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开明的对外交流,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当时的亚洲各个国家更是如此。近代日本的考古学家表示,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它不如元朝时期般来势汹汹,也不像宋朝明朝时期般正襟危坐。唐朝的文化是以一种多元化的形式渗入亚洲各国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唐朝的对外文化之所以如此备受欢迎,正是因为它收起了汉朝时期的好战氛围,采用睦邻友好的政策调解外交关系。正是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让古代不少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生活。什么?古代也有外国人?他们什么时候来的?他们怎么和中国人交流?别急,听我细细道来。

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历史

其实早在夏朝时期,就有外国人来中国的文献记载。但可惜的是,当时的中国确实在经济、科技、文化上没什么吸引外国人的,再加上语言不通,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国人转悠一圈后便回国了。

而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外国人要属达摩祖师了。这位在魏晋南北朝就曾到过中国的佛学家,冒着战乱来到中国的土地上传播佛教思想。直至今日,仍然从不少历史文献中记载着达摩祖师在中国各地留下的足迹。《洛阳咖蓝记》中记载了达摩祖师在河南洛阳游历的事件,当他看到洛阳永宁寺内的宏伟宝塔后,不禁发出感慨:“极佛境界,亦未有此。”

古代外国使者怎么翻译(古代多有外国使者来访)(1)

随着朝代的更迭,到了盛唐时期,当时的科技水平、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融合都极大吸引了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者。许多外国使者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乘风破浪来到长安城,只为一睹盛唐的风采。不仅如此,这些外国使者每次都是结伴出行。这些外国使者他们的目的除了旅游观光之外,最重要的是学习唐朝各个行业的知识,以便报效国家。

在所有外国使节中,日本的使者占据了绝大比例,他们曾多次来到中国,每次出行都是以百人为单位,一行人浩浩荡荡乘着小船来到中国。对此无不感叹唐朝的发展之强大,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阿倍仲麻吕。这个名字是不是看起来难懂又拗口,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叫做晁衡。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李白《哭晁卿衡》中那位晁衡

古代外国使者怎么翻译(古代多有外国使者来访)(2)

年少成名的阿倍仲麻吕通过申请出国留学的机会终于来到长安城,本来是打算长期呆在长安城的。这位天才少年不仅对大唐文化非常有心得,还在几年之后被任命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他的主要工作职责是陪太子读书,这也我国首位担任官员的外国人。当阿倍仲麻吕准备回国探亲之际,皇帝百般挽留。这位连接中日两国的使者,其在唐朝的影响力颇为深远。

二、外国人听不懂中国话怎么办?不怕,有翻译

外国人来到中国,随着而来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和中国人沟通,至此翻译这门职业孕育而生。在古代门类繁多的方言和外语中,对翻译的要求极高。当时翻译被称为“蒲义、译语者、舌人”等,不过大部分人都称之为“通事”。

《周官》中记载道:“其通传四方语言,谓之狄鞮”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历史文献记载中的翻译要追溯到周朝时期,当时的翻译叫做“寄、译”。由此可见,在周朝时期,已经有翻译这门职业了。

古代的翻译一般的官职称谓各不相同,魏晋南北朝称为“译令史”,隋朝时叫做“通事舍人”而到了清朝,他们的称谓和现代的翻译越来越相似,当成称为“通译官”。古代的翻译虽然都有官职在身,但官级一般不高,通常情况下就是七品。

要说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翻译,这个答案无从考究,而唐玄奘无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知名翻译。他跋山涉水终于来到印度,不仅取得佛经,还在印度学习了梵文。并将学习的外语成果学以致用,将印度梵文翻译成汉语,并带回中国。有来不往非礼也,唐玄奘还将我国的《老子》、《孟子》等经典书籍翻译成梵文,并留在印度,他对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古代外国使者怎么翻译(古代多有外国使者来访)(3)

我国古代的翻译资源非常紧缺,这些人不仅要翻译本国各个民族的方言,还要专门去世界各国学习外语,回国后潜心学习,以便能应付各种语言的。在外国人较少进入中国的时候,翻译大部分的工作针对少数民族。

元朝作为蒙古人的后代,他们对于翻译的需求大大增加,元朝时期的翻译不仅要具备汉语、蒙古语、甚至当时南方地区的粤语、闽南语也要精通,这样才能方便政令的有效传播。

而我国真正出现翻译热主要出现在唐宋时期佛经在中国的传播,另一个则是清朝初期为外国科技产品的翻译。不可否认的是,这群翻译虽然花着国家的钱到处出国学习,可一旦回国后,实在没有相应的语言文化氛围,只能自己窝在家里练习,就算错了,也没人能指出其中的错误来。因此这时候的翻译水平相当有限,即便如此,他们也是我国与外国使者沟通的唯一方式。

古代翻译事业的特点和问题

翻译的工作重心和每个朝代的政策息息相关。如汉朝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的佛教,由此产生了大量佛教翻译人员,整个社会阶层从上到下,非常热衷于佛教,汉朝时与佛教有关的产业发展迅速。

而到了明朝后期,社会各界对来自西方国家的科技产生浓厚兴趣,于是这时候的翻译的主要工作重心则转向西方科技方面。

古代翻译人员的构成也和当时的政策有关,汉朝时佛教盛行,大部分翻译人员都是由僧人组成;而到了明清时期,翻译人员则变成科技工作者,这部分群体不仅要具备外语上的知识,还要精通相关的科技工作原理。

古代外国使者怎么翻译(古代多有外国使者来访)(4)

翻译工作的方向也会随着朝代的历史进程而改变。唐朝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与欧洲国家的对外贸易相对较少,于是这时候的翻译主要的工作重心和内容都是东南亚国家为主。而随着明朝中后期的航海事业的盛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这是翻译的重心则由东南亚转向西方国家,尤其对于西方的科技和经济方面更为重视。

你以为只有如今的翻译人员会耍心机,早起古代,翻译人员的道德问题早已被朝廷点名批评。从最早的汉朝的关于翻译人员的处罚条例中,就能够看出古代的翻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汉朝的《具律》中明确规定,如果翻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作伪证的行为,由此导致对方量刑标准不同,或导致对方产生错案,则翻译人员要负相应的法律刑罚。

金朝时期,同样对翻译人员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若翻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不道德行为,出现故意漏译或词不达意的行为,则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者可直接判处死刑。

随着明朝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外国人使者到中国的数量急剧上升,翻译的工作机会也越来也多。由此产生的各类翻译问题屡见不鲜。甚至不少翻译通过收受贿赂,故意将某些政治不正确的错译,导致对方出现经济上损失,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的,将直接判处死刑。

古代外国使者怎么翻译(古代多有外国使者来访)(5)

在清朝同样出现大量翻译人员徇私枉法的事件,不仅如此翻译人员更是通过嫁接洋人的势力作威作福。张之洞就曾办理过一位翻译假借洋人之名实施大型诈骗的案件。

这位德国使者来到中国多年,在全国各地游历,途径湖南时,由于身上没有带够足够的白银,便准备向湖南当地的官员借款几十元奖赏船家,可当时的翻译人员居然当着湖南各级官员信口开河,居然索取将近一千元的赏银。

就这样,从长沙、善化再到湘潭等地,这名翻译每到一处,便假借洋人之名,开口向当地官员索取赏银和丝绸古玩等,地方官员由于仗着对方洋人的身份,不敢不给。可实际上洋人并不知道对方为何会给自己如此多的赏银,这其中正是翻译在中间作梗。

我国翻译的出现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开设专门的翻译学院的时间并不长,直至明朝中后期,我国才真正有了专门的翻译学院--四夷馆。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因四夷朝贡、言语文字不通。命礼部选国子监生蒋礼等三十八人隶翰林院 。”

在此之前,历史上大部分翻译机构都没有专门的培训人员,这些翻译人员与其说是无师自通,倒不如说是通过机缘巧合,和外国人打过交道之后,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和天分,才开始走向翻译这条路。在古代,翻译也分为外文翻译和方言翻译,但是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细致的区分,往往一个翻译需要精通各个民族甚至各个国家的基本语言,双方的沟通基本都在浅层次,无法通过翻译达到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很多时候,这些翻译不仅要了解对方的语言,甚至对于对方国家的地形和性格都要有所了解。尤其是两国交战时,大多由翻译充当两国来往的使者,他们不仅需要对对方的意思了解清楚,还需要通过对方的地形、性格以及局势判断对方回答问题的真实度做考量。

古代外国使者怎么翻译(古代多有外国使者来访)(6)

总结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达,现代翻译已经成为各类外资商务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职位。翻译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与外国的各类商务、文化的往来越来越发达。

当然,翻译这门职业同样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心血,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地表达双方的意思,从某种意义来说,翻译是连接中国与外国沟通的最为重要的桥梁之一。

参考文献:

《明实录》

《马可波罗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