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1)

哲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就连哲学家之间也在争论不休。

相比于科学问题,哲学问题一般都是指那种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比如说,人体的工作原理,这是科学问题。那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人到底怎么做才是道德的?人和人之间能平等吗?这些只能是哲学问题,也只能交给哲学来解决。

学哲学有什么用?

这可能也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哲学问题,因为哲学并不能直接帮我们的解决工作或生活难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要读哲学?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叫“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同样可以说,未经审视的思想不值得拥有,或者至少不值得说出来。

而学习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教你学会审视自己的思想。

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2)

人生说到底就要活一个清楚明白,似乎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我们做到。就像复旦哲学教授徐英瑾所说——读哲学,能够让自己心安。

这种心安是通过诉诸理性的方式来给予合法性证明,是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后,进行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

所以,无论你是否是科班出身,只要你有专研大问题的气魄,你都能在读哲学的过程中掌握哲学家的“思辨技巧”,让自己活得心安和自在。

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3)

丹尼尔·丹尼特

很荣幸,湛庐策划出版了哲学泰斗丹尼尔·丹尼特所著的《直觉泵》一书。这本书完现了当代心智哲学中的多数问题,可谓一册在手等于百书在兜。如果你想一次读过瘾、读到爽,选这本书就对了。

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4)

(《直觉泵》入围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受到了道金斯、以及图灵奖得主明斯基等全球顶级学者大咖的一致推荐。)

这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前言中写道:我要写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但因为内容藏了太多“哲学梗”,横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这本好书也成了一本有门槛的大部头。

为了让更多读者有机会读懂哲学,挑战自己的大脑,且不错过一本思想巨著,我们为你请来了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徐英瑾,利用60天的时间以精读班的形式,邀你一起真正读懂、读透《直觉泵》。

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5)

戳此购买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你好,我是徐英瑾。接下的日子里,我将为你领读《直觉泵》这本书。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什么是“直觉泵”、哲学之用、《直觉泵》难读在哪以及精读计划安排。

1

什么是“直觉泵”

什么是直觉泵?如果你看过这本书的封面的话,你就会知道这本书名的全称叫《直觉泵和其他的思考工具》,顾名思义,直觉泵就是一种思考工具,是哲学家在处理复杂任务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种思考工具。

为了解释直觉泵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考工具这题,我们先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梗说起。

恋爱中的女孩子经常问男孩子:你爱我吗?男孩子说:我爱你。女孩子接着问:怎么证明你非常地爱我呢?这男孩在这我就懵了。这问题你要我怎么证明呢?我会说很爱,但是我说了很多很爱你还是不信。

爱的多少,这太抽象了,我怎么证明?

女孩子这时心想:我来给你做一个场景,通过这个场景本姑娘就能测算出你对我的爱的程度了。

于是女孩子就问男孩子: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了,你先救谁?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的一个梗,当然无数人已经对这个梗进行了吐槽,因为它有点违反日常伦理道德。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烂梗会被很多女性代代相传,一次又一次的把它拿出来逼问男伴对自己的爱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呢

这就是因为爱太抽象,太难以衡量,如果我们直接对“爱”这个词进行思考,我们是没办法作出判断的。那么你就要把这个词变成一个思想实验,调动我们的直观来处理它。

由此,在思想实验虚构出来的场景中,原来那些复杂的和抽象的问题就可以转换为我们的直觉能够把握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凭借直觉对这个问题作出应答了。

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6)

所以说这思想实验起的作用像什么?就像水泵,能把水从低处往高处抽。思想实验就像水泵一样,把隐藏在我们心底的直觉往上抽 。正因为思想实验在调取直觉这件事情上,其作用非常像一个泵,所以我们就把思想实验这种思考工具叫做“直觉泵”。

概而言之,直觉泵的核心构件就是思想实验,通过构造出一个个思想实验,我们就可以使得那些抽象和复杂的问题变得比较容易解决了。

2

伽利略的思想实验

当然,前面所说的先救老婆还是先救妈的案例并不是严格的哲学案例,我只是给大家打一个比方告诉大家思想实验是怎么回事。下面我就和大家说一个非常经典直觉泵的例子,这在《直觉泵》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这就是伽利略做的思想实验。

亚里斯多德指出过,质量越大的东西下落得越快,伽利略却对这个断言提出了质疑。但问题是这怎么证明?有人说了,你得做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大概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提到过这个案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断言。

但是我在这里要告诉各位的是,比萨斜塔的实验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伽利略本人其实并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你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是没有绝对的真空的,如果当时比萨吹过一阵邪风,伽利略的实验肯定就会黄了,比如他同时扔个铅球,又扔根羽毛。这个铅球不太会受那股风的影响,滋溜一下就掉地上了,但这羽毛容易受到风的影响,会很慢才落地。

所以,这个实验实际上是在伽利略的脑袋里面进行的,所以叫思想实验。

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7)

他是这样设想的:有一个大球,还有个小球,而且设想环境是真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亚里士多德说的是对的话,那么大球应该先落地小球后落地。但问题是,我们把这大球小球绑在一起,两个拴在一起的球的质量应该比大球更大一点,那么按道理,这个组合体的球就应该比单独的大球本身更快地落地。

但是我们再仔细一想,不对啊,因为拴在一起的组合球它下落的过程中还有两个组件,质量更轻的小球既然比质量更大的大球下落得慢,那么这个小球就会拖累着大球,不让大球下坠的那么快,因此整个组合球下坠的速度很可能还要比本来的大球还要来得更慢一点。但是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既然两者是组合在一起的,作为整体的球质量变大了,按照亚里士多德观点就应该快点掉地上了。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前后矛盾了,这也就是说,如果亚里斯多德说的是对的话,拴在一起的组合球既比单独的大球落的更快,又比单独的大球落的更慢,这就是个悖论。悖论从哪里来?从亚里斯多德的前提中来,他认为质量大的东西掉地上就快。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前提错了。

大家已经看到了,这就是伽利略做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就是一个直觉泵,使得一个相对复杂的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我们凭直觉就能够对它作出判断的问题

3

哲学家的直觉泵

或许有人会说,伽利略是物理学家,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哲学家的直觉泵。那么物理学家用直觉泵、用思想实验与哲学家用直觉泵、用思想实验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区别就在于,哲学家有可能会把思想实验用于讨论我们在人文社会中所使用到的那些概念。

比如,我们可能会讨论自由意志这个概念。

丹尼特在书中就举了“奇怪的狱卒”这么一个思想实验来讨论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有一个奇怪的狱卒晚上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发现所有的犯人都睡着了,然后他出于恶作剧的心理,把每一个犯人他的房间的牢狱大门都打开了。所以从原则上讲,任何一个犯人他只要眼睛一睁,发现门一开就可以逃出去了。

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8)

但问题是,这时候所有的犯人正在呼呼大睡,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些罪犯是不是具有逃狱的自由意志呢?这个场景就是在逼问大家的直觉。

我相信很多人凭直觉就会说:这些犯人恐怕并不具有这样的自由意志。道理很简单,他们在睡觉,正因为他们在睡觉,所以狱门打开这件事儿对他们来说就是未知的,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通过这样的思想实验我们就会知道,你如果要具有自由意志的话,这本身就预设了主体是不是知道自己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如果主体本身没有意识到某一种选择的可能性的话,那么被讨论的主体依然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这个思想实验仅仅是个例子,类似的思想实验在《直觉泵》这本书里有很多。大家要知道,相比于搞自然科学,哲学研究尤其需要直觉泵这样的思考工具,因为自然科学它还可以依靠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但是哲学家面临的那些问题要比自然科学还要复杂得多,而且麻烦的是,其中很多问题它很难变成一个数学问题加以数学化。

类似于我刚才所说的人类有自由意志吗?你觉得这是数学的哪个门类能处理这个问题? 还有,人类的意识是什么?或者说人工智能体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吗?

这些问题没有办法用数学公式的方法来算,因为这些问题构成了数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的根基,或者是某种深层次的一个预设的思考,反过来没有办法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中既有的套路去研究,这时候直觉泵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哲学家就需要捋一捋自己的思路,把那些抽象的、复杂的、难以量化的问题转化成我们的直觉能够对它判断的问题

至于怎么转换,那就体现了不同门派的哲学家的不同的本事了。

4

哲学之用

丹尼特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哲学家经常用的思考工具推荐给各位读者。也许你并不是一个专业搞哲学的,这些思考工具推荐给你并不是说要你像大哲学家那样在艰深的问题上做出自己的独特的贡献,而是有别的用处。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在对自己的人生或者事业的重大规划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时候,都会碰到一些很大的问题:

我这个职业的目的是什么?

和某人结婚的目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要出国移民?等等。

你必须要对这些重大的人生抉择给出一个能够让你自己感到心安的回答,说明你自己没有骗自己,自己对得起自己。这也就是说,对你自己来说也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不是在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是让自己安心这个意义上的合法性,觉得人的这一辈子是经过自己的反思而过的。

在这里我就插一句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意思就是说,在人生的重大抉择问题上,你如果不进行一个认真的思考,糊里糊涂就糊弄过去了,你这一辈子就是糊涂虫。

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更要求我们有能力进行这种宏观思考,因为今天我们遇到的这个世界是个不安定的世界,是个高度变动的、高度复杂的世界,每天所获得的信息都是大量的,而且是相互矛盾的。昨天看看这样选择是蛮合理的,明天你就开始恨自己怎么昨天做出了这么愚蠢的决定。

为了防止我们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在各种的信息浪潮的冲击下没有方向,我们就要有自己的思想定力。

那么怎么能有思想定力?我们就要有一种能够凌驾于各个学科之上的高维度的思考能力。在进行这种高维度思考能力的时候,哲学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了。

5

《直觉泵》难读在哪?

都说这本书难读,它到底难在哪儿?简单说,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丹尼特研究的领域非常地跨学科,他横跨了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生物学,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大咖,学术声誉很高。这样一来,这个书大家又有点难读了。

但即使是难读,我们也要去读这本书。大家不妨反过来想,这本书的内容横跨了多门学科,所以你如果要了解心智哲学、语言哲学、生物学哲学,以及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问题,你如果各买一本书,读得云里雾里的,还不如就买这一本书。

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9)

丹尼特以跨学科的态度把这本书里面的内容都一揽子地处理了,所以这本书可谓是,一册在手,百书在兜。这就是我们看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当然,好消息和坏消息总是相伴而行的,好消息就是,这本书有很多跨学科的内容,你不用看很多别的书了;坏消息也是因为同样的这一点,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比较庞杂,必然造成阅读上的一些小困难,因为他的背景信息太多了。

有一个美国的学者叫Nathaniel Goldberg,他在《直觉泵》的书评中说:丹尼尔·丹尼特的这本书写的好,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梗,你要想把这些梗都理解了,你要把丹尼尔·丹尼特以前的书论文全都读一遍。

我个人的观点,对于专业做哲学的人来说,这个意见是对的,但是对于时间非常有限的非哲学专业的读者来说,要求太高了。

所以我本人就想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正好我是长期从事心智哲学以及认知科学哲学的研究的,丹尼特所说的那些梗,很多背景我大致也是知道的,所以我就想来做这样一件导读的工作。

6

领读官的自我介绍

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教授,我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丹尼尔丹尼特有高度的重合,我自己主要是研究人工智能哲学心智哲学以及认知科学哲学的,也很喜欢做跨学科的研究。

丹尼特本人也在我自己写的很多论文里面成为一个被高度引用的外国哲学家。我和他虽然不算有私交,但是仍然有一些“七姑八姨”的学术缘分。 丹尼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好朋友叫Hofstadter,中文翻成侯世达,也是我们湛庐文化非常推崇的一个作者,湛庐文化也推出了侯世达先生的一些很重要的着作。

丹尼特和侯世达是好朋友,而侯世达先生的一个重要的弟子王培先生,现在在美国做人工智能研究,又是我长期的学术合作伙伴。所以我的学术观点和整个朋友圈的学术观点是有高度的契合的。

所以我本人来讲丹尼特的这本书既感到非常的荣幸,又感到是在介绍朋友圈中其他大咖的思想,颇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所以,我们精读班的目的就是为大家理解丹尼特书中的一些晦涩段落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我也愿意贡献我的点滴知识给大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本书,这就好比说,吃药的时候这一口吞服药实在是太难吃了,外面包一层糖衣,大家吃下去就觉得顺快多了。

7

《直觉泵》精读计划

介绍完了这本书为何难读的原因之后,就得和诸位具体的介绍一下我们精读班的精读计划。

哲学为什么是无处不在的(被嫌弃一无是处)(10)

戳此购买

丹尼特在这本书里面提供了77个直觉泵,也就是77章,我的每一讲都会和大家解读一个或者两个直觉泵,不过有些直觉泵我不讲,是因为我觉得比较容易懂,大家自己看也能看懂了。比如本书的八个部分的第一部分就比较容易懂,我相信大家都可以自学。

首先我会来讲讲这本书的第八部分,我是先讲第八部分,再兜回来讲前面的。第八部分的主题就是要讨论哲学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哲学工作到底是怎样一份职业。

第八部分就对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做了一个宏观阐述,我相信这对于那些并非是哲学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可以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了,使得大家对哲学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也就是我先讲第八部分的理由。

接下来我就要回到前面去讲了,刚刚说过第一部分在我们精读班里面就略过了,我们要多讲一些有丹尼特色彩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我会谈一些比如常识映像与科学映像之间的关系、常识心理,以及意向立场。第二部分里面触及的这些话题已经涉及到了对于意义的本质的思考了。

然后我们说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关于计算机的思考工具,题目一听就好像科普色彩很浓,我觉得其中的有些内容和哲学的关系有限,我就想挑其中的一个关键的概念来讲,就是所谓的算法,英文叫algorithm。 这个概念经常被大家说,但经常被大家误解。

第四部分标题是更多的关于意义的思考工具,这里面我想谈几个在哲学史上很有名的思想实验,比如孪生地球思想实验,比如蒯因式的填字游戏,比如语义引擎,还有沼泽人的思想实验等等。这些思想实验都有个特点,是丹尼特利用别的哲学家已经造出来的直觉泵,然后又改造出了他自己的直觉泵。

因此这一部分哲学的梗非常的密集,对于缺乏这方面哲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我会尽量根据自己的所学,帮大家来补足这方面的背景信息。

第五部分就是关于进化论的思考工具,这可以说是丹尼特的生物学哲学思想的体现。在这一部分我会挑两个直觉泵来讲,一个是第34章万能酸,另外一个就是第52章模因,模因这个词大家听起来可能有些生僻,它实际上是基因这个概念在文化层面上的一个类比物。

然后我们就切入了全书的第六部分,也就是关于意识的思考工具,这是丹尼特哲学精华之所在。在这里我会讲一些看似非常惊悚的思想实验,比如说僵尸,这一部分也是我本人的研究比较擅长的领域,我会努力的将第六部分丹尼特提到的大多数直觉泵都讲一遍。

讲完了第六部分以后我们再切入第七部分,这就是从意识的问题又要转到自由意志的问题了,自由意志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奇怪的狱卒这个思想实验所涉及的那个问题,我们还会通过更多的直觉泵来展现自由意志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所以这一部分我也会讲的比较详细一点。

在整个精读系列的最后一讲,我还想放一些自己的私货,我将把我本人关于丹尼特哲学的一些私见与大家进行分享。当然了,对于我说的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那就见仁见智了,这就留给诸位去做评判了。

在精读班的每一讲的最后,我都会留一个思考题和大家进行切磋和讨论,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相关章节,由此也会加深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

欢迎你加入《直觉泵》精读班,希望能够通过我的领读,帮助你领略到《直觉泵》一书的思想魅力。期待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能与你一起共同精读完《直觉泵》这本书。

我是徐英瑾,我在湛庐阅读精读班等你。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马上加入《直觉泵》精读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