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人生信念(沈从文透过如蕤)(1)

作者沈从文先生

身为中国人,却没有读过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对其本人也不甚了解,既愧疚又遗憾。而得知沈从文先生曾是中国唯一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两次的作家家,更让我深感敬佩。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从少年到青年,做过土匪当过兵,他尝遍生活艰辛;因自己的文化根基浅,后到北京求学。在北京边旁听边开始发表作品,1934年创作出成名经典作品《边城》,后又发表《长河》、《湘行散记》等著名作品。

解放后因政治原因,他放弃了文学创作,转而从事考古研究,在此方面的专注研究,成果斐然,成为中国著名文史专家。

据瑞典文学院院士、汉学家马悦然回忆,沈从文的名字曾多次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名单,“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在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月下小景》中,有一篇名叫《如蕤》的小说,就是沈从文先生年轻时发表的多部小说中的一部经典短篇。

沈从文人生信念(沈从文透过如蕤)(2)

01《如蕤》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和这样一个女子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年轻女子如蕤,容貌生的异常美丽,皮肤白皙、身材修长,加之学业优秀,性格开朗,又是大学里的运动健将,这样全才的女子自然成为学校所有男青年们的倾慕对象。

如蕤的父亲是政府官员,家境殷实,她从小便接受中西方思想和文化教育,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让如蕤很早就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她既有贤惠温柔体贴人的一面,又有自由奔放、思想开明的一面。

她不仅在学业上各科成绩优异,而且对自己的感情婚姻都会有独到的想法,更有自己不俗的追求。

面对那些追求者,如蕤的处理方式是一概的拒绝,因为这些人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恋爱对象。她认为,追求她的这些男人都是世俗的,都是大众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贪图的更多的是她的外表和她的家境。这样庸俗的爱情都不是她的理想,她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

小说里这样描述她的思想,“爱她的人可太多了,她却不爱他们。她觉得一切爱皆平凡得很,许多人皆在她面前显得又可怜又好笑。许多人皆因为爱了她把他自己灵魂,感情,言语,行为,某种定型弄走了样子。譬如大风,百凡草木皆为这风而摇动,在暴风下无一草木能够坚凝静止,毫不动摇她的美丽也如大风。可是她希望的正是永远皆不动摇的大树,在她面前昂然的立定,不至于为她那点美丽所征服。她找寻这种树,却始终没有发现。 “

沈从文人生信念(沈从文透过如蕤)(3)

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得到,如蕤厌倦了都市人中千篇一律的爱情。在她眼中,都市的一切包括恋爱都变成了商品。她甚至希望自己遇到一个奇遇,哪怕遇到的是一个粗鲁的农夫。如蕤渴望奇遇,渴望激情,渴望固执的爱与热情,渴望挑战与被征服——这也是一个长期生活在都市女性人格独立的象征。

但是这种爱情又是何等的难以遇到。

终于在那样的一个海滩上,她的船被风浪打翻,他被一个年轻的男孩子救起后,他爱上了这个男孩子,而这个男孩子却比他小了好几岁。但这个男孩子,恰恰是如蕤心目中的那种人。男孩子健壮、高大、俊美,虽年龄不大,但性格含蓄沉稳,骄傲又清高,对如蕤若即若离,从不主动示好,一直以礼相待。这样谜一样的男孩子恰恰是如蕤想象中的理想伴侣,激发了如蕤强烈的探求欲和好奇心。

随后的几年光景里,如蕤毫无保留的对这个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片真心,细致入微的体贴和照顾,她知道自己是真的爱上了这个男孩子。出于对如蕤几年的付出,男孩子对如蕤有了如家长般的依赖心理,终于在几年后从感情上接纳了如蕤。

而此时的如蕤,终于明白,男孩子对她的情感中更多的是同情和感恩,并没有真正的爱上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于是她选择了毅然离去。依然去追求她想要的爱情。她想要那种不世俗的,独特的,爱她的灵魂甚于爱她容貌的人。

小说到这里噶然截止,并没有交代如蕤的后来,这是开放型的结尾。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凭着如蕤的那股韧劲,凭着她对理想的专注之心,通过努力,我想如蕤得偿心愿只是时间问题。

沈从文人生信念(沈从文透过如蕤)(4)

02任何一个男人都不喜欢被征服的感觉

其实,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在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中,任何一个男人都是不喜欢被征服的,只有女人才是被征服的对象。

只有男人去征服女人,才能达成男人的理想,满足他们生为男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只有他们采取主动的追求,才是男女感情的正确路径,才是正常婚姻应该有的模样。

也许正是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下,女孩子主动的追求反而让男孩子感觉这份感情太轻易得到,他始终是被动的,被动地接纳着如蕤对他做的一切。但是这种被动,让这个男孩子对如蕤的感情更像是亲人的感情,产生出的更多的是依恋和索取,实质上骨子里并没有真正爱上如蕤。

03如蕤深陷爱情中,为自认的爱情全力付出

与男孩子的交往,如蕤心甘情愿,他是她的“艳遇”,也是她期待的惊心动魄的波澜,她愿意为这样的男子奉献自己,为了这段感情,她只给予没有索取。在如蕤这样做了几年后,男孩子习惯了这种情感,对如蕤的感情从内敛、沉静变成依恋,而如蕤却错把这种依赖当成了爱情。

但终于有一天,如蕤警醒。这不是爱情,单方面付出的感情不是爱情,更不是自己想要的,尽管自己为此段感情付出了几年的光阴和心血,但她也绝不会屈服于年龄,始终跟随自己的内心,不将就不对付,依然是她不变的初衷。

如蕤又变回了那个独立自信的美丽女子。

如蕤的性格,在那个时代不仅是特立独行的,更是超前的。这也能体现作者的开放的思想意识,对新事物、新风气的接纳和赞赏。

放在今天,如蕤是属于高富美的女子,而敢爱敢恨,敢于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却需要足够的勇气、骄傲和自信,更需要具备足够独立的人格,否则她也走不出这一步。尽管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但这样的奇女子,依然是少见的,更多的是从善如流,最终屈从于大众的审美。

沈从文人生信念(沈从文透过如蕤)(5)

沈从文先生

尽管“如蕤”们是极其稀缺的资源,但是,但这份心,这份勇气,却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叫好的,她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能够冲破世俗的束缚,敢于寻求自己想要的爱情,敢于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天底下,也只有这样人格独立的女子才配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而追寻这样爱情的过程,也未尝不是一段充满甜蜜与哀伤的苦乐人生。

沈从文人生信念(沈从文透过如蕤)(6)

沈从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