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认为,音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权衡事物的一门学说那时不但认为乐律(音乐)与度量衡有关系 ,而且还与历法也有很大的关系,古人认为乐律(音乐)与历法和度量衡是合一的学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历法是计量比什么时间更长的方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法是计量比什么时间更长的方法(计量趣话乐律)

历法是计量比什么时间更长的方法

中国古人认为,音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权衡事物的一门学说。那时不但认为乐律(音乐)与度量衡有关系 ,而且还与历法也有很大的关系,古人认为乐律(音乐)与历法和度量衡是合一的学科。

究竟是什么使它们融合在一起,为啥能产生这种思想的呢?这还要从中国古代时期说起。

古代的音律分为五音和十二律。五音为宫、商、角、徵、羽。有了音,古人提出用十二个规则去唱五音。十二个规则就是十二律。十二律的名字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由于一年恰好有十二月,于是在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冼;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

古代的五音与五行土、金、木、火、水”一一对应。并且跟四季、五行、五方相对应。

五行,五方和“宫商角徵羽”正好都是五个,刚好可以一一对应,但一年只有四个季节,却和五音相对应,我们可能会有些疑惑,不是多一个音调呢吗?

聪明的古人为了不让它落单,把夏天分为三个阶段,孟夏、仲夏(盛夏)、季夏。其中,季夏就是指夏天的最后一个月。让宫声与夏天的最后一个月相对应。

《礼记·月令》中,郑玄注:“春气和,则角声调”,所以角声配春季。夏季则与徵声相配;秋季与商声相对应;羽声则是和冬季。

十二律中发出的五音,为本音正调。而十二律的每一律,又都可以发出五音的每一个音,即5×12=60。用竹律六十。六十声调就对应了六十花甲子

古代的十二个月是根据月亮的变化确定的,可庄稼的生长是跟太阳的运行变化有关系,所以,人们又按照太阳“运行”变化的规律确定了二十四个节气。

.商朝时古人就已经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才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故律历之数,天地之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文历法与音律是一脉相通的,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状态,天地之道,也就是音律的原理。

和度量衡一样,历法也是由黄钟决定的。不过这是十二个笛子。

在黄帝时代有一个叫伶伦(泠伦)的人,用竹管削成一边斜,一边齐的12根长短不一的空竹管,据说其中最长的9寸,最短的4寸6;然后把12根空竹管里都装满暇莩(xiá fú,芦苇薄膜烧成的灰,是特别轻的);之后拿到西北的阴山,把竹管并排排列,使斜的一端插入土里,竹管周围蒙上布账,再加盖屋室,目的是使竹管接触不到一丝风。到了一定时间,最长的这根9寸的空竹管里的灰,就会自己飞出来,并有“嗡”的声音;因为没有外界的影响,这灰飞出来就是地气在作用——阴阳交替物候动。这根竹管就被伶伦命名为“黄钟”,而这个时间就是冬至,因为阳气开始动了;同时灰飞出的那一瞬间就是子时。

晋司马彪《续汉书》:“候气之法,於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琯,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緹縠,气至则一律飞灰。”

唐代韩偓《冬至夜作》诗里说,“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而这种将将十二律吕的律管与冬至阳气相应,并把黄钟确定为标准音和起始的思想,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将十二律吕与五行和节气等相配,则是以数和阴阳五行思想作为基本延伸,扩大了范围。

以上就是乐律和历法之间的一些联系,当然还有很多相关的联系。两者涉及到的数字也很多,古人认为这些数字都是天之道。但是现在看来大多数基本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古代人认为音律还具有沟通天人之间,调节人事变化的重要作用。

.古人认为“宫音”意味着君王,统领“众音”,“商音”意味着大臣,“角音”意味着老百姓,“徵音”意味着政务,“羽音”意味着天地万物。

.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结构里,音律是协调和联系三者的桥梁。所以,十二律吕被认为是天人合一论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天人合一呢?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令狐冲习得独孤九剑之后,剑法独步天下,达到了一般习武者没法达到的境界。已经到了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就是说令狐冲能够像支配自己一样灵活自如的支配手中的宝剑,达到了与剑融为一体的境地。

天人合一的意思和人剑合一相同,就是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

天一合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不加任何思维判别,不做任何认知干预,而能顺应万物自然之道,与自然万物"灵魂"融为一体。比如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感受,当你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时,感觉非常困难,经常出错。而当你逐渐掌握其规律技巧之后,就会感觉得心应手。当你做的次数非常多,非常熟练之后,有时就能到达到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炼武人的武功可达登峰造极,为官的可以明察秋毫。拿现代的体操和跳水项目比赛来讲,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跳出完美动作,得到近乎满分。

“天人合一”是历朝历代最高决策者所强调的基本统治思想,所谓“奉天承运”便是该思想的最直观体现,除此以外,为了将“帝王受命于天”的思想彰显得更加神圣化,统治者往往还会将“天意”与“人事”进行刻意融合,以便更深一层次地维护原有的统治秩序。

而作为“天意”与“人事”之间的桥梁,“历书”也就成为了统治者受命于天的重要凭证。因此,各朝对于“历书”都表现得尤为重视。

。历法也是古代帝王推行自己治国之术的重要凭仗,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风调雨顺、五福丰登便是一个帝王治国成功的表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按照历法当中的规则来进行,什么时候种苗,什么时候收成,这都是要按照历法来进行的,没有历法的时间参照,这些农业劳动就难以合理有效地展开,并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以历法为准,帝王还可以向世人传递什么时候适合干什么,比如斩首犯0人时,会选在午时三刻、岁末之时会进行太庙祭祀等等,这都是向民间传达,帝王行事皆是顺应天时之为。一个新的朝代诞生,帝王都会重新制定历法,表明自己是新的天子。如果一个小国家想要归附于大国,便要推行使用大国家的历法,以表示自己俯首称臣,因为历法当中包含着许多习俗和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