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说:那些称得上君子的人,饮食不一定非得山吃海喝,居住不一定非得舒适,做事小心谨慎面面俱到,说话也处处小心不会夸夸其谈,会向“有道人之”,也就是德行卓著的人学习,以判断自身言行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好学了。

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原文(论语日记君子食无求饱)(1)

孔子

之所以有志成为君子的人在生活上不求安饱,是因为内心有别的更大更重要的追求,因而顾不上在饮食起居上考虑太多,能吃能住就可以,山珍海味、锦衣玉食大可不必。其中道理,一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又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做事的时候小心谨慎,处处做好,生怕自己会有什么疏漏;说话的时候一样小心,不会故弄玄虚、夸夸其谈,也不会把话说得太满。所为的,不过是求个“中正平和,不偏不倚”。

并且除了自己内心对言行的直接判断之外,如果有志于成为君子,还需要向那些已有德名的人学习,参照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进行要求,取精去粕,力求精进。

所谓“君子”,可以说就是好学之人,并且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坚定内心的追求,不为外物所动。并且应当认识到自身作为个体的局限性,能够从别人的经验示范中学到对自身精进有用的东西。

固然人要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但如果一生都囿于衣食住行的桎梏中,也不应当。吃得好、住得好,但没有良善的品行,这样的人,恐怕只是生存得好一些,而不是生活得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谈及“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其标准有三:一、此人一生的生活境况如何?二、此人的德行修养如何?第三、此人一生总体的情况如何?简言之,良好的物质条件、良好的德行修养、一生平顺,方可称得上幸福。

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呢?只有在这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盖棺定论。倘若一个人一生衣食无忧、品行高洁,晚年却死于横祸,也很难称其为完全的幸福。

要达到这样完全的幸福谈何容易?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在三个关于幸福的判断中,个体最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追求的是什么,当然是良好的道德修养。

/完

更多

论语日记 | 慎终追远

论语日记 | 信近于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