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1-09】,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抑扬顿挫的意思和造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抑扬顿挫的意思和造句(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的意思和造句

【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1-09】

在讲新问题之前,我们先讲一个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抑扬的原始认识来源问题时讲到的一个词汇:(斗抑箕扬)的问题。现代词典中的解释虽然也说这个词表达的是天上的斗星宿与箕星宿的形象问题,但是,却在前面加了一个按语:斗挹箕扬是比喻无实用。斗、箕皆星宿名,一象斗,一象箕,故以为名。

这种解释显然是(商周文化断档)后,(后天八卦)弃(先天八卦)的天地人自然一理文化而不用所产生的,变更天理文化的一种说法。因为在(天地人一理文化)中,天抑,地挹,人揖,表达的意思各有不同,

抑为抑制,

挹为舀取,

揖为人礼。

在古文中“抑,挹,揖”同义,只是用的地方不同。周易神文化后,弃而不用天理之学,以天为神,视(斗抑箕扬)而无用,故以挹取而更之,示其不用(斗抑箕扬)之理。

其实周文王之不用,并不能磨灭老百姓在生活中的已用。因为,斗箕抑扬之术,

在天可表春夏秋冬之寒暑更替,

在地为器则有斗可量黍米醇浆,箕可以扬弃谷物中的杂质。

在人为经络之始,可通肌肉,脏腑,精髓。

甚至至今,相士仍然以斗箕之术断人祸福,皆在传此之术也。尽管周文王已经明文把斗箕之术在易经中转变为蓍草神文化,想把它完全引导走进占卜的邪路,但是民间的已用之术,则是没有办法禁止流传的。

民间已经应用与认识到的内容(运动抑扬),(抑扬顿挫)是天地人一理动静观的核心内容,它适用于天地人自然界的所有运动表达。

抑者在向,按下,缩后,收敛左右,

扬者在向,举上,伸前,发散左右。

顿者停顿,抑扬之动弱而渐止,

挫者转折,抑扬之(更相动薄)。是没有办法禁止流行的。

所以,(运动抑扬),(更相动薄)是人类通过(声,色,味)来感悟自然运动,自然变化的一个法则。这个法则的数理化,几何元素化形成的科学,就是(属性数学)。这些东西在中国民间文化都有所保留。

所以,我们说原始动静观是(属性数学)的源泉,(属性数学)就是用几何方法,数理方法表达天地人一理时空观的向/相/象坐标。这个坐标系统并不是被人高度抽象设计与假设出来的,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现象产生的时空观,是在天象,地象,人象的一体化观察与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具体(认识方法)与(认识程序)。

如果说人类对(天地人一体化)认识的〖垒石结绳〗文化形成天盘地盘科学是(天道文化),通过天象的运动规律与地象气候与天气变化规律的探索是(自然整体观)。那么,〖周天历度〗

用经纬可以量天,

用经纬可以量地,

用经络可以量人,

则是(天地人一理化)的至高认识境界。

(天地人一体化),可以称为天人合一,

(天地人一理化)则是天人同一时空框架的一理化表达。

天地同理,

天人同理,

人地同理。

天地人同理。

天有〖周天历度〗,

地有〖纵经横纬〗,

人有〖经络表里〗。

天地人同在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天地人在同一个时空下运动变化。

天行有常,

地行有规,

人行有矩。

地顺天而动,人顺天地而存。天地人浑然一体,天地人或然一理。

人类从(天地人一体化)的思想认识,发展到(天地人一理化)的文化,所经历过的里程是漫长的。从〖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到〖太极阴阳〗,形成了〖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完善的时空属性认识体系,并且在这个体系的(天地人一理文化)的框架上,产出了〖黄道历法〗,山海经,〖经络学说〗。从天理,地理,人理等三个方面形成了(钟鼎文化)远古文明。

(钟鼎文化)时代的远古文明,是在天地人一理(属性科学)理论框架上发展起来的文化。

所以,(钟鼎文化)的核心内容也一定是对中国属性(天地人一理化)科学的表达与传播。文化作为表达科学与传播科学的一种能力,首先它的“结构形式,表达方法,程序模式”都必需是与(天地人一理化)科学的内涵保持统一性,完整性。表达属性(天地人一理化)科学的文化也必然是(天地人一理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于是,就产生了与(天地人一理化)科学知识一致的(钟鼎文化)。

就(钟鼎文化)的远古文明来讲,主要包括了文字,语言,图示,绘画等方式对(天地人一理化)的(属性科学)理论所形成的知识所作出的表达。所以,从中国的文字,语言,图示,绘画等表达的方法与方式上来看认识中国属性天地人一体科学的基础理论内涵,也是文化表达科学知识的一种传承形式,无不反映了天地人一理(属性科学)的理念与逻辑。

从中国的文字构成,词组构成,句子构成,文章的结构到语言的结构性与规则性无不反映出属性(天地人一理化)科学的规则与规律。

如中国数字的产生:

数字“一”就是表达天盘中的一道之识,可谓黄道为一,所以一为一道。

数字“二”为天盘中两道之识,即黄道与白道为二,所以,二是两道。其表达的内容不仅是次序上的第二个发现的道,而且还表达了两道之间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长短(抑扬顿挫)的变化关系。

数字“三”是人类找到北之后对“北极星与黄道,白道”之间产生的动静观,表达了动静三道之间的(抑扬顿挫)属性关联关系。

也就是说,三道中有“两动一静”,则动静观而成,我们可以用“两动一静”的(抑扬顿挫)属性变化的规律性来继续认识世界,继续发现新属性与人类动静观之间的关联关系。

这就是天盘虽然也为道,但是它只是人的一种视觉认识,它对天地的具体事物认识可以说是“无”,故,这个过程可以称为道生无。

人类在天盘中的黄道认识,可以说是在天盘中生出来的一,

白道认识可以称为天盘中生出来的二,

北极星的认识可以说是天盘中生出来的三。

三道出,动静可定,抑扬可分,顿挫可辨。则可以作为继续认识万物的(天地人一理化)科学的(认识框架)。故在(钟鼎文化)时代之前就已经有了(道生无,无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一生三,三生万物)的数字概念认识。

中国数字概念起源,完全产生于原始人类对天地之间线性运动事物的认识与归纳,完全是一种属性关联关系的一种集合。这种属性关联关系的集合,不仅反映了属性关联关系的结构性,同样反映了这些运动中的线性事物之间的(数量性)与发现次序性。所以,中国的(属性数字)不仅表达了数字的次序性,数量性,

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属性线性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性结构性。

显而易见,中国的远古文化中的道,指的是具体的线性运动事物,所有的线性运动事物,都可以称之为道。而线性运动事物又是自然普遍存在的一种事物,人类通过具体的,分类的线性属性事物认识之后,再把它集合到一起,形成的自然规律,则称为(道法自然)。尽管在(商周文化断档)之后,周文王把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基础理论框架窃取为封建神文化的社会制度框架,封建道德框架。但是,民间应用的数学知识,仍然是奉行(道法自然)的原则的。所以,这些认识作为文字与语言的表达,自然不会完全消失。

但是,老子把这些理论引入封建道德的属性思想探索领域,脱离了(属性数字)与几何的结构框架,自然就会产生玄而又玄的阐述结果了。所以,如何从封建道德观,封建(社会制度)君臣佐使框架中,重新走进(属性科学)的(天地人一理化)的道学线性认识理论体系,是每个中国人应该为之奋斗的事业。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明天继续讲(四时四向)的属性时空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