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介绍

(一)科举制形成过程简介

科举制持续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唐代的考试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武则天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武举”制度,设殿试。

宋朝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宋太祖后殿试后凡考生都是“天子门生”。皇帝既是“人主”又是“恩师”,获得了双重权威的身份。考试方法采用糊名法、誉录制度。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采用八股取士。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904年7月4日,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进行,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刘春霖成为末代状元。1905年,科举制取消。

科举考试的成语有哪些(与科举有关的成语)(1)

(二)常见相关成语

1.金榜题名:殿试录取结果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故“金榜题名”即科举考试得中的意思。

2.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经过长期演变和改革,逐步固定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形式。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即“连中三元”.

3.走马观花:意思是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唐朝诗人孟郊年轻时隐居嵩山,过着清贫闲淡的生活,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多次进京赶考没有考中,直到46岁时才考取进士,他用写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

4.独占鳌头:唐宋时,皇宫正殿雕龙和鳌于台阶正中石版上。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5.五子登科:科举时代考上进士叫登科。据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6.名落孙山:意思是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孙山和一个同乡的儿子去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而他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能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回: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的第一名。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意为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例题展示下列哪一个成语与科举制无关:

A.连中三元

B.五子登科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

【答案】D。解析:卧薪尝胆的故事来源于春秋时期,吴王凭借着自己国力的强大,于是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并且越王成为了吴国的俘虏,吴王为了羞辱,他于是安排越王看墓以及喂马等奴才做的事情。多年的时间吴王觉得越王忠心耿耿,于是允许他返回自己的国家,越王回国之后,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报仇雪恨,睡草席,每日尝一下苦胆,除此之外,还经常到民间观察民情,加强训练自己的军队。经过10年的时间,越国在越王的带领下变得兵强国富,于是越王带兵攻打吴国,最后取得胜利,吴王因为羞愧在战败后选择了自杀,后来越王又进军中原,成为了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故该成语与科举无关,D选项正确,其他成语均与科举制有关。因此此题正确答案选择D。

三、考查形式

本知识点为记忆型考点,需要考生着重掌握注意日常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