字笔画多是都知道的,这也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文盲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甚至于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文盲率还在80%左右。

以前的字和现在的字有什么不同(70年代的简化字长什么样)(2)

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时,胡适等人极力倡导白话文,以取代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其实文言文难懂是有道理的,跟繁体字笔画繁多也有一定的关系。古人也知道繁体字笔画多,如果写文章字数不加以节制,势必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浪费很多的经历。所以古人养成了行文言简意赅的习惯,这样的后果是对文化的传播极为不利。字难写,文难认,在加上读书的开销不菲,所以很多人放弃了识字学习,宁可当睁眼瞎。

以前的字和现在的字有什么不同(70年代的简化字长什么样)(3)

所以当时有不少学者在倡导白话文的同时也提出了字体简化的构想,但是这种系统性的大工程相当依赖一个统一高效的政府来推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个构想一直也就是个构想罢了。

进入了新中国,国家建设摆上议事日程,而国家建设对人才的渴求,对文化知识的需要也促使国家提出了字体简化的目标和要求。1956年的第一次文字简化运动应运而生,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搜求社会上一些常用俗字,对500多个汉字进行了简化。这次简化运动很成功,为我国文字简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的字和现在的字有什么不同(70年代的简化字长什么样)(4)

在那个年代,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扫盲班,识字班,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识字的热潮中去,甚至有许多老大爷老大娘认识掌握了基本的汉字。不可否认,汉字的简化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

再后来由于具体的实际情况,汉字简化没有再推行下去。进入78年,我国又迅速重启了汉字第二次简化运动,各大报纸率先采用二次简化方案的简化字进行印刷,教科书随后跟紧,那么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推广二次简化字。

以前的字和现在的字有什么不同(70年代的简化字长什么样)(5)

但是二次简化字有些方面走的太大,在实际应用和教学中已经开始造成了认知困难和运用上的混乱。比如姓“戴”的戴当时就被改成了“代”,这两个字根本就没有关系。比如“闫”和“阎”两个姓在古代根本就是两个姓氏,在二次简化字中把“闫”作为了“阎”的简体字,直接导致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登记姓“阎”,儿子登记就姓了“闫”,有些本来是姓古姓“闫”的,比如阎锡山,原来是写作闫锡山的。

如此之乱下还会发生什么,谁也不敢说什么,但是在民间不绝于耳的质疑下,在1986年我国宣布第二次字体简化作废。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文盲率已经大幅度降低,字体简化的环境也就不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