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大百科(校服的黄金时代)(1)

前几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时,北师大二附中学生穿着宽大的运动服式校服接待,引发众人吐槽。多少人走出校门多年,想起当年蓝白相间或是红白相间的肥大校服,仍有一把辛酸泪:“当年不得不在校服上画些卡通人物作装饰,以解单调之苦。”男生们怨气更甚:“你知道吗?同班那么多年,‘女神’的纤腰愣是一次都没瞧见。”

当然,校服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过黄金时代的。

“制式学生装”是在辛亥革命后应运而生的。当时的社会,西服刚刚崭露头角,但穿长袍马褂的人仍然居多。留日学生带动了日式学生装、学生帽的流行,中国最初的学生装就来自日本的一种改良西式服装,通常为立领,有黑色或浅灰色。在“中山装”出现之前,孙中山就喜欢穿学生装,这在当时的政界要员与革命同人中是很罕见的。

校服大百科(校服的黄金时代)(2)

民国初年,女性服饰开始简化,从之前的上袄下裤变为上袄下裙,繁复的装饰也变少了。当时女子学堂初兴,仿照西方的教育模式,学生通常来自富有开明的家庭。女学生服也为上袄下裙。林徽因1916年身穿学生服的留影,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时尚。

当时的女学生服受到日本女装影响,衣领较高,衣衫狭窄修长,衣袖为喇叭袖,下摆呈弧形,与黑色长裙相配,袄裙均不施绣文,清清爽爽。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女生们不穿耳裹足,不戴首饰,不涂脂抹粉,称之为“文明新装”。

这种女生装束风靡十多年,有文章这样记载:“自女学堂大兴,而女学生无不淡妆雅服,洗尽铅华…●北里亦效之。”北里指的是烟花柳巷之地,女学生服流传至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新的《服制条例》,规定男子礼服为袍、褂,废除燕尾服,定学生服为男公务员制服。这时的学生服样式为关闭式立领,对襟,前门襟有五粒纽扣,前胸左侧及左右衣襟下部各有一个暗袋,衣长与袖长及宽肥均适体。当时,该制服已成为大、中、小学校的校服,尤其以大学生穿着为多。少数学校要求学生穿日式童子军制服和西式短裤,下着花纹长筒线袜,足瞪皮鞋或者帆布球鞋。

而这一时期的女性则纷纷换上了旗袍,收腰、分衩的旗袍使女性的曲线美得以呈现。旗袍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开衩领旗袍、荷叶袖旗袍、披肩式旗袍,女生们用旗袍尽情地展示青春之美。直到1949年后,西服、旗袍才慢慢隐退。

校服大百科(校服的黄金时代)(3)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有幸享有一个短暂的“服饰之春”。那是1956年,“布拉吉”(连衣裙)风靡一时,但这段时光非常短暂,各种款式的“布拉吉”被压在了箱底,人们最终还是套上了蓝色、灰色的单调服装。唯有孩子们被允许穿一些花哨的服装,作为“祖国的花朵”,他们可以穿海军衫、花布裙、苏式宽背带学生裙。但在困难时期,温饱尚未解决,要统一校服是不大可能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们都穿上了黄绿色的旧军装,这最早是军队干部子弟中的风尚,随着“红小兵”登上天安门城楼,这种穿衣时尚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能有一套旧军装,对孩子们来说是值得骄傲的,所以晾晒的军装被盗很常见,而有一件将校呢的军大衣则可以招摇过市了。这些情节在讲述“文化大革命”后期故事的电视剧《血色浪漫》里都可以看到。

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校服,就是蓝白两色的“面口袋”运动服了。据说设计者们的初衷是好的﹣避免攀比,贫富差距至少在着装上是得不到体现了。弊端当然也很多:首先,将孩子们的身体禁锢在毫无个性的衣服中,对审美观念的培养无益,当今众多“女汉子”的产生,恐怕与此脱不了干系;其次,学生们说了:“从小就要求我们思想一致、行动一致,甚至穿衣都要一致,创新思维从何而来?整个社会不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却要我们穿一样的衣服来掩盖这一事实,无异于掩耳盗铃嘛。”但说到底,“丑”才是运动服式校服的最大症结,你给孩子们换上日本的学生服试试,看他们还会不会抵触。

1879年,日本的学习院将普鲁士陆军军官服改制的“诘襟”定为男生制服。7年后,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也指定“诘襟”为学生制服,其他大中院校陆续效仿。而女生的“水手服”则出现在1921年,当时的福冈女学院院长为了让女学生行动方便,托厂商设计出水手服形式的制服。后来,东京和其他地区的学校纷纷效仿,“水手服”于是成为全日本统一的中学女生校服。

如今,日本还有半数以上初中的女生制服是“水手服”,高中则大部分都是西装外套。但据说有将近半数的高中女生仍将“水手服”列为最爱。在日本,每年的“衣替’那天(6月1日,换穿夏服),各家报纸都会刊出身穿“水手服”的女生照片,以强调初夏的来临,这光景已经成为日本夏季的“风物诗”之有人从日本的学生服中看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因为“日本男生的制服类似于军官服,而女生的制服则像水手或士兵的服饰,而士兵必须服从军官的命令”。抛开这些古板严肃的分析,日本的学生制服里还是藏有几分浪漫因素的。

校服大百科(校服的黄金时代)(4)

在日本,如果毕业那天女生收到了男生校服上的第二颗扣子,意味着男生在表示“我中意你啊”。据说,这源于战时的风俗,男子奔赴战场前,怕自己一去不复返,将军服上最靠近心脏的第二颗扣子送给心上人,以表明心迹。

“瞧瞧!”中国的男生们又要抗议了,“我们这校服上哪有一丁点儿精致的东西拿得出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