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就想回老家过暑假(100克月壤在深圳过暑假)(1)

孩子们前来观看月壤。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轩慧

上周末,深圳博物馆几乎被挤爆了,原来是珍贵的“月壤”正在这里展览!这可是 “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上采集回来的珍贵样本,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一睹芳华。“月壤”从当天起加入到深圳博物馆“眼界——人类观天手段之沿革”展览之中,将持续至9月12日。

从国博引入的百克月壤将在深展出

为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深圳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和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了 “眼界——人类观天手段之沿革”展览,展览地点设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此次展览是深圳博物馆精心策划、打造的年度科普大展,展期将跨越暑期,持续至9 月12日结束。本次展出有浑仪复制品、陨石、天文古籍、邮票、古董望远镜等 200 余件珍贵展品,其中来自英、法、德、美等国的 40 余架 18 世纪以来的西方古董望远镜为全国首次大规模展出,是展览的突出亮点。从上周末开始,100克的“月壤”正式加入到这个展览里面。

深圳博物馆天文专家李百乐博士介绍:月球表面不是坚硬的岩石,而是覆盖了一层松散的土壤,科学家称之为 “月壤”。对月壤的认识和研究是月球探测,以及未来建立月球基地、利用月球等不可或缺的基础。

据介绍,月壤的用途原则上将分为永久存储、备份永久存储、研究和公益四种基础用途。除了进行科学研究之外,一部分入藏国家博物馆,进行公众科普教育;一部分将按协议与有关国家和世界的科学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国际惯例,可能作为国礼相送。本次展出的月壤即是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引入的。

策展人教你怎么看月壤

因为此次在深博展出的月壤只有100克,且被安置在特殊的容器中,所以一定要仔细又仔细方能将月壤看个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观众们将月壤的展柜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都睁大了眼睛,屏气凝神地欣赏月壤。

有的观众就表示,看了半天,没看明白月壤究竟在哪儿。对此,李百乐博士告诉记者,这个盛放月壤的容器“水晶樽”也大有讲究。“月壤存放在水晶樽中间圆球的下面,黄色金属圈里面灰黄色的部分就是月壤。”李百乐说。“其实就是把月壤放在一个平面的小盒子里,然后两面放上相当于放大镜的半球。如果不用放大镜,观展效果肯定不如现在。主要是球体放在樽里显示,离观众有点远,所以要看得很仔细才行。”

这个盛放月壤的容器——水晶樽,也有一段“背后的故事”。据了解,这个月球样品的容器材质为人造水晶,整体造型借鉴自国博馆藏的系列青铜“樽”造型,以体现稳重大方之感。整体外部造型高38.44cm,象征地球与月亮间的平均间距384400km,整体外部造型宽22.89cm,象征嫦娥五号自发射到返回的任务时长22.89天,从时空两个纬度展现中国探月领先地位。

内部造型由地球、中国地图、月球、月壤等组成。月壤储存在中心部位的空心夹层球体造型之中,通过填满在其中的月壤得以呈现形似月球的造型特征。下部地球造型磨砂透光,其中国地图造型透光突出,象征华夏大地对月亮的长久情意。特别是容器内设计了地球与月球间相隔9.9cm,取意古人所描绘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国探月突破极限、跨越“九重”,珍贵的月壤与精心设计的容器相得益彰。

延伸阅读

月壤形成的主要原因

月壤形成过程没有生物活动参与,没有有机质,还极度缺水干燥;组成月壤的矿物粉末基本是由陨石撞击破砰形成,因此,粉末颗粒的锐角十分锋利。另外,月球表面经常被陨石撞击,巨大的能量会使月表一部分物质熔融,形成玻璃,还有一部分物质气化,再重新凝结,成为月壤组成的一部分。

月壤与土壤有什么区别

月壤与土壤相比,首先是形状不同。月壤大部分是由岩石碎粒和陨石、矿物组成,再加上月球没有水,所以月壤一般是干燥的粉末状。

而地球上的土壤由于含有水分和有机物,所以是泥土状;其次,组成成分不同。月球土壤大部分由矿物质和岩石粉末组成,不含有微生物和有机物,而地球上的土壤除了含有矿物质之外,还含有有机物和微生物、水等;最后,功能不同。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各种丰富的矿物质,从中能够获取到丰富的资源,但是不能种植,而地球的土壤中矿物质的含量没有月球的丰富,但是可以进行种植。

来源: 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