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上海流行起了中餐日作。
主厨把半个皮蛋切成两半,撒上两片菜叶,就能卖到 100 多一份。食客一顿吃上 2000 块,也吃不上一个饱。可在上海,像这样的 " 中餐日作 " 餐饮店,却越开越多,食客络绎不绝。
其中,较为知名的 " 中餐日作 " 餐饮品牌,头灶的位子要提前一个月预约,还不能迟到。食客若是迟到,店方有权取消服务,且扣除全部的 1000 元定金。
常言道:" 顾客是上帝。" 可在 " 中餐日作 " 的世界里,店家才是上帝。上海素有 " 魔都 " 之称,如此魔幻颠倒的商业逻辑背后,毫无保留地展示了什么叫:" 魔都新消费!"
当长沙新消费在快速退潮之际," 魔都新消费 " 才刚刚开始登上舆论的舞台。
一,在喧嚣中沉寂的长沙新消费
一提到新消费,就离不开长沙。在过去一年里,长沙的新消费品牌在资本圈、舆论场上话题不断,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红新消费品牌。
茶颜悦色、超级文和友、墨茉点心局、虎头局渣打饼行等,都是在长沙孵化出来的网红品牌。在这一系列网红品牌的加持下,长沙也被捧为 " 网红城市 ",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长沙网红地打卡,助推长沙经济起飞。
可是,好景不长。其兴也忽焉,其衰也忽焉。长沙的网红消费品牌才刚刚兴起,就迅速跌落神坛。2021 年的冬天,是长沙网红品牌的冬天。茶颜悦色、超级文和友、墨茉点心局、虎头局渣打饼行等,纷纷陷入裁员困境。其中,茶颜悦色因过度降薪问题,还被骂上了热搜。
在茶颜打工,有员工竟然月入 2000,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我们可以发现,长沙的网红品牌主要集中于消费领域。可长沙在中国众多省会城市中,居民收入并不算最高,和北上广深更是没法比。
2021 年,长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 5.5 万元,可同期上海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达 7.8 万,位居全国第一。消费的第一支撑力,还是依赖于可支配收入的多寡。
长沙新消费品牌退潮,既有企业盲目扩张的原因,但从根源上来讲,长沙城的总体消费能力有限,无法支撑长沙新消费品牌的市内扩张。
贴上鲜明地域标签的长沙新消费品牌,难以摆脱长沙的地域标签,最显著的就属茶颜悦色。作为一款新消费奶茶品牌,茶颜悦色在长沙开了 200 余家门店,就面临市场饱和的瓶颈,大量门店亏损,最终不得不被迫关店 80 家。
茶颜悦色兴起于长沙,也困于长沙。可是,星巴克在上海开了 745 家,也没有出现大规模闭店的情况。二者之根本差异就在于,上海居民可支配收入远远超过长沙居民可支配收入。
网红品牌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区域外游客,但从长期来看,当区域外游客散潮后,长沙本地的消费力就会很快触顶。扩张中的长沙新消费品牌也会在游客散潮后,陷入规模收缩,闭店裁员的困境。
而要吸引区域外游客,长沙的网红品牌更需在舆论端不断制造新话题,形成营销热点,持续从外部引导客流。可区域内消费的乏力,终将会在营销热潮退去后暴露出来。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长沙网红新消费品牌集体退潮,可在本质上,还是一座城市消费力的上限已经触顶。
走不出长沙的长沙网红新消费,兴于长沙,也必然困于长沙。
喧嚣之后,网红新消费也必将坠落神坛。长沙从来都不是中国新消费的中心城市,相比于新消费,长沙更擅长网红营销。
中国真正的消费城市一定在经济更发达的东部,东部首先就要看上海!
二,在沉默中爆发的上海新消费
上海不是一座喧嚣的城市,它很慢热。有时候,上海的慢热会慢到让人觉得 " 它是不是不行啊 "?
可在 " 行不行 " 这个问题上,上海从来都没让人失望过。
在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那些年里,深圳诞生了腾讯,杭州培育了阿里,北京有百度,上海似乎在互联网浪潮中失声。可是,就在人们的质疑声中,上海慢悠悠地赶了上来。
B 站、拼多多、携程、滴滴、饿了么、小红书等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人们这时才反应过来,上海互联网产业成了!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如此。当合肥押中蔚来,深圳孵化比亚迪,上海利用自身独有的产业优势,引进特斯拉,一举超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当资本、媒体大肆炒作长沙新消费时,人们不自觉地将长沙视为网红圣地。可人们很少关注到的是,沉默中的上海,才是中国最具消费力的城市。这种强大的消费力才是支持新消费品牌不断走强的动力之源。
上海不像深圳,深圳属于奋斗者,上海属于上海人。
在长沙依靠排队出名的超级文和友,来到深圳后,改名为 " 老街蚝市场 " 了。深圳人讲究高效,不喜欢排队。可在上海,上海人排队比长沙人更疯狂。
他们可以为了买一个限量款的迪士尼玩偶——玲娜贝儿,从深夜开始排队,排到尿血。他们愿意为热爱买单,愿意为热爱排队。
当第一家 Costco 超市在上海开业时,即便是工作日,也还是吸引了无数的上海大爷大妈涌入,人山人海。
2 月 25 日,第一家美国蓝瓶咖啡在上海正式开业,又一次冲上热搜。上海的年轻人在蓝瓶咖啡的门店外,排队 6-8 小时,只为买一杯手冲的蓝瓶咖啡。
上海人不仅有充足的排队时间,还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供他们花。在上海,一共开了 6913 家咖啡馆,可当蓝瓶咖啡来到上海时,上海人还是愿意去为它排队,为它买单。是蓝瓶咖啡真的比另外 6912 家咖啡馆更好喝吗?
答案并不是。这是上海人独有的消费习惯。它所展示的是,上海人不仅有钱,还有闲。
在有钱又有闲的上海,新消费是不需要去炫耀的,也不需要网红式的疯狂营销。就像 " 中餐日作 ",上海人追求的本就不是量大求饱,而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价值消费。
在消费力上,上海从未落伍。
三,上海新消费在高速中成长,稳健中爆发
相比于长沙新消费,上海的新消费产业发展势头更猛,也更稳健。
在过去 5 年里,真正把一个新消费品牌做大做强的企业不是任何一家长沙企业,而是根植于上海的元气森林。成立于 2016 年的元气森林,到今天,也才走过 5 年时光。
有媒体消息称,元气森林 2021 年营业收入将超过 100 亿。它的估值早就突破 1000 亿。5 年时光,从 0 到 100 亿销售额,到 1000 亿估值,这是中国新消费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个商业奇迹。
因元气森林发展过快,势头过猛,就连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集团和百事集团也联合了起来,在内部会议中称:" 今年势必要消灭元气森林气泡水。"
上一个让可口可乐如此紧张的品牌是百事,而让百事如此紧张的品牌是可口可乐,同时让可口可乐和百事集团如此紧张的品牌,也只有元气森林了。
上海的新消费之强,不强于营销,而强于产业。沉默中的上海新消费,其爆发力远远超过长沙新消费。
上海才是中国真正的新消费中心。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肖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