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很低,一般在30岁左右。47岁即谓“晚途”。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在诗中写道: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此时的杜甫才46岁。已经称自己到了晚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在词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当时的苏轼只有38岁,便自称老夫。
在古代,帝王称自己为真命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为此,很多帝王都吃“仙丹”。
秦始皇当年统一六国,是何等的风光,同时,他想带领大秦走向更大的辉煌,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进而命人研制仙丹服用。但最后也没有抵挡住生老病死,留下兵马俑做陪葬。
除了秦始皇,三国时百期吴国皇帝孙休,大唐王朝的帝王们有多位皇帝,如:唐宪宗李纯、度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都因为服用所谓的仙丹中毒,导致死亡。
在明朝的皇帝中,明世宗朱厚熜在未当皇帝前即喜欢炼丹修仙,当时术答士所进献的秘方和炼丹术五花八门,其中有一种“红铅”炼法最为流行,是将月经与药专粉拌和,焙炼成辰砂。
至于明光宗朱常洛则死得最惨,仅仅当了29天皇帝,就让丹药给毒死了。连40岁生日也未能过上。此属事件史称“红丸案”,成为明宫三大疑案之一。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七十岁已经算不上古来稀了,百岁长寿老人屡见不鲜。一是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和饮食有了很大的改善,二是我们的医疗条件比古代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是,不管人的寿命是多少岁,你有没有想过,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的周期,比如说什么样的人长寿?人到了多少岁是个坎?有没有固定的周期呢?
科学的论证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斯瓦波达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一周期的体力波动循环和以26天为一周期的情绪波动循环。人体内的细胞再生周期为25天左右。
20年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在一天中也存在着器官敏感程度、体温、血压等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并把它称为“生物节律”。
20世纪中叶,有的科学家开始把这种生物节律比作钟表,“生物钟”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一个人的生命有多久,主要看他的“生物钟”的循环多少次。
在1960年,美国科学家在对人体细胞研究发现,一个正常人一生细胞分裂的次数是50次。每分裂一次的周期为2.5年,据此推测出人的寿命应该是125年左右,但因为多种原因,在分裂30次左右时,分裂能力已经走向衰弱。
易经中长寿的奥秘在中国古代,人的寿命在易经中有所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保本节用的方法,告诉大家尽量少消耗生机,自然能够延长寿命。
判断一个人是否长寿,易经中也有描述,注意观察这个人的人中穴位,细而长的人说明他有长寿的潜质。
还有通过耳垂进行判断,一个人的耳垂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观察它的饱满程度和光泽程度,越饱满、越光泽说明这个人精神抖擞,心脾肺肯定没有问题,这个人注定会很长寿。
当然,这些推断是基于这个人其他器官是完好的,比如说一场意外,导致大脑受损,这样的属于个例,我们不做讨论。
人生的两个关键年龄对于西方学者的所提出的“生物钟”及人体细胞的周期,其实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易经》中早有发现。
中国有句古语:命由天定,运由己生。古人在这方面深有体会,毕竟中国的历史已经历经5000多年了。
作为大儒的孔子对《易经》颇有心得,他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对人寿命的解释,大致分为十年一个周期,人的精力也是由盛至衰。
在易经中,还有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七十三、八十四是孔子和孟子的寿命,其实现在很多的科学者经过研究,七十三、八十四乃是人体生命的一个周期。
在这两个年龄中,要格外注意人的身体,可能会成为人生的两道坎。在这段期间,吃一些比较清淡的食物,保持愉悦的心情,还有要多注意锻炼身体,少熬夜。这才是最生命最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易经中的真谛。
《易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被后人赞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民间广受追捧。
在历史上,也有一个定律,凡集大成者,都热衷于追捧《周易》,比如诸葛亮、刘伯温、袁天罡等,他们都能算出自己的寿命,在有限的生命中都会不留余力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孔子曾说“读懂了《周易》,人生就不会犯大错”!
《周易》中共六十四卦,对应了六十个人生决策心法,其中包括婚姻、教育以及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我们学易经,主要就是改变固有的思维,让自己洞悉万事万物,学习古人之智慧,运用于自身之中,不断完善自我。
读《周易》可以明智,鉴以往可知未来。本书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因为今天搞活动,一大厚本领劵后只要58包邮,可以说超值了,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读懂《周易》的智慧,避开人生中的陷阱,从而运用到生活和职场中让你受益终生!#不可错过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