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邹鲁遗风▲【成语解释】:邹、鲁:孔子是鲁人,孟子是邹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指孔孟留下来的儒家风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邹成语开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邹成语开头(跟邹有关成语)

邹成语开头

01、邹鲁遗风▲

【成语解释】:邹、鲁:孔子是鲁人,孟子是邹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指孔孟留下来的儒家风气

【成语出处】:《梁书·羊侃传》:“高祖览曰: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

【成语故事】:“邹鲁”一直被尊崇,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类似“滨海邹鲁”、“江南邹鲁”等称呼,“邹鲁”之词亦不绝于史书典籍。《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做过比较,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邹鲁“俗好儒,备好礼”是很有名的。

02、邹缨齐紫

【成语解释】:比喻上行下效。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

【近义词】:上行下效。

【成语例子】:《南史·儒林传论》:“语云:‘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是以邹缨齐紫,且以移俗。”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全国人民都穿紫色衣服,在当时五件素色衣服还换不到一件紫色的衣服。有人建议齐桓公改穿其他颜色的衣服,齐桓公说他讨厌紫色,于是第二天大夫们都不穿紫色衣服了,再过几天全国都不穿紫色了。

03、邹衍谈天

【成语解释】:“邹衍谈天”是一个成语,它比喻善辩。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此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阴阳、道、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一共有十二人,其中有一个就是邹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邹,通“驺”)

邹衍 战国时哲学家 阴阳学家

【成语故事】:邹衍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是道家的代表,也是阴阳家的创始人,他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创建了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了理论基础。邹衍的主要学说有很多,比如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大九州说。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司马迁花了很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他写到,邹衍出生在孟子之后,因为他目睹了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所以他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的变化。在很多人的眼中,邹衍的话比较不合情理,但是邹衍一定都是从细小的事物开始验证,记载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之后在推到很久很久以前。所以邹衍在齐国受到了尊重,后来他又去了燕国,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快要结束的时候,作者说“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意思就是高谈论阔的是邹衍,精雕细琢的是邹奭,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这句话其实是当时齐人对他们三人的赞美,而“邹衍谈天”的成语也因此诞生了。

现在,“邹衍谈天”这个成语比较生僻,常用程度不是很高,这可能和它比较适合用于书面语有关。

04、邹衍吹律

【成语解释】:比喻带来温暖与生机的事物。

【成语出处】:汉刘向《别录》记载:“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毂。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觳生,今名黍谷。”

【成语故事】:某年春天,邹衍来到渔阳郡(今密云西部),见此地依然还是冬天,寒气太盛,草木不长,百姓生活很苦。邹衍上了郡城南边不远的一座小山上,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之后,这座小山便飘来暖风,阳光明媚,冰消雪化,树叶绿了、花儿开了;跟着整个渔阳大地变暖。后人把邹衍吹律管的小山命名为黍谷山,山上曾建邹夫子祠,立有“邹衍吹律旧地”碑;明洪武十年建密云城时在东门外重新建祠立碑传承至今。

05、明珠暗投

【成语解释】: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成语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邹阳 西汉著名文学家

【成语故事】:汉景帝即位时,没有立下太子。他的弟弟梁孝王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登上皇位,因而常和羊胜、公孙诡等亲信秘密策划,以图谋反。

梁孝王有个很有才德的门客叫邹阳,他得知这件事后,便劝说梁孝王不要惹出祸来。羊胜、公孙诡很害怕,便唆使梁孝王将邹阳投入狱中。

邹阳在狱中写了封信给梁孝王,他在信中引用了众多事例来说明忠臣蒙受冤屈的事很多,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他在信中说:“我听说世上最稀有的宝物是明月珠和夜光璧。要是暗中将它们扔在路上,人们会按着剑,斜着眼看它,而不敢去拿。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谁也不知它突然出现的原因。”

梁孝王明白了其中的含义,立即下令放了他。很快,大臣爱盎劝说景帝立了太子。梁孝王一气之下,派人将爱盎杀死。景帝知道是梁孝王干的,让他交出主谋。梁孝王没有办法,只好命令羊胜、公孙诡自杀。但景帝并不罢休。最后梁孝王请邹阳去景帝那儿替自己说情,才算了结此事。

06、六月飞霜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有冤情。

【成语出处】:《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於燕地” 。

李善 注引《淮南子》:“邹衍尽忠於 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按今本《淮南子》无此文。

《初学记》卷二引作“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汉 王充 《论衡·感虚》:“邹衍 无罪,见拘於 燕 ,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通作“六月飞霜”。

唐 张说 《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亦省作" 六月霜”。

柳亚子 《吊鉴湖秋女士》诗之四:“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

田汉 《观马、红演》:“拚将眼底千行泪,化作人间六月霜。”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邹衍的人,学习过黄老学说,研究阴阳五行,燕昭王很佩服他,把他请到燕国的国都,给他在幽州蓟县西30公里的地方盖了一个碣石宫,拜他为老师。

昭王死后,惠王继位,大臣们纷纷说邹衍的坏话,惠王误信谗言,就把邹衍逮捕起来,关进了牢狱。邹衍受了诬陷,人们都为他不平。

据说,那年夏天,燕国土地上竟然降了霜。人们纷纷传说:莫不是老天也知道邹衍受了冤屈?后来,惠王把邹衍释放了。邹衍从牢狱里出来后,跑到旷野里吹起了竹乐,于是阳光和煦,大地上的五谷又生长起来了。

07、 一命而偻 再命而伛 三命而俯

【成语解释】: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成语出处】: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原文: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

【成语故事】:中国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食邑邹姓始祖宣靖父之父)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大意是:(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诚惶诚恐,第一次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

平时我总顺着墙根走,没有人来侮辱我。不管是煮稠粥还是稀粥,都是在这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就行了。正考父作为曾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重臣,位高权重,但是却能够在得势的时候谦卑自省,时刻保持警醒。