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

八月初,孙伯翔、孙晓云两位书法家,用繁体分别为中央党校题书牌匾,此消息一经发出,书法界反响热烈,点赞无数

国家党政机构,由书法家题写,且使用繁体字,意义深远。

书法,是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传统书法,离不开繁体字。一代代传承的繁体字,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易于识记的简体字,也曾帮助新中国扫盲一亿人

自《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以来,半个多世纪,“繁简之争”从未停止。

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關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買成钩刀下有人头,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2)

  • 挺简派

简化后,护用手,爱有友,灶生火,显明明,龟有甲,笔有毛,宝有玉,众有人,网像形,灭无需水,呼吁有口,号非虎啸,体制为人也是为本,战为占有不宜单人,昼乃日出一尺高,虫不是越来越多是越少越好,而佛仍为佛,神还为神,信还为信,仁还为仁,善还为善,美还为美,福还为福,喜还为喜。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3)

总的来说,简体比繁体少了表意,缺了内涵;繁体比简体多了异形字,不够统一

到底是简体好,还是繁体好,或许我们需要重温一下历史来寻找答案。

汉字简化 古已有之

虽然几千年来的趋势有简有繁,但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汉字字形演变的总的趋势是简化”。

从书法的演变来说,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而草书、楷书、行书也都是对前期文字的简化。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4)

其实,甲骨文中,就有很多简体与繁体并存的现象。战国时期,简体字大量出现在当时的陶器、钱币、兵器等,甚至玺印钟鼎这种比较郑重地器物上也用到了简体字。

可以说,汉字存在后不久,就有了汉字的简化。

据《东汉三国镜铭简体字刍议》一文介绍,东汉三国时期的镜铭上,就曾出现孙、为、盖、万、后、无、等简体字。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5)

铭文:長保二亲得天力三国吴大帝孙权之太元二年(公元252年)铭纪年镜

资料显示,《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字,近七成来自民国(1912年)之前,八成以上来自建国之前(不包括少量“解放字”),最早的,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6)

简化字始见时代一览表 李乐毅

因此也有人说:简体字,与其说简化,不如说复古。

此后,自汉唐以来的佛经书手(专门抄写佛经的人),到宋元以来的刻字工,都从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切身需要出发,简化汉字,且卓有成效。宋元平民社会就流传着一种“俗体字”,被文人视为鄙俗,难登大雅之堂,却在民间有着很强的活力,人们在记账、契约、书信,甚至话本小说里常常会写俗体字。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7)

《宋元以来俗字谱》中的寳和宝

余秋雨曾讲过一个事例,说上海郊区嘉定的一个牧场里曾发现一本名为《白兔记》的明代剧本,里面有两百多个字和现代简体字是一模一样的。

民国:昙花一现的“手头字”运动

清末,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国门大开,屡受凌辱。是什么造成中国民智不开,国力衰弱?中国的知识分子将审视的目光集中到了一直视为“灵物”的汉字上。

不像西方的拼音文字,区区几十个字母,易学、易写,还易传播,而汉字,即便是日常交流,也至少需要掌握1500个字

汉字的繁难,成为开启民智的“拦路虎”。从那时起,知识分子们就思索着如何把中国文字从表意文字变成拼音文字

不过,看过赵元任教授的“游戏之作”《施氏食狮史》,一般认为汉字拼音化不大可行。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8)

《施氏食狮史》拼音及文字版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建议整理汉字,主张简化,这篇文章,被认定为近代汉字简化的开端

1922年,钱玄同的《简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被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通过,此案指出:“文字本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以适用与否为优劣之标准。笔画多的,难写、费时间,当然是不适用。笔画少的,容易写、省时间,当然是适用。”

1935年,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郁达夫、郭沫若等200多名文化教育界名人联合发起了手头字运动,呼吁将“手头字”(实际书写中已经习惯性简化的字)当做规范汉字推广。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录简体字324个。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9)

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然而,“简体字表”一经发布却遭到以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为代表的誓死阻止,甚至下跪请命,以捍卫汉字的纯洁。

迫于压力,汉字简化在民国仅仅是昙花一现,真正成长为参天大树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了。

新中国:汉字简化 数易其稿 俗体字终于拥有了姓名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0天,在语言学家黎锦熙的努力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了。

不过,最初协会收到的都是新文字的方案,对于汉字简化的方案则少之又少,毕竟,对于流传几千年的文字,改变谈何容易?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0)

不过,在1950年毛泽东“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思想的指导之下,轰轰烈烈的汉字的简化运动开始了。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以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稿。

但毛泽东看后很不满意,他认为,这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还能够再简。一方面形体上要精简,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另一方面数量上也必须大大缩减,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1)

根据意见,同时为了平稳起见,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300多个简体字显然不能满足简化汉字的需要,很快第二稿又被中央退了回来。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2)

此后的第三稿,因为根据行草简化的笔画没有更好的写法,索性将行草写法融合到楷书写法中,一起收录进了第三稿中。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继续改!毕竟,行草和楷书融合到一起,很多字都是一半宋体、一半草体,那不乱了套了。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3)

其中反映最强烈的还是出版印刷部门。1634个简体字,不同的字号,不同的字体,修改铜模的工作量太大,全国总共就20位刻铜模的工人,这对他们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后,在吸纳了多方意见后,汉字整理组又先后改了几稿,在1955年10月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终于得到了大多数委员的认可。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4)

这次的《汉字简化方案》,共收录简化字515个、简化偏旁54个,于1956年到1958年分四批推行。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5)

汉字简化方案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这些在民间已经使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拥有了姓名。

汉字简化 统一异体字 助全国扫盲一亿人

汉字简化,不仅简化了汉字,还统一了异体字。

所谓异体字,就是古代有很多人都在简写汉字,但却都在各写各的,导致一个字有了很多种写法。像绍兴鲁镇落魄文人孔乙己,就经常拿“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来卖弄。汉字简化了,却没有统一,确实是个大问题。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6)

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 ? 图源知乎@NiTnFordy-SeVen

在文字改革进程中,仅《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铜模的异体字就有1053个,有的甚至连《康熙字典》上都前后矛盾。

也就是说,简体字的普及,在全国范围内基本统一了各种偏僻的异字、讹字。

简体字笔画减少,结构清晰,便于识记,最开心的要数刚入学的小学生。入学第一节语文课,要学的三个字“開學了”,总共30画,简化为“开学了”,笔画直接少了16画,孩子们学起来更轻松、更简单了。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7)

这也为多年来收效甚微的扫盲工作也带来了福音。

解放初期,我国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那都是文人做的事情,平民大多都是文盲,不会写信,平常只能托人捎个口信,问个平安。

据50年代的扫盲工作的亲历者肖老先生介绍,1957年之前,大队问他指标完成情况时,他往往会弄虚作假,“简体字推出来后,扫盲效果确实不错”。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8)

有人认为,简化汉字是复古;也有人认为,简化汉字是对繁体字的清洗

如今,第一块繁体书法牌匾挂出来了,您怎么看?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蒋波,20世纪汉字简化之路是繁是简,谁说了算?

郑林曦,汉字简化错了吗?——兼论“识繁写简”

新华网,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揭秘,简化字扫盲一亿人

施春宏,汉字演化的历史到底有多长

古道无人行,说说汉字简化的得失——好处不光是扫盲

李乐毅,80%的简化字是“古已有之”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19)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20)

民谣里金融街55条胡同 你了解几条?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21)

斗气别车?看看老北京公交司机的工作态度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汉字繁简之争 )(22)

秋风起,院子里的枣树又红了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